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延寿县以产业帮扶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2024/04/28  浏览量:   作者:哈尔滨市老促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哈尔滨市延寿县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县。近年来,延寿县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批示精神,围绕打造“现代农业之都”,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挖掘优势潜力,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利益联结,实现了每个脱贫户和监测户至少有1项产业帮扶措施,进一步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产业振兴取得新成果,促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精准“谋” 确保帮扶产业可发展

立足县情、精心谋划、找准路子、强化保障,确保帮扶产业定位准、可发展、能带动,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一、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县“十四五”规划和《延寿县乡村振兴规划》,组织制定《延寿县帮扶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延寿本地资源禀赋,聚焦做强优势产业、做长产业链条、做高产业效益、做响产业品牌,选准发展优质稻米、肉鸡、食用菌、光伏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积极发展智慧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产融合发展。

二、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作用,构建乡村振兴“1+9+2”领导组织架构,将乡村产业发展设置为9个专责小组之一,每月召开1次领导小组会议,加强调度推进,深入研究部署,解决困难问题,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等工作有效落实,将产业发展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工作实效。

三、实施项目推动。在深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生成产业项目,纳人全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2018年以来累计投人4.7亿元,实施乡村产业项目172个,其中,2023年整合资金0.49亿元,新建肉鸡养殖基地、黄牛托管所、蔬菜温室大棚、梅花鹿养殖基地、稻壳颗粒加工等产业项目5个,推动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有力、小产业项目补充有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重点“育”做强主导产业提成效

坚持以重点产业链引领帮扶产业发展,以政策支持赋能帮扶产业发展,聚焦主导产业提高“土特产"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点燃产业兴旺的核心引擎。

一、突出抓稻米产业。发挥百万亩水田优势,放大“中国优质香米之乡”和延寿大米国家“双地标”效应,连续6年举办“新米节”,擦亮特色品牌,“延寿大米”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85亿元,位列全省第五名,带动优质稻米产业加速发展。全县稻米专业种植合作社发展到520家,稻米生产加工企业达到65家,其中规上企业39家,带动农户2.6万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投资建成8万吨绿色有机米生产车间帮扶项目,年收益金105.06万元,带动全县3598户脱贫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着重抓龙头培育。整合涉农资金向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倾斜,累计投人资金2亿元,依托延大牧业,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22个、种鸡场2个、孵化场1个,形成“饲料加工+种鸡饲养+种蛋孵化+肉鸡养殖+肉鸡屠宰+市场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年出栏肉鸡1200万只,直接吸纳农民就近就业172人,帮扶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4697户,户均年增收1300元。培育扶持香其食品、鼎鑫沙棘等县域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强化连农带农机制,通过务工就业、订单种植等方式,带动农户1266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三、大力抓政策扶持。抢抓上级农业部门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机遇,从县情特点出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制定《延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延寿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20- -2025)》等政策文件,累计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近5000万元,在全县建成食用菌小区29个、钢骨架大棚681栋,年种植食用菌600余万袋,产业收益600万元,直接吸纳脱贫户(监测户)务工就业438人,资产收益带动1100余户、户年均增收700元。

着力“领”聚焦庭院产业增动能

积极挖掘乡村产业发展新潜能,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突出市场化、特色化、生态化,挖掘离家近、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的小产业优势,充实农户的“钱袋子”。

一、广泛推广“小种植”。瞄准庭院和水稻育秧大棚,大力发展红辣椒、青刀豆、黏玉米、软枣猕猴桃等作物,采取集中种植、分散种植及订单种植等方式,探索构建以党支部为引领、龙头企业为骨干、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各类特色“小种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一体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23年,全县已有4024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开展庭院种植,种植面积达2200余亩,预计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

二、大力发展“小养殖”。探索企业、集体、群众三方受益新路径,由企业提供包技术指导、包定价收购的“双包”服务,解决脱贫群众无资金、缺技术难题。养殖户通过集体经济合作社向企业“借兔还兔”“借鸡还鸡”,开展代理养殖,出栏后统一出售给村集体,并按照约定结清种苗和集体经济收益费用。目前,全县已有2833户脱贫户和监测户开展庭院养殖,预计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人均增收1000余元。

三、探索发展“小作坊”。发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作用,依托传统加工产业,采取集中教学、上门辅导的形式,让乡间“老手艺”焕发新生;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创办“村工厂”,让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里学艺,在院落工作,在村里致富。全县共创建煎饼厂、黏豆包厂、小酒坊等“小作坊”15家,可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75人、人均年增收1000余元。

高效“用”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

用好帮扶政策和产业基础,结合县情实际谋细落实具体项目,进一步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促进农户稳定增收。

一、用好“光伏”政策。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投资1.3亿元,在46个村建设47座总规模15.3兆瓦光伏电站,产权全部确权到村级,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管理,出台《光伏电站暂行管理办法》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实施办法》,2022年全县光伏产业项目共计发电收人1600万元,带动脱贫人口4640人,人均增收1250元。

二、用好电商基础。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基础,投资900万元,建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培养“村淘"合伙人,发展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79个、网店2477家,抢抓直播风口,建设网络直播间6个,构建“服务点+农民合作社(企业)+网店+物流快递"的新型电商帮扶模式,2022年全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3.9亿元,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达1650户,户均增收1500元。

三、用好销售平台。与“832三、用好销售平台。与“832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深人合作,建立“832平台”、县政府、龙头企业的“三轮驱动”系统,围绕“一县一品”,依托龙头企业承接“832福米"项目,打造以“延寿大米"为主的优选品牌,提高县域特色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特色产品优品优质优价,形成了以品牌拉动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以生产带动产业的良性机制。截至目前,全县人驻“832平台”供应商数量38家,上架农副商品3082个,年销售额可达2.4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5993户,户均增收2500元。2022年,我县被“832”平台评为帮扶产业示范县。

编辑: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