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河南省荥阳市老区的扶贫搬迁工程

2012/08/06  浏览量:   作者:朱英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皮定均、徐子荣率抗日豫西支队在河南省荥阳市开辟根据地,这里的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建国60多年来,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大部分群众还在温饱线上徘徊。尤其是南部山区,因土地瘠薄、交通不便、无挣钱门路等原因所致,仍处于贫困的人数更多。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老区人民脱贫致富问题,荥阳市于 2009年在南部山区启动了扶贫搬迁工程,对全市28个省级重点贫困村, 5.3万贫困人口逐步实施有计划的搬迁。四年来,共投入扶贫搬迁资金160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59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69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780万元,新建扶贫搬迁点4个,共搬迁贫困户1470户5432人。

  怎么搬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基础。针对荥阳市南部山区居住贫困群众较多的现状,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次调研,决定在南部山区率先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并把扶贫搬迁与当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搬迁户“向城区集中,向镇区集中,向中心社区集中”的原则,科学制定了《荥阳市扶贫搬迁三年规划》。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环翠峪景区(原庙子乡)的1600多户、5200余人全部搬入城区居住;刘河镇、崔庙镇等地的贫困群众,采取集中搬入镇区的安置办法,统一规划,分年度实施。

  通过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等三种模式,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环翠峪景区采取合村并城模式,在市区“南苑春光”廉租住房小区集中搬迁安置了208户农户;刘河镇实施合村并镇模式,已有6个贫困村的322户贫困户集中搬入镇区新建的刘河社区居住;崔庙镇采取合村并点模式,将3个行政村合并为郑庄古城社区。

  如何搬迁?整好资源,精心组织是保障。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实施,荥阳市通过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了推动工作的巨大合力。利用政策整合,把环翠峪的扶贫搬迁与廉租保障住房相结合,使搬迁群众不仅能享受扶贫政策,同时还能享受到廉租住房政策。争取政策支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节余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予以收储。在此基础上,合理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支农资金。累计整合资金178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进程。郑庄古城社区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改造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利用水利项目资金,建成了可供1万余人使用的集中供水厂。

  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建设资金,难点在于建设用地的审批。为了破解建设用地这一难题,荥阳市多措并举,采取土地整合、拆旧建新等办法,强力推进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郑庄古城社区在土地审批手续办理缓慢的情况下,征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采取拆旧建新的办法,2010年第一期搬迁工程拆除农户房屋34户,腾出建设用地30余亩,建设住宅楼10栋300套,2011年300户居民全部搬入新楼房后,又腾出建设用地260余亩,保证了第二期、第三期工程的建设用地。目前第二期工程10栋5层住宅楼340套正在进行内外粉刷、安装门窗,预计8月底群众将搬迁入住。三期工程6层4栋住宅楼主体即将完工,25层高层住宅楼已于今年3月份开工建设,年底前将完成主体工程。

  搬迁后怎么办?促进就业,脱贫致富是目的。群众搬下山,只是完成了扶贫搬迁的第一步,如何使搬迁的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是最终目的。荥阳市从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着眼,采取转变身份、享受政策、土地流转、调整结构、技能培训、输出就业、安排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使他们搬迁后能够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环翠峪的搬迁群众不仅由山区搬入了城区,住上了建造品位高、生活环境好、地理位置优越的新楼房,还享受到了和市民同样的待遇和就业机会,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郑庄村搬迁后,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施土地集中流转,把农户承包地全部收回集体,采取土地向外流转和集体耕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土地收益。目前,已向外流转土地1600余亩,村集体耕种1200余亩,发展优质矮化核桃700余亩。土地流转和集体耕种土地的收益由村民共享,如负担村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费用、每月按时发放面粉、中秋节和春节发放福利等。

  搬迁改变了老区贫困农民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郑州市委、市政府正在总结推广荥阳经验。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