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浏览量: 作者:厦门市同安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倪礼斌 王明双 来源:中国老区网
路下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西南面,有4个自然村,面积4100多亩,党员46人,团员15人。解放战争时期,路下村是厦门-同安-安溪地下党联络据点之一。1945年5月,中共美峰区工委组建成立,隶属安溪中心县委和安(溪)南(安)同(安)县工委领导。路下村地下党于1947年组织起武工队,积极发动群众抗击国民党军队的骚扰,配合工作队筹措粮草,搞好支前工作,支援南下大军解放同安县城。自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路下村在2021年成为乡村振兴试点村之一。先后荣获福建省级生态村、厦门市文明村、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等荣誉称号。路下村以党建品牌“学成路下”为引领,制定乡村振兴三年发展建设方案,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老区精神为动力,党建引领促振兴
路下村党支部把老区精神作为建设老区的重要法宝,把红色基因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开展主题教育掌心,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创设“学成路下”党建品牌,创新“1+3”管理机制,即一个领导班子,党员、群众和巾帼志愿者三个先锋模范,统一思想,争创评优。为提升乡村形象,路下村积极寻求文化定位,探索“引智、创智、开智、融智”工作思路,盘活现有资源与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研学+”文化体验之旅,以研学为抓手,融入“研学+文化、农业、旅游”三角支撑,形成以文化为载体,以农业为特色,促进乡村旅游实体经济。在厦门市引客下乡的号召下,在同安区汀溪镇全域旅游振兴战略中,路下村以特色研学为闪光点,通过开设特色课程例如“生姜种植”和“青瓷焙烧”吸引游客开展特色研学,打响研学知名度,做到“让游客走进乡村,让经济流动起来”,2024年共开办研学活动约50场,接待约1500人次,助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生姜种植带动村民致富,一村一品提振乡村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10月15至16日在福建、厦门调研时指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加快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路下村充分利用本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产品生姜种植,开发生姜种植及其附属产业特色农业,并于2024年获批厦门市一村一品荣誉村,2023年路下村实现生姜销售总量1100多吨、产值约3200万元的新创举,打响路下生姜品牌。在此基础上注册“学成路下”商标,保护知识产权。路下村的生姜产业主要以销售农产品为主,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错峰的培育生长时间,在生姜市场上具备一定优势,往往形成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导致深加工和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程度较弱。为提升村民收入与克服单一农产品市场竞争不稳定问题,路下村创立“上中下”工作体制,即以村集体农村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与第三方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合作,与农业高校共建提供科学智慧,上连各级政府,下达田间农户,中通多方市场,搭建以生姜及其衍生品为主产品的长效机制,健全产学研一体化闭合产业链,打造现代化专业。
古建传承引领发展,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历史上叶成章与叶拱南曾在路下村内居住。叶成章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名臣,于1638年升任大理寺卿。现于汀溪镇新厝78号叶氏支祠旁保存的“叶成章故居”是其生前居所。叶拱南是清末民初时期厦门同安区路下村的知名人士,其故居是厦门市唯一现存的一座带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大型清代古民居,也是厦门地区保存完整的大型红砖古厝民居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古厝的角楼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外墙由宋元时期汀溪窑址珠光青瓷的废料匣钵体碎片码砌而成。2020年,该故居被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成为了推广和展示珠光青瓷文化的重要基地。
叶成章故居和叶拱南故居作为路下村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保护和活化利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2024年路下村获批“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央补助”资金资助,对叶成章故居进行了复原陈列修复工作。叶拱南故居于2018年得到了修葺完善,并被评为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通过修缮和维护,这些古建不仅保留了历史风貌,还成为了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场所,为村民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路下村以两大古厝作为重要抓手,深入打造叶成章故居廉政教育基地,推进叶拱南故居与珠光青瓷省级非遗产品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同时紧抓乡村研学旅游推广古建,将古建与村情村貌进行有机结合,打造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这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走进古厝,触摸历史的肌理,聆听往昔的回声,感受文化的底蕴,思考时间的意义。
生态宜居在路上,富足和美在路下
背靠大寨山,东接洋麻山,毗邻汀溪水库,自然风光秀丽,林木苍郁,雾霭升烟,清泉绕庄,土沃壤腴,孕育了路下村“远岫出山催薄暮,长夏江村事事幽。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独特田园风光。路下村着力解决和改善基础设施短板问题,逐步完善村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全域宜居环境、生态环境等民生项目建设,发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同时,路下村依托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打造“美丽庭院”、改造提升灌溉渠和植草沟,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人居环境整治良好气氛。
挖掘路下老区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将红色文化和古色古景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打造路下村吉祥物和村标,征集村风民俗,开展文体活动,创建康乐家园,开放公益图书馆、研学基地和古厝民居等形式,加强红色教育和思想建设,达到凝聚民心,提高村民精神面貌的目的。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为路下革命老区村谱写出一个“村美、民富、人和、业兴”的新篇章。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