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3 浏览量: 作者:广西老促会 吕莉华 来源:中国老区网
在革命老区东兴市江平镇万尾岛,15公里延绵地海岸线,因海沙金黄被誉为“金滩”。这里与越南的万柱岛隔海相望,是重要的边海防线。
8月29日,中国老促会常务副会长曾广超率调研组来到“南疆国门第一哨”看望在这里值守的国防民兵。身材魁梧、穿着迷彩服、皮肤黝黑、动作敏捷、目光炯炯的哨长刘华强携妻子杨富丽以军人的姿态向曾将军(原部队少将)报告哨所这些年的情况,引着大家看展板和沙盘,讲述13年来守边护边故事。
曾广超(左一)与刘华强(左二)夫妻合影。
刘华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京族人。受父亲和3个叔叔的影响,他自幼就萌生了穿上军装保家卫国的念头。1991年冬季征兵,刚走出校门的刘华强积极报名、体检、政审……遗憾的是竞争激烈,他没能穿上军装、走进军营。连续两年他都报名当兵,都未能如愿。
刘华强介绍哨所情况。
参军梦想没能实现,刘华强跟着父亲学起了海水养殖,很快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2003年6月,万尾民兵哨所需要补充新鲜力量。民兵也是兵。得知这一消息刘华强立即到镇武装部报名。
“你丢掉养虾年纯收入近4万元的‘金饭碗’,去当月薪400元的民兵,究竟图什么呢?”亲朋好友不理解有钱不赚,偏要到哨所当民兵的举动,纷纷劝说他。
朋友的劝说,没能动摇刘华强当民兵的决心。这次他他顺利穿上了“军装”。观察警戒、海防巡逻、守边助民……刘华强尽心尽责、工作扎实肯干,很快被提拔为副哨长,万尾民兵哨所也多次受到表彰。2006年元月,根据上级安排,万尾民兵哨所改成女民兵驻守。感受“军旅”生活仅3年的刘华强,依依不舍地脱下了“军装”。
离开哨所后,他抓住金滩旅游不断升温的商机,在景区做起海鲜大排档生意。他当老板兼采购,妻子做厨师,夫唱妇随,凭借稳定的客流和过硬的厨艺,刘华强的大排档生意兴隆,收入年年攀升,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
2012年,刘华强的女儿刘仕桦中专毕业,他拉着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进哨所当民兵,替父亲扛好那杆枪!”当年7月,刘仕桦走进哨所,扛起了父亲曾经扛过的钢枪。
随着金滩成为滨海旅游热点,边境管控任务不断加重。2015年,上级决定哨所重新改由男民兵值守为主。刘华强与妻子商量后,决定放弃丰厚的大排档生意,“二次入伍”守边关。经过严格选拔,刘华强再次回到他喜爱的哨所,并被选拔任命为哨长。从此,刘华强深感责任重大,许下了“把余生交给哨所、交给国防事业”的铮铮誓言。
2017年,防城港军分区探索推行“夫妻哨”守边模式,在刘华强的鼓励下,杨富丽辞去工作,加入哨所民兵行列,成为了刘华强的战友。夫妻俩丢下挣钱的“金饭碗”,去哨所过苦日子,不少亲朋好友不理解。“相对于经济账,更应该多算算国防账。我们京族儿女世代生活在边境地区,到哨所当民兵就是保卫家乡,我责无旁贷!”刘华强始终坚定自己信念。他13年的坚守和努力,获得了广泛的赞誉,202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广西军区授予刘华强“自治区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荣获东兴市人武部授予“优秀哨兵”称号;哨所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先进国防民兵哨所、基层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南疆第一哨”。
长期受良好家风的熏陶,近年来,刘华强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后相继走进了军营,成为部队的技术尖兵。不仅替父亲圆了从军梦,还为国防建设贡献青春和智慧。2023年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刘华强家庭被自治区妇女联合会、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总工会、教育厅评为广西“最美家庭”。
听了刘华强全家守边为国的故事,令调研组一行深受感动。曾广超常务副会长鼓励夫妻俩,发扬光荣传统,守好祖国南疆,让党和人民放心。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