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襄城发展与民生“两手一起抓”

2012/08/22  浏览量:   作者:许建启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这个曾被毛泽东誉为“烟叶王国”的县,逐渐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与许昌市相对先进地区相比,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发展指标,都有了较大的差距。

  面对差距,襄城人没有气馁。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苏建涛向全县干部群众发出号召:“各项工作要着力把握好‘扩投资、促转变、求突破、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推进。”

  近年来,勤劳的襄城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实现了工农业发展以及民生改善“鲤鱼跃龙门”式的跨越。

  2011年,襄城县地区生产总值244.4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25元,均较2006年实现翻番。在河南省县域经济排序中,整体实力由2007年的第37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7位。2007年以来,襄城县民生投入累计达44.8亿元。

  数字印证经济发展,数字体现民生改善。

  坚持项目带动,提升工业水平

  进入襄城县首山焦化公司的厂区,记者一时间竟有些困惑:这是工厂,还是花园?只见绿树葱茏,繁花遍地;假山游廊,小桥流水,美丽怡人;如不是不时看见绿树掩映中的焦炉、煤气罐等,还真以为进入了一座漂亮的花园。

  首山焦化公司是襄城县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领军企业,是在襄城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背景下,培育起来的重点股份制企业。

  焦化公司的讲解员告诉记者:“进入焦化厂的原材料全部转化为产品,没有一点废料出厂。经过焦化厂废水处理站处理过的废水可以用来养鱼、浇花、种树……”

  城南产业园是襄城县以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为核心建设的。目前,园区已入驻千万元以上项目7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2个,总投资超过130亿元。

  县委书记苏建涛说:“我们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跨越发展’的理念,坚持超前谋划,千方百计做大做强项目经济,为新型工业化打牢坚实的基础。”

  围绕拉动城市和第三产业发展,襄城县还在城北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主导产业、太阳能光伏材料主导产业、服装制鞋及卫生用品主导产业等。

  尤其是新能源电动汽车、首山焦化200万吨大容积焦炉及化产回收等项目,不仅投资大,而且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的支撑带动作用。

  在产业集聚区的支撑带动下,近年来,襄城县的工业结构更加完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2011年,两个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6.5亿元,利税75.3亿元。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特色农业

  尚庄老区村位于襄城县湛北乡东北部,全村225户956口人,1056亩土地,1/3为山地,2/3为洼地,种植业基本是靠天收,2001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现在,人均收入近万元。”尚庄村村委秘书朱要章说。

  从2002年开始,尚庄村两委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农民增收,引导农民种植大棚西瓜、辣椒等,大棚种植由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现在的1000多亩,使村民迅速走上了致富路。

  “就拿我来说,” 朱要章对记者说,“我一家6口人,过去种9亩地,一亩地仅收入600元,除去投入,一年仅能落二三千元。现在我个人种了20亩大棚西瓜,一年毛收入10多万元。”

  近年来,襄城县已逐步形成了东部优质粮、北部优质烟、中部蔬菜种植、西南部畜牧饲养的块状农业产业带。

  农业产业带的形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1年底,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3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41.7亿元,实现税收2094万元,带动1.77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1200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的加深,促进了襄城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2011年,襄城县粮食总产达到69.6万吨,连续8年实现丰产增收,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县。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7万亩左右,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重点区域规划基地县”。烟草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被确定为全国烟草整体推进县,成为河南省烟叶生产、收购、销售、税收第一县……

  把更多的财政“蛋糕”切给民生

  紫云镇位于襄城县西南部,由于地处浅山区,全镇村庄分散,人口居住不集中,村医数量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均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的医疗卫生需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紫云镇把推进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纳入了议事日程,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土地、司法、公安、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党政班子会,专题研究这一工作,并扎实有序地推进。

  现在,全镇村村已经建有标准化村卫生室,并配备有经验丰富的、经过专业培训的乡村医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

  紫云镇刘楼村村民70岁的贾自学老汉告诉记者,原先他老两口看病,大病需要到县城或镇上,小病只有忍痛捱着,“现在,有了村卫生室,不仅医疗费省了下来,而且看病方便多了。不是这样,还真吃不起药,看不了病”。

  近年来,襄城县不断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覆盖。目前,襄城县已投资4400多万元建设了31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据襄城县新农合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孙新亮介绍:2011年,襄城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各级政府配比资金也由2006年的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现在的240元,补偿比例由2006年的30%提高到了现在的70%。自2006年以来,补偿资金已达4.1亿元。

  襄城农民看病不再难,同样,襄城的“五保”老人也已有了自己颐养天年的好地方。记者在紫云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敬老院看到,这里的70多位老人或在设施完善的宿舍里聊天、打牌,或在花坛围绕的院子里休闲散步、晒太阳,个个脸上露着幸福愉悦的笑容。

  敬老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舒适和开心,敬老院建有文化娱乐室、健身活动室、医务室等;紫云镇还投资20万元,为敬老院安装了供暖设备;在院区内,开辟了种植区,让力有所及、放不下劳动的老人种植蔬菜、树苗等。

  紫云镇花园式的敬老院,是襄城县关心关爱城乡孤寡老人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襄城县16个乡镇全部建设了高标准敬老院,还专门出台措施,对五保供养对象优先实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了五保对象的“医疗难”问题。

  民生事业,教育为基。襄城县先后在教育领域累计投入了13.8亿元的财政资金,实施了教育“321”工程项目,迁建扩建了3所高中,新建了2所初中,对13所初中和116所中心小学进行了改扩建,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安居才能乐业。襄城县自实施“安居工程”以来,先后有2250户低收入家庭领到了680万元的住房补贴,逐步实现低收入保障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设廉租房面积6万平方米,可入住困难家庭1180户,有效缓解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襄城还十分注重加大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近年来,襄城县新建、改建、续建70多条城区道路,城区面积由不足15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游园、广场散布其间,并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村户通。

  “十二五”期间,襄城县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城区路网结构,拉大城市框架,打造“ 20分钟”交通圈,保证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居民进城只需20分钟。

  此外,该县还在农业补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襄城县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襄城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依然保持着清醒。

  “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历史欠账较多,我们襄城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很大。”襄城县县长何天立说,“为此,在今年的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建设‘幸福襄城’的总体目标。确立这一目标的根本就在于改善民生,在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襄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据悉,襄城县今后将继续把民生工程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一把手”抓民生的制度,把全县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同时最大限度用活惠民政策,引导社会投资参与民生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筹资机制。

  可以想见,襄城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幸福和谐。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