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扬中市:执振兴“三色笔” 绘乡村“新蓝图”

2024/10/31  浏览量:   作者:扬中市老促会三茅街道分会 马云 李蓉蓉  来源:中国老区网

扬中市三茅街道友好村辖区面积3.77平方公里,共31个村民小组,1131户,常住人口4280人。友好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党委下属四个支部委员会,13个党小组,党员142名。近年来,友好村通过建强治理队伍、发展文旅产业、做实民生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共商共治”的红色治理体系,自觉擦亮固本强基的“党建底色”、增添绿色低碳的“富裕成色”、凸显幸福烟火的“生态本色”,“三色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该村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红领巾中队”、“江苏省健康村”、“省级创业示范基地”、“省第二批传统村落”、“江苏省基层党组织书记实训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扬中市老区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擦亮固本强基的“党建底色”,绘就基层组织建设“路线图”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友好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组网合一、三长共治”为抓手,不断夯实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将党建引领效应拓展到乡村治理全过程、各领域。

“小联盟”汇聚“大动力”。友好村党委坚持将团队学习与创新实践相结合,以红色文旅资源为依托,创新结对形式,建立“友好村+”党建联盟模式,通过村村共建、村企共建、村校共建等多种途径,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村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多向发力、聚集力量,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

“红网格”兜起“千万事”。构造“4个党建网格+3个二级综治网格”“13个党小组+10个三级微网格”融合发展模式,形成党建+综治“两网融合”的基层治理格局。网格长“一网通管”,联合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摸排群众难题,解决群众小事,真正实现事在“格”中办。

“小积分”换出“大能量”。实行党员红色积分管理,设立扶弱济困、纠纷调解、人才招引等12个基础服务项目,建立9个“家庭积分库”和58个“个人积分库”,以礼品兑换的形式,激发党员干事热情,实现“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进一步释放“三长”、党员、妇女代表等主体在重点工作中的“磁场效应”,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合力。

二、增添绿色低碳的“富裕成色”,绘就多元产业发展“规划图”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友好村牢牢把握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整合资源要素,用足用活政策,构建了现代农业+优质工业+休闲文旅“三位一体”的绿色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高效农业亮品牌。结合资源优势,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开发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推行产销一体经营模式,开发大蒜干、南瓜干、高粱粉等粉干类农副产品,打造“蔬菜粉干”绿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借助直播、共享厨房等平台,打造推介、销售农副产品的“窗口”,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项目建设结硕果。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为王”,推动项目招引与落地投产“双管齐下”。在项目招引上,紧盯轻资产项目,引入乡贤、技术、服务等无形资产,成功引进1项轻资产项目,3项正在洽谈项目,预计年底可正式签约。在项目落地上,主动谋划整合现有资源,改造废旧厂房,与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合作,融合乡贤力量,聚焦立项备案、开工核查等关键节点,做好项目选址、土地流转等服务工作。目前首帆电动车载电源等两个项目正加紧建设,预计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为村民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增加村集体稳定性收入70余万元。

特色文旅聚人气。持续升级宽新圩红色教育基地,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实境体验与精品党课相融合的初心锤炼阵地,深度挖掘联盟文旅资源,开辟“教育研学+劳动实践”新渠道,主动对接省外文旅资源,吸引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签订旅行社、旅游协会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观摩讲解活动300余场次,接待省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创成“江苏省传统村落”“镇江市特色田园乡村”。

三、凸显幸福烟火的“民生本色”,绘就宜居田园画卷“锦绣图”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友好村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从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手,切实做好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

一是美化环境提乡颜。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建立“八位一体”长效管理制度,持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通过党员户结对包干机制、“我承诺、我做到”专项行动,严格落实“网格长包网,党小组长、村民组长包组,保洁员包区”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建立环境动态监管机制,确保组网内环境卫生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二是心系百姓解难题。注重发挥退休老干部的经验和威望优势,建立集党群活动、民生服务、民情联系、志愿服务与矛盾调解五项职能为一体的“初心工作室”,邀请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坐镇,成功办理基础业务160余笔,化解组级矛盾10余个,开展服务活动5次,极大缓解了村“两委”工作压力,真正实现“服务在埭上完成,矛盾在组内化解”。

三是精准帮扶纾民困。打造苗木种植园,为弱势群体提供苗木管护岗位6个,人均年收入2.2万元。依托企业、老年协会、物管公司,聘请4名残疾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体从事门卫、保洁工作,人均年收入万余元。

友好村将不断完善“组网合一、三长共治”的基层治理机制,持续壮大文旅产业,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民宿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争创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合力谱写“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友好新篇章。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