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走进老区看遗址】莆田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摄影图片展(第十三期)

2024/06/19  浏览量:   作者: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讲好老区故事,莆田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民政局(老区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各县(区、管委会)老促会、民政局(老区办)等联合开展“走进老区看遗址——莆田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摄影图片展”系列活动,利用线上线下传播载体,积极反映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着力提升红色文化遗存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教育效果,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全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三十八)后埔破仓分粮旧址

▲后埔破仓分粮旧址

后埔破仓分粮旧址,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后埔村后埔自然村,是重要的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

▲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永安迁回福州,地处福州、厦门之间的闽中沿海地区又重新成为国民党政权在福建统治的中心区域。由于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核心长期在闽中领导开展抗日反顽斗争,抗战胜利后,闽中地区成为国民党“清剿”的重点,尤其是苏澳事件、东吴事件、科任事件接连发生后,闽中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中共闽中特委5位特委委员牺牲了3位,只剩黄国璋和陈亨源。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闽中特委按照中共福建省委原定的“分散隐蔽”方针,采取特殊的斗争方式,谋求生存和发展。

▲展厅一角

▲打造红色展陈馆

1946年5月,中共闽中特委在福清大雾山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增补林汝楠、刘润世、粘文华为特委委员,加强领导力量,进行组织整顿,党和武装队伍得到恢复与发展。194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改称中共闽中地委。4月,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在莆田新度镇西亭自然村召开全体指战员和地方干部会议,宣布成立闽中游击纵队(亦称戴云纵队)。闽中游击纵队成立后,即沿莆(田)、仙(游)边向西挺进,同年6月中旬,闽中游击纵队在仙游度尾镇后埔村周密部署,先后打开三教祠、下亭两处粮仓,把千余担粮食分给贫苦群众。

▲学生们观展

在全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前夕,闽中党组织遵照中共闽浙赣区党委的指示,率先在本地区发动公开的爱国游击战争,沿途破仓分粮、袭击基层反动政权,既宣传了群众,又打击了敌人,其政治影响深远。近年来,度尾镇和后埔破仓分粮旧址所在地后埔村,着力对该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扩大宣传影响,打造红色文化振兴村,该遗址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三十九)埔柳交通站旧址

▲ 埔柳交通站旧址(兰亭寺)

埔柳交通站旧址(兰亭寺),位于城厢区华亭镇埔柳村,该村是通往革命老区常太、仙游的重要交通枢纽地,是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地下交通员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

▲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中地委先后在厦门、福州、漳州建立党的工作委员会,开展城市工作。1948年以后,闽中各地党组织又通过各种关系,采取各种形式,在重点城镇或交通要地相继建立了一批城区工委和交通联络站,用以配合正在蓬勃开展的农村游击战争。这些城市工委组织和交通联络站在传递党的文件,接待来往的地下工作员,筹粮、筹款、筹枪、运送物资、侦察敌情和搜集情报等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此期设立的莆田埔柳交通站由兰亭寺真果和尚、铁锅匠林阿雷和木炭工杨金火负责,他们利用各自的身份和职业优势,在传递情报、接待掩护革命同志或伤病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立闽中革命时期莆仙地下交通历史展廊

▲展廊一角

埔柳交通站旧址(兰亭寺),建于明代,寺内有一吴道子所作的观音壁画(全国仅3处),寺周边古代文人石刻题字较多,文物价值较高。近年来,华亭镇和埔柳交通站旧址所在村埔柳村依托该红色文化遗存,设立“闽中革命时期莆仙地下交通历史展廊”,展示闽中革命时期莆仙37个地下交通联络站革命史迹,积极扩大对外宣传,该遗址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积极讲好红色故事

(四十)半溪联络站旧址

▲半溪联络站旧址

半溪联络站旧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上院村半溪自然村,是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联络点。

▲半溪联络站旧址旧貌(由市委党史方志室提供)

上院村是一个较偏僻的山村,四周森林茂盛,山高路陡,地势险要,方圆百里之内皆毛竹,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于隐蔽的地理条件。1947年,中共闽中地方组织领导人黄国璋、林汝楠、饶云山经常在上院村开展活动,并在望江山脚下半溪的邱元泮家建立地下联络站。邱元泮为联络员,他积极参加地下革命活动,经常为游击队送情报,提供住所,为闽中革命作出许多贡献。

▲推进红色遗址修缮保护

▲修缮一新的红色展馆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庄边镇和半溪联络站旧址所在地上院村筹集了100余万元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利用专项资金,对该遗址进行修缮布展,现已修缮一新,同时依托该村地处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望江竹浪”自然风光优势,推进红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

▲加大红色文化宣传

(四十一)涵江联络站旧址

▲涵江联络站旧址

涵江联络站旧址,位于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23号,是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设在城市的重要革命活动据点。

▲涵江联络站旧址近景

▲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1948年秋,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城市工作显得更加重要,中共闽中地委决定在涵江商会原会长陈杰人家建立涵江地下联络站,由其长孙陈长城负责。陈长城利用其家庭、亲戚朋友与国民党上层社会关系背景,为中共闽中地(工)委和游击队输送武器、物资、人才、情报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购募武器弹药到大洋闽中支队司令部;接送进步青年到大洋根据地参加革命;侦察敌情,及时向闽中支队司令部提供有价值的情报;通过商人向涵江工商界募捐和社会士绅筹款,购买物资,由地下交通站转运到闽中支队司令部;通过策反工作,瓦解国民党内部政权,为顺利接管提供有利条件;筹集支前粮食,支援闽中支队司令部和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建沿海各地等革命活动。

▲推进红色遗址修缮保护

▲部分展厅一角

1949年8月18日,涵江地方守敌南逃后,涵江联络站按照中共闽中地方组织的指示,动员开明士绅组成防护团,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产,封存档案资料,防止敌人破坏,等候人民政府接管。涵江联络站为闽中和莆田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示革命文物

近年来,涵西街道和涵江联络站旧址所在地延宁社区,积极扩大对该红色文化遗存的宣传,筹集了100余万元市级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利用专项资金,设立革命事迹陈列馆,同时结合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精心打造有影响力的文旅景点,该遗址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积极弘扬红色文化

编辑:郭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