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巴山新居:一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2012/08/21  浏览量:   作者:巴中市老促会  

  鸟语花香、绿树成荫,在一幢幢漂亮的新楼房组成的农村小区里,孩子们欢快地嬉戏,老人们惬意地散步;田野间,产业基地一个连着一个……曾几何时,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生活,对散居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坦溪镇民兴村的农民们来说只是一个梦想。而今,这样的梦想已变为现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巴中市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带来的新变化。

  革命老区巴中市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核心区域,人口400万,农业人口就占325万,至今还有137万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30余万农户居住在危旧的土坯房中;迄今全市仍有1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

  2011年以来,巴中市紧紧抓住国家对秦巴山区重点扶持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贫困地区统筹城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工程,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老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 全域实现

  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说,“巴山新居”工程是推进革命老区巴中市“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要内容,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性任务。

  “巴山新居”工程建设是与巴中市总体发展思路紧密相连的。它不是孤立地、随意地建设一个个新农村聚居点,而是融入全市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城乡统筹战略之中。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坚持全域、全程、全覆盖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规划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政策促进、协调推进的原则,引导农村人口向市中心城市——县(区)城市——重点镇(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集聚,构建符合山区特色、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如:高山区,根据地形地貌,坚持避险、避灾、方便生活的原则,突出高山森林民居地方特色;浅山区,坚持因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山林民居特色;丘陵区,坚持疏密有致的布局,充分考虑基础条件,体现生态田园民居特色;城郊区,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集中组团建设,实现农民居住小区化,呈现田园景观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

  新居布局充分考虑功能配套和产业支撑。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为重点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以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为重点的生活性基础设施,以“1+n”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协调推进。

  在产业发展上,围绕优质粮油、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生猪、土鸡、南江黄羊等特色产业,连片建设产业基地和集中养殖小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健全机制 全面推进

  “巴山新居”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额大、任务艰巨。按照分区域、分类型每户12~15万元的建设成本和聚居农户每户5~8万元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概算,10年总投资700余亿元。

  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巴中市把扶贫项目试点资金作为“粘合剂”,使各类涉农资金围绕“巴山新居”工程有序“集结”,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

  按照项目扶持、群众参与、社会帮扶的多元化投入方式,巴中市将相关部门的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向试点片区倾斜,实行统一规划项目、统一下达资金计划、统一调度整合资金、统一报账审核的“四统一”管理机制,形成“目标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巴山新居连片区”的资金整合捆绑机制。同时,住房改造修建资金实行村民自筹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

  为确保“巴山新居”工程顺利推进,如期完成,巴中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巴山新居”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巴山新居”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巴山新居”建设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平昌县还坚持“三不三议三自主”的建设机制,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办的事、不办群众无能力办的事;新居建设图纸和方式由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施工队伍确定、工程质量监督等由受益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南江县逐级成立了“巴山新居”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委派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驻点抓好聚居点建设。制定了《巴山新居建设工程实施办法》,将“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纳入年度目标专项考核,建立跟踪督查制、电视曝光制、黄牌警告制、问责追究制。组织人事部门全程参与新居建设工程,在一线发现干部、锻炼干部、使用干部。

  这些制度的确定,使以“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全域脱贫战略快速科学持续推进,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

  “巴山新居”工程,开启新生活

  “就在本村企业里当工人挣现钱,这工作安逸。”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吴正秀说,她家的5亩多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成都翼展公司,每年仅租金便可得5000多元,现在她已成为翼展公司工人,月薪2000多元。像吴正秀一样,槐树村近半数村民由农民变成当地企业“工人”。

  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巴中市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战略,把增加脱贫致富“造血”功能作为根本任务,把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新居建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特色林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南江县红光乡黑池村的“巴山新居”周围,成都喜来登公司租赁土地建成1000多亩富硒杨梅基地,带动全乡种植杨梅4万余株。

  在巴州区柏梓山园区,过去的荒山全部种植了核桃、花椒、柑橘等经济作物。“恩阳-上八庙-九镇-渔溪-青木”产业带,已建大棚蔬菜基地180亩,种植沙参5640亩、莲藕500亩、核桃园9400亩。

  通江县建起了茶叶产业路,把以前分散的永安镇华家坪茶场、火天岗茶场以及铁溪镇的罗村茶场连成一片。由小环线连接起来的茶场面积已超过4万亩。采取“公司+农户”模式,通江茶叶产业带动1万余名村民以土地入股,茶叶投产后,一亩茶鲜叶加上公司红利,村民每年可收入5000多元。

  自实施“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以来,平昌县中岭村昔日“户户土坯房、柴草围着墙、人畜同屋住、四周垃圾场”的景象已被那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小别墅、宽阔的圆形广场、倒影如画的水塘和成排的蔬菜大棚所代替。

  “聚居点建设,不仅盘活了近20亩土地,而且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美了。”中岭村党支部书记陈其付说,“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环境,而且引进了致富产业,为村民们开启了走向富裕的新生活。

  截至目前,巴中市已初步建成11个连片扶贫开发示范片,完成8个特色镇、13个中心村、954个聚居点,建成“巴山新居”3万多户。一大批村子变成“社区”,年人均纯收入已过万元,稳步迈进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