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绥阳县小关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扫描

2024/07/22  浏览量:   作者:绥阳县老促会 匡兴洪 李长远  来源:中国老区网

金色绽放 绿色小关

小关乡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革命老区东部偏南,地处新蒲、绥阳、湄潭三县交界。东面与北面和湄潭县的南截坝、团林、双石接壤,南面与新蒲新区永乐镇、西面与郑场镇、大路槽乡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绥阳县革命老区县城32.4公里,距新舟机场28公里,距道安高速洗马匝道口16.2公里,交通极其便捷,小关乡总面积1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5%以上,耕地面积41119.05亩,辖飞水、小关、银花、青杠林、辅乐、大寨六个行政村,104个村民组,4634户18011人。

历史上为兵家之要道的小关,1935年1月,红九军团第8团走在小关的乡间小路上,便对这片土地产生由衷的赞叹,随后,1935年3月,红军遵湄绥游击队辗转小关的黄羊台、白泥坝、磨刀溪、飞水等地,一个个脚印,一场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启迪和教育鼓舞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红色文化的瑰宝至今在小关人民中世代传承。

小关乡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海拔1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4-16℃,无霜期280天左右,年降雨量充沛。

金银花是小关乡的主导产业,种植历史悠久,其品种大叶灰毡毛忍冬已进入2015年版国家《药典》,属地道中药材,全乡种植面积已超7.3万亩,年产值达1.9亿元。

盛夏时节,我们绥阳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宣传动员组一行三人走进小关,阵阵金银花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问及小关乡年轻有为的党委书记徐继艳就小关乡金银花发展与壮大的前世今生,这位八七后的乡党委女书记更是打开了话匣,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金银花产业是绥阳县革命老区小关乡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小关乡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更是小关乡乡村振兴、共建小康社会的重要产业。发展好金银花特色产业,其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们小关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金银花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对接和瞄准中药村市场发展需求,以“一花三园”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即以金银花发展为核心,着力打造金银花种植示范园,金银花苗木繁育园和金银花现代化加工园。矢志不渝坚持按照“固基地,建龙头,创特色,打品牌”的工作措施,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工作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全力打造“金色绽放·绿色小关”发展品牌,为小关小康社会建设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

谈起小关乡的金银花的发展历程,这位八七后的小关乡党委女书记徐继艳同志更是来了劲头:2013年小关乡银花村获得农业部颁发的“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2019年9月,小关乡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2021年11月,小关乡的金银花入选“贵州省道地药材目录(第一批)95种”之一。到2023年5月底,小关乡已建成山银花大中型初加工厂40间,购置山银花烘干设备460台、山银花保鲜冷库7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个,生产加工企业3家,山银花产品电商销售平台2家,现已开发了山银花茶、山银花五彩花茶、山银花红茶、山银花朵花茶等15种山银花系列产品,注册商标1家,获得专利证书8项。年加工山银花1600余吨,山银花茶30余吨,山银花叶子800余吨,实现山银花产值达2.2亿元以上。同时,让我们小关乡引以为傲的是我们承担了与金银花发展相对应的国家、省级项目建设;2013年贵州省绥阳县小关乡金银花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纳入贵州省“5个100工程”(省级农业园区),2014年绥阳县金银花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小关乡作为示范区核心区)通过省级考核验收,2017年纳入第九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范围(小关乡作为示范区核心区),2017年获得贵州省民族医药(苗医)非医疗机构示范基地认定。2019年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也把小关乡纳入示范区核心区,我们小关乡党委、政府充分依托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优势,积极超前谋划部署,在坚持小关乡“一花三园”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和巩固“中国金银花之乡”核心示范种植区;“百里银花特色观光长廊”,山银花产业农旅一体化“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绥阳山银花现代加工技改;绥阳山银花绿色防控、绥阳山银花套作“黔豆”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将产业发展实实在在融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来,建成金银花产业“游、住、吃、购、乐、富”的科学发展模式,全面实现“绿色小关·金色绽放”品牌打造的提档升级。

有位作家、诗人来到小关,目睹小关今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禁不住诗兴大发,情不自禁挥笔写下这么一首意味隽永的短诗:

荒山空地变果园,

住房前面是花园。

干部群众心连心,

誓叫小关展新颜。

谈到如何实现金银花与旅游互相渗透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小康这一话题,这位八七后的小关乡党委书记徐继艳说得是那么斩钉截铁、掷地有声:“我们小关乡党委和政府将一以贯之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形成“一花三园”发展格局,围绕金银花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百里金银花长廊。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倾注全力打造以“住花间、观花海、闻花香、品花茶”为卖点的金银花休闲体验旅游,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将金银花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富裕花,实实在在成为群众共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说罢,小关乡党委女书记徐继艳脸上始终写满自信。

徐继艳同志接着对我们一行三人说:“你们三位都是作家,特别是匡兴洪老师擅长写报告文学,我给你们推荐两个村,即大寨村和小关村实地走走,也许也会找到很多创作素材的。我派办公室的成员陪同你们下去,我手头有些公文需要在办公室里及时处理,你们看行吗?”我们知道徐继艳书记的确很忙,就对这位年轻有为的书记说:“没有问题的,你这样安排是较为理想的。”于是,我们便驱车前往大寨村。

走进大寨村

大寨村是革命老区绥阳版图上的一个村落,隶属于该县15个乡镇中的小关乡。这个村子比较偏远,距离县城56公里,距离小关乡政府所在地29公里,与湄潭县和凤冈县毗邻。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那里的村民便固步自封,长期守贫,老百姓等靠要思想严重,昔日喜欢越级上访。大寨村是缺乏资源吗?不,那里山清水秀,林木葱茏,溶洞幽深,土地肥沃,堪称世外桃源。800多户人家散居在这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守着炊烟,守着二十四节气繁衍生息。大寨村缺的是什么?缺的是钱,缺的是新的意识、新的思路、新的作为和勇于担当的领头雁啊!

通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大寨村的面貌发生了让人欣喜的变化:一是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17个村民组组组通了公路,家家喝上了自来水,多数人用上了移动电话;二是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变,厕所装上了便槽,厨房用上了电磁炉,洗澡用上了太阳能;三是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金银花、茶叶美化了荒山,果蔬覆盖了梯土,鱼群饲养于稻田。大寨村的村民终于靠政策扶贫、精神扶贫和智力扶贫和勇于担当的领头雁迈开奋进的步子,走出了自然经济的狭小圈子。

从小关乡政府到大寨村村委会合计29多公里的路程,路面的拓宽和柏油路的铺陈都是近年才完成的。这路像一条血管,汩汩地向老区输送着红色的血液;这路又像一条藤蔓,结出了硕大的田瓜。隔着车窗远望,金银花和茶树林犹如大海,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玉米和辣椒连丘成片,长势喜人;养殖场星罗棋布,六畜六旺。这是一条连结起生产基地、加工厂和销售市场的藤萝啊,她的名字就叫“一体化模式”。

乡村振兴开始以来的近三年时间,大寨村的产业发展突飞猛进,金银花种植扩大到6200多亩,茶叶种植扩大到了5200多亩,50至3000头的畜牧养殖场发展到了10家。4家金银花精加工厂和2家茶叶加工厂,能把农民从枝头采摘而来的原材料制作成产品,直接推向市场,让它独占鳌头。据统计,大寨村通过干群齐心奋斗,2023年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4000元,在平坝地区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大寨村而言的的确确应该是创建了奇迹,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个翻身仗是谁率领打的呢?村民们都会异口同声回答道:是王允。

王允是一名复退军人,出生于1986年,是土生土长的大寨村本地人,年龄才30多岁,个子高挑,头脑灵活,说话干事脚踏实地,立说立行。他退役后,在县城打过工,也自主创过业,发展势头很不错。然而,为了家乡的乡村振兴,为了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他毅然决然只身回到大山深处当上了民选干部,肩负起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双重担子。这和许多农村青年进城寻找平台,换个环境奋斗的目的相比,王允算是一个典型的逆行者了。

到村里就职以后,王允超前思维,科学规划,真抓实干。他把着眼点放在村民持续增收和产业跨越发展这两大主题上,追求新的冲刺目标;他把着力点放在党建引领,发动群众,打破瓶颈制约三个关键环节上,追求新的突破。

走进大寨村,党员们会说,王书记领会政策透彻,“乡村振兴”的旗帜举得很高;走进大寨村,村民们会说:王主任“打铁全靠本身硬”,身体力行是标杆;走进大寨村,山山水水都会说,王允是一个优秀的好后生!

三十多岁,正值年富力强。和多少同样同龄人一样,王允也上有父母,旁有妻室,下有儿女。他说他做这样的选择,得到全家人的大力支持。送王允来大寨村走马上任的那天,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为他铺好了床,然后情意绵绵的对丈夫说:“你放心吧,照顾老人和孩子有我呢。我在城里开药店是医治百姓的体病,你在老家效力是医治百姓的“穷病”啊,让我们夫妇俩都恪尽职守、各尽所能吧”。

该看的看了,该听的听了。从大寨村启程返回的时候,不知不觉暮霭已经来临,百鸟正在归巢,那漫山遍野盛开的金银花更加耀眼夺目,极其壮观。我们一行三人不由自主都看着这位年轻干部脸上洋溢的自信与坚持,都留下这么一句话:王书记,等你旅游开发搞成功以后,我们会再次来这里住上十天半月的,好好写几篇文章,歌颂这里新的变化。

这时,我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么一首短诗来:

幸福大寨

琉璃的瓦 粉色的墙

新房镶着雕花窗。

清亮的水 金色的浪

小河门前流远方。

金花的白 银花的黄

夏风送来满地香。

幸福的大寨 一个美丽的地方

云在蓝天上徜徉

雄鸡在庭院前引颈高唱

幸福的大寨

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温馨甜美在这里造访

追求小康的夙愿在这里飞翔

令人神往的小关村

小关村位于绥阳县东南部,村委会所在地位于革命老区小关乡集镇,该村由3个自然村(黄羊台自然村、香坝自然村、山羊口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6个村民组,883户3420人,下设2个网格党支部,党员合计79人。近年来小关村以创建“五强”党组织为依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将“党旗”插在田间、飘在山头,着力推动脱贫攻坚成交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级面貌翻天覆地,让人啧啧赞叹!

抓体系强功能 组织保障有戮力

小关村设党总支一个,支部两个(山羊口支部与黄羊台支部),山羊口支部48名党员,黄羊台支部31名党员,并紧紧依托“党群连心”服务机制,将小关村划分为10个网格(8个综合网格、2个专属网格),健全“村党总支部—党支部书记(网格长)—网格员(村民组)—联户长”的村党组织体系,全面规范议事决策机制,同时还充分利用黄羊台红军战斗遗址每年对全体党员和致富能手进行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庚续红色血脉,不忙初心,砥砺前行。

黄羊台海拔1200米左右,群山环绕,中间是一片开阔的坝子,适宜金银花、烤烟和海椒种植。黄羊台红军战斗遗址,在黄羊台的老鸦山,因而得名。

在此进行过战斗的是红军遵湄绥游击队的一个小分队。

红军遵湄绥游击队是1935年3月5日在遵义老城杨柳街成立的。成立的第二天,王有发立即率领这支120多人的队伍出发,在遵义、湄潭两县境内展开斗争,既有胜利,又有挫折。

1935年3月下旬,在原遵义县火烧舟(今红花岗区新舟)磨刀溪突围后,王有发在洞上村召集干部会议,根据实情,会议决定:凡西南籍的战士,通通转下地方,筹建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地下斗争;所有枪弹集中起来,交给江西籍老战士,让他们去追赶中央红军。

王有发率部分队员撤退至绥阳县的白泥坝,余分队长率11名队员转移到绥阳县郑场区的黄羊台(现属革命老区小关乡)进行隐蔽。黄羊台人烟稀少,给养困难。余分队长们的行踪,被敌人察觉,纠集武装进行围剿。余分队长率领队员奋勇还击,但因敌众我寡,于是边打边撤,成功突围,没有任何人员伤亡,继而撤到郑场底坝赵村坝的红籽坝进行休整。2018年7月2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行文认定绥阳县黄羊台红军战斗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抓人才强队伍 人才保障有动力

小关村现有工作人员7人,村“两委”干部2人,村监委主任1人,村务员1人,乡派干部(党建第一书记)1人,遵义市委党校下派驻村第一书记1人,有5名乡村振兴后备干部,有乡级领军人才1人(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被选为村委委员),2023年市级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1人。

小关村积极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培养致富带头人18名,创办金银花加工厂9间,带动668户农户,种植金银花1.3万亩,年户人均收入5.8万元,同时,还发展乡村民宿2家,每年固定接待重庆游客达两百余人。一位重庆游客来革命老区小关村的民宿居住已达六年的历史,他曾经写下这么一首顺口溜:

黄羊台感赋

休闲避暑来小关,

秀丽景色令人醉。

黄羊台里鸟儿鸣,

桥前柳树傍绿水。

小溪绕着农庄流,

溪中鱼儿肥又美。

游客来了不想走,

鸟落枝头不思飞。

稻田禾苗绿油油。

金银花开盼君归,

金银花景似幅画。

夏日炎炎凉风吹,

善良淳朴小关人。

奋勇向着小康追。

抓产业强发展 集体经济有活力

依托山地特色金银花产业,以“村党组+合作社企业+群众”的发展模式,兴办金银花朵花茶加工企业一家,创办乡村振兴服务站1个,发展集体民宿一间。目前,村集体经济积累总量有102万元(其中银行存款为42万元,固定资产60万元),年集体经济纯收入已突破20万元。

小关村村支两委干部精诚团结,斩获以下殊荣:2019年6月荣获中共贵州省委颁发的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2021年4月,小关村又喜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7月获遵义市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小关乡小关村的村民因栽种金银花而踏上了富裕的小康之道,过上了富足殷实的生活,如今新楼林立,车辆鸣欢。

天然画廊,避暑天堂。一花引来百花开,秀美的小关山川,尤如画中翡翠,琳珑剔透,碧似仙境,处处展现诱人而神奇的魅力。清新洗肺的空气,延年益寿的负氧离子,潺潺倾诉的小溪泉水,天人合一的小鸟鸣啾,在此生活谁都会情不自禁高唱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村庄换新颜,田园如画卷,处处散发着发展的活力和生机。革命老区小关乡一处处特色生态基地灿若繁星,一条条通乡通村道路犹如玉带,点亮了百姓幸福而惬意的生活。

中共小关乡党委书记徐继艳说得好:我们革命老区小关乡的各级干部他们驻在实处,帮在真处,产业真真切切落实到关键之处。我们响亮的提出“避暑胜地、银花之乡、红色小关”的战略构想,坚持抓党建强基础,抓产业促发展。我们深知:最绚丽的风景,不是站在顶峰手可摘星辰,而是在路上的追风赶月,风雨兼程与我们邂逅的那一抹阳光。我们会竭尽所能的做到“把我的故乡做成你最美的远方”,用一首短诗来描绘,那便是:

家乡美,游客来,八方宾朋排成排。

桥入云,惹人爱,家乡山水就是帅。

看山村,面貌改,处处都有产业带。

花飘香,蜂蝶采,生活如蜜多自在。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