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铸魂塑形 特色独具

——一所有灵魂有魅力有活力的学校

2024/11/05  浏览量:   作者:巴中市巴州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校,始建于1951年,位于巴城回风,该校后倚巍巍莲花山,前拥文物回风亭,左濒滔滔巴河水,右邻广场新天地。

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以博雅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博励学、以雅养正,在文化建设、管理创新、双课提质、特色立校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劳动教育特色被四川电视台乡村频道、“教育导报”等媒体专题报道,经验在全省交流;先后荣获全国“交通文明先进单位”“校园云上体育示范单位”、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卫生先进单位”“绿色学校”“优秀少先队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文化引领,铸魂塑形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统领着学校的灵魂,在学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学校确立“博雅”为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学校以“博学博爱、雅行雅心”为校训,以 “以博励学,以雅养正”为校风、以“博爱善导、崇德乐教”为教风、以“博学善思、知礼明德”为学风,努力打造静雅正气校园,培塑优雅正派教师,培育文雅正直学生。博爱是一种品格,博学是一种能力,雅行是一种习惯,雅心是一种修养,校训“博爱博学、雅行雅心”成为学校价值引领和校园灵魂。学校根据办学理念,提出博雅校园现阶段建设目标:人文校园、礼仪校园、书香校园、运动校园。人文校园,立德树人、以爱育人;礼仪校园,规范言行、以礼约人;书香校园,文墨飘香、以文化人;运动校园,一级一品、以体育人。

校园文化构建魅力成长空间。三年前的巴州七小跻身于四周高楼间,办公场地严重不足,建筑结构老旧,办学条件简陋。一个篮球场、两栋教学楼、几间办公室就是学校全部。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寒来暑往,老师们在阳台走廊备课、批改作业成了常态;没有会议室,教师例会只能站在操场或等学生放学后再借用教室分组开会;没有办公桌,几张破旧的课桌拼凑而成,挤在一起办公;没有运动场,学生大课间得分年级轮流进行,更谈不上标准的运动场、规范的功能室。2023年秋,在巴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投资6700万元改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新增用地面积10233㎡,新增教室36间,极大程度缓解了回风片区小学生就学压力。美术室、书法室、古筝室、足球场、报告厅、图书馆、乒乓球馆、学生食堂一应俱全,极大程度改善了巴州七小办学条件。

新校园整体设计质朴、优雅、大气。学校建筑墙面整体采用独特的红色,沉稳中透着活泼,教学楼用“博雅教育”理念命名为“博雅楼”,充分彰显了校园文化的成熟魅力。教室内原木色储物柜、白色墙面、嫩绿的课桌凳,更显清新、整洁、开阔;可根据光线自动调节亮度的护眼灯、新一代交互式电子白板,彰显出现代、科技。不同楼层不同的文化主题、不同文化氛围,也就有了不同主题的师生书画作品、楼层书吧和科技角,让学生徜徉在典雅的文化氛围中。教学楼四周的花卉、绿草、蔷薇墙、紫藤萝墙,成为师生打卡地。操场四周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体育文化充分展现运动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棵花草都育人。校园环境文化的典雅,成为校园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保障和体现。

校园文化点化教师精神。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更需要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基石。学校始终致力用优秀的学校文化熏陶教师,提升教师,让教师的精神变得高贵、高雅,进而在教育活动中去影响、感染学生。巴州七小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为全校教师规划发展目标:有理想信念—坚定从教,勇做教育报国的践行者;有道德情操—敬业爱生,善做生命成长的引路人;有扎实学识—学高为师,善做学生成才的好导师;有仁爱之心—面向全体,能做心灵滋养的营养师。要求教师崇尚“博爱、博学、博雅”的精神,倡导教师“博爱”(爱国、把国家当爹娘;爱职业,把职业当事业;爱学校、把学校当自家;爱学生,把学生当儿女;爱自己,把自己当珍宝)、博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雅行(言行文雅、举止优雅)、雅心(心灵饱满、温润、宁静、敞开,)积极打造具有“仁者气度、学者气质、智者气韵”的教师形象。学校通过“我的教育故事”演讲、师德报告会等提升教师队伍师德修养,传递爱岗敬业的正能量;举办“师德标兵”“十佳教师”等评选,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教师争先创优;强化校本教研、开办“博雅大讲堂”、成立“博雅教师社团”,为教师提升专业、陶冶情操赋能。

校园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加之学校所处社区环境、学生家庭(留守儿童、单亲子女、进城务工子女)的复杂性给学校育人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学校为七小学子设定了成长目标—博雅少年:博学善思、知礼明德。成于有品,爱党爱国、诚信明礼、责任担当;成于善学,博采众长、热爱阅读、知行合一;成于健康,珍爱生命、亲近运动、乐观向上;成于实践—热爱劳动、热爱公益、乐于实践。三年来,学校以“博雅少年养成计划”为统领,倡导学生“博爱”,即爱祖国、爱学习、爱健体、爱交往、爱创造;“博学”就是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校通过一周一习惯、一月一品格、“4秒集队”“课堂口令”等养成教育训练和开学典礼、新生入学仪式、一年级入队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塑造“雅行”,通过经典诵读、唱红歌、演讲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高标准的班级文化建设,引导“雅心”,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唤醒学生知德明礼主体道德成长,努力构筑学生求真、崇善、尚美的精神家园。

二、创新机制,高效管理

建立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制度是学校管理的行为标准,体现了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激励导向。为促进巴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优质发展, 促进学校高效运转,学校修订完善了管理制度,并构建起“书记、校长负总责-副校级分管-中层干部组织-年级组、教研组落实”四级管理和“目标细化、过程硬化、考核量化”的“三化”管理策略,将学校常规工作、应急工作的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明确团队和个人的职责和要求,及时核实公布,分线量化考核,用数据说话,用实绩评优,用公平、公正的绩效杠杆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实施顺畅高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效能体现在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为提升管理效能,学校制定管理干部考核办法,要求每位干部加强学习,做到“提笔会写、开口会讲、遇事会干”,每周一次阅读分享、每期一次“演讲比赛”,每期一次干部述职和优秀干部评选,有力推动了管理干部积极性。学校辖一校两园三村校,年级组、教研组是推动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起着上传下达、统筹协调的重要作用。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年级组、教研组述职,述工作、讲成绩、摆问题,各组充分展现团队工作样态和实绩。为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解决各科室工作交叉打架让班级教师无所适从的问题,从2024年开始,各科室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清单,由办公室进行时间和内容统筹后发给全校教师,让全校上下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向。

为让学生“活起来”,学校还做了一些规定,站起来(早读时站着大声朗读)、走起来(出操集会在音乐声中迈着整齐的步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前进)、跑起来(体育课、大课间达到运动量)、跳起来(自编韵律操、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分班展示、校园艺术节)、唱起来(每天下午上课前必须唱歌十分钟)、玩起来(课间十分钟必须走出教室)。一一落到实处,歌声连连、书声琅琅、蹦蹦跳跳,学生就有了该有的样子,学校就有了该有的样子。

三、五育并举,教学相长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为提升办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巴州七小始终做到关注课程、课堂。

学校严格落实五育并举,除了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比如校园生态课程,由德育处负责的生态课程,即了解校园,认识校园的花草树木,知晓每一棵树、每一苗草的名称、习性,为每一棵树挂上铭牌,人人认领管理每一份花草。比如校园文学课程,由语文教研组负责,为学校的梅、兰、竹、菊等每一株树木、花草“寻诗”,由学生查询与之相关的诗词,并做成小牌子,挂在这些树上,便于学生在玩耍时读读背背。在博雅楼下地板上,刻有“温良恭俭让”等君子品格的篆字,语文组也开发了课程,了解汉字演变,认识篆字、学写篆字,了解“温良恭俭让”等君子品格的深意,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比如学校体育教育“一级一品”,每个学生一年级跳绳、二年级跑步、三年级篮球、四年级足球、五年级羽毛球、六年级乒乓球,每周一节专业课由学校体育教师编写课程资料,然后通过课堂普及、社团提升、竞赛竞技,杜绝“小眼镜”和“小胖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课堂是教师教学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方法、掌握技能的主战场。课堂要高效,必须备课高质。集体备课是实现资源共享、保证课堂高效的一种重要备课方式。巴州七小通过制定“两机制”(督查机制、考评机制)、落实“三明确”(明确目的、明确程序、明确要求)和 “四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资料、统一课堂练习),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新进教师见面课、全员赛课、高级教师示范课,多层级课堂演习;抽签讲课、团队磨课、坐庄教研课、名师工作室精品课,多形式课堂研磨。全体教师充分参与课堂观察和评价,实现自主拔节生长。同时,学校建立校长、年级挂包领导、教务处、教科处四级巡课制度和校长、分管副校长、挂包领导“推门听课”制度,成为高效课堂的有效推力。

四、树立品牌,特色立校

为切实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批示,切实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校积极思考、充分调研,根据校情,采取了“劳动作业单”“劳动责任田”“劳动技能大赛”“劳动实践基地”“农村劳动实践”等策略,形成七小劳动教育特色,让劳动教育充分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每一个时空、每一处细节,让劳动精神融入学生生活和血脉。劳动作业单,家庭变成课堂。不同年段不同周次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要求,每周五学校统一发出“劳动作业单”,学生周末在家练习,次周一到周五每天再进行10分钟家务劳动,巩固训练效果。劳动责任田,人人参与劳动。每年少总部都要根据年段将校内所有花盆、路面、楼梯等承包到班,明确责任。班主任又把承包来的劳动任务细化给每个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块小小“责任田”。劳动技能大赛,检验劳动成果。根据年龄特点和技能掌握情况,分年级设置比赛项目,每年举办一次劳动技能大赛,评出年级“劳动技能小能手”和“劳动技能模范班”,以赛促练,检验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技能大赛当天,还请家长进入校园,当裁判、当老师,指导全班学生学习剪纸、包饺子、做水果拼盘等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创新学习方式,学校利用闲置屋顶开辟了“空中种植园”,分配给三到五年级作为种植实践基地。每个班聘请一位有经验的家长作技术指导。每个班成立“护绿小组”,人人参与日常管理。农村劳动实践,同吃同住同劳动。学校与农村结对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农村,认识农村劳动工具、参与农村劳动实践,让劳动教育呈现出充满体验和富有创造力的新样态。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被四川电视台乡村频道、“教育导报”等媒体专题报道,经验在全省交流。

学校家庭教育已然成为一张名片。常态的“百师访千家”,促进了家校和谐;每半月微信公众号推出一期 “优秀家长家庭教育经验分享”,28期公众号,28份家庭育人经验,提升了家庭教育技能;每学期“家校携手,共育未来”分年级的家长开放日,开放课堂、开放活动、开放管理、开放交流,提升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每年一次 “爱家庭、乐家教、美家风”家风家教主题实践活动,请专家现场讲座,请家长现场交流,为优秀家长颁发证书,提升了家校协作的质效。组建队伍、搭建平台、开展活动,巴州七小多形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方式受到上级部门高度认可,2023年,学校荣获“四川省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的诗词教育也是一个特色。遍布全校楼层、教室、办公室的诗书画,每个班的“每日一诗”, 每天红领巾广播诗词诵读,每周升国旗仪式上全校同诵一首诗,开学典礼的千人诵读经典,“六·一儿童节”全校国学经典表演,多形式的演绎方式,将诗词植入师生血脉。

巴州七小先后荣获全国“交通文明先进单位”“校园云上体育示范单位”、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卫生先进单位”“绿色学校”“优秀少先队集体”等荣誉称号。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