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 浏览量: 作者:湖南省平江县上塔市镇党委书记 陈德兴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上塔市镇位于湘、鄂两省交界处的幕阜山脉腹地,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县、将军县湖南平江县的“北大门”,是抗日战争时期湘北会战的前线阵地。革命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境内下家庙花果山抗日英烈墓葬群、黄桥李家嘴抗日英烈墓葬群埋葬着六百多名抗日将士的忠骸,当地留传着“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等英烈故事。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弘扬老区精神,秉持生态托底、文化赋能,大力创新基层实践,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开创新局面,连续三年获评岳阳市平安示范乡镇,连续九年蝉联平江县综合绩效考核先进单位。
一、激发“邻聚力”,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结合村(居)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三长四制五员”工作法,着力激发村民代表“邻聚力”、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设三长,织密组织联动“一张网”。各村设立片长、组长、邻长,通过支部推荐、群众推选、村民自荐等方式,全镇共推选片长46名、组长174名、邻长365名,形成民情联络网。建四制,规范民情调处“流程图”。建立双线联系机制,邻长采取“线下走访+线上联系”“日常走访+屋场会”方式联户,动态掌握民情。建立分类处理机制,每月梳理民情台账,并按简单问题、复杂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归类,由三长、村(社区)、乡镇按相应层级研究处理。建立民情研判机制,将民情碰头作为村级周例会的常态内容,镇级每月召开一次民情研判会,围绕民情“收集-交办-处理-回访”流程明责任、督进度、比成效,推动问题有解、风险可控。建立民主评价机制,采用日常考评和群众评议相结合,通过电话随机回访,对群众口碑好、满意度高的村(居)民代表进行表彰激励。当五员,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着力发挥邻长的聚力作用,深入群众,宣讲解读群众关心关注的政策问题,宣传县乡村的工作成效和发展实绩,回应关切,引导群众,当好政策宣传员;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参与监督村级项目建设,收集社情民意,当好民情联络员;常与群众拉家常,帮助群众疏通心中“郁结”,调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当好纠纷调解员;动态掌握联户及相关区域情况,及时排查上报自然灾害、安全生产隐患,当好安全防护员;带头遵守村规民约,抵制陈规陋习,大兴文明新风,当好文明示范员。“三长四制五员”工作法推行两年来,全镇共调处矛盾纠纷193起,处理上访事件57起,调解成功率达99%,获评全市信访示范乡镇,真正做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二、创新“三长制”,以生态提升乡村颜值
上塔市镇是“两山夹一河”的小盆地形态,景色秀美、植被丰茂,有张师山、冬桃山、石头河等自然景观,但花岗岩风化土质影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脆弱。为厚植生态优势,上塔市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创新河湖长、林长、田长“三长联动,一巡三查”机制,建立“136”工作体系,有效整合资源,擦亮生态名片。一张网格明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以党政主职领导任总“三长”的工作委员会,下设“一办四员”(即“三长”办、监管员、技术员、执法员、管护员)。将全镇划分为1个镇级网格、10个村级网格、90个责任人网格,建立“1+10+N”的网格管理体系,用网格管理这枚“绣花针”,穿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千条线”。三个统一促整合。统一阵地,高标准建设镇“三长”制办公室;统一标准,镇“三长”办统一模板和格式,明确镇村两级“三长”巡查履职的要求和标准;统一管护,重点落实“四员”管护责任,其中,管护员结合生态环保员、护林员等村级公益性岗位统筹安排。六项制度保实效。建立“一巡三查”、工作会议、信息共享、问题交办、督查、考核等六项工作制度,以制度保实效、促长效。
“三长”制推行两年来,共开展“一巡三查”活动24次,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8处,处理违法占用耕地、非法捕捞、盗采山砂河砂等行为45起,行政处罚19人次,成功应对了2022年极端干旱天气、2023年“5·21” 特大暴雨和年底雨雪冰冻灾害等挑战与考验;恢复农村小水源蓄水能力31处,恢复耕地面积105余亩,串联高山茶基地、高山梯田、山居民宿、黄桃园等7处特色产业的石头河流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正加快成型,为全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
三、念好“文化经”,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依托丰厚的书香文化、农耕文化、抗战文化资源,着力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文章,让文化活起来,村民乐起来,乡村兴起来。护文化传统根脉。近年来,该镇多方筹措资金900余万元,先后对清代建筑黄泥湾大屋、湘北会战遗址湘北门、花果山抗战纪念塔等古建筑、古文物进行修复、重建,并建立日常管理和维护机制,护住文物“筋骨肉”,焕发文化“精气神”。2016年,黄泥湾大屋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目前正全力申报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拓文化传承路径。对镇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等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利用,打造特色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以黄泥湾大屋为核心的文化传承主阵地,恢复重建藏书上万册的桂林书屋,布展了农耕文化、书香文化等主题陈列,组织承办了一系列市县文化活动,2024年,黄泥湾大屋获评岳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梳理200余年书香文化脉络,记录优秀学子书香故事,编辑发布《书香上塔市》,举办“全民阅读·书香上塔”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书香上塔文化品牌。发扬重教兴学传统,传承苦读、苦教、苦送“三苦”精神,成立上塔大爱教育基金会,三年来累计奖教助学108万元。激文化创新活力。紧扣时代脉搏和群众当前文化需求,成立上塔市镇书法学会、诗联学会,组建舞龙、花灯、皮影戏、广场舞等文艺队伍,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我的村晚我的年、非遗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着力绘就乡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画卷。探索文旅融合模式,举办黄鳝面节、粉皮节四期,打造地域特色美食文化品牌;立足黄泥湾大屋文化资源,打造书香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乡土文化旅游研学基地;依托张良道家思想和张良庙道教文化,结合张师山民宿和中药材基地,打造张师山医道康养小镇。文化赋能,不但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激活了文旅产业发展,为革命老区镇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编辑:赵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