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洪湖岸边是家乡

2012/08/22  浏览量:   作者:罗瑞安  

  湖北省监利县白螺镇韩埠村地处洪湖之滨,东临长江,与湖南省岳阳市隔江相望。全村308户,1890人,耕地面积2300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韩埠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苦干巧干,硬是将原来一穷二白的贫困小村改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苦熬变苦干

  “洪湖浪泊洲,十年九不收。”当时的长江外滩,全部是流沙淤泥,遇到滂沱大雨,泥沙滚滚流入长江,天放晴,灰沙又漫天飞舞。

  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埠村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造治理长江外滩,连片种植芦苇500多亩,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绿洲,每年可为村里创造10多万元的收入。

  韩埠村的2000多亩农田紧靠洪湖,地势低洼,以前全靠“望天收”;而且一旦遭遇渍涝,洪湖水位上涨,整个农田还会被淹,颗粒无收。

  1995年10月,村党支部书记王怀德决定举全村之力,治理这片被叫做“水袋子”的低洼地。这就需要加高加固洪湖围堤,达到能抵御50年一遇洪涝灾害的标准。

  得到村民的赞同和支持后,村两委干部带领全村男女老少500多人在“洪湖水、浪打浪……”的嘹亮歌声中,仿佛当年的“赤卫队”,顶风冒雨,餐风露宿,开始了加高加固洪湖围堤的工程。两度冬春过去,一条长3000米的围堤铜墙铁壁般耸立在了洪湖岸边。

  之后,韩埠村通过自我挖潜,争取项目扶持资金,招商引资、农民集资等方式,疏挖河渠6000多米,兴建桥梁7座,建涵闸泵站一处,使昔日的“水袋子”成了“田成方、渠成行、路成网”的连片高产标准农田。

  在此基础上,村两委干部又带领村民们进行农田升级改造,发展特色养殖,建成高标准特色精养水面1500亩,养蟹、养龙虾、植莲,有效提升了农田产能效益,将亩均收入1000多元提升到近6000元,农民收入实现了跨越增长。

  治贫先治教

  在由贫变富的过程中,韩埠人深有体会地说:以前我们之所以穷,就是穷在没有文化上,穷在旧的思想观念上。找到了穷的根源,上世纪九十年代,村党支部、村委会就把目光投向了希望工程。

  当时的韩埠小学是五间低矮平房,老师办公就在教室里,条件十分简陋。在1993年“六.一”儿童节庆祝大会上,党支部书记王怀德面对100多名儿童和在场的家长说:“韩埠村人受够了没文化的苦,我们再不能把前辈的苦转嫁到孩子们身上。要改变韩埠面貌,让韩埠人真正富起来,就要培养一代有文化、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会后,全村上下,一齐行动,有钱的捐钱,有物资的捐物资,有力的出力。不到一个月,筹集物资、资金累计30多万元,于1994年,在全镇率先建起了村小教学楼。

  近些年,从韩埠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有40多人,其中有的成为国家公务员,有的工作在科技岗位上,有的自主创业,成为百万乃至千万富翁。目前,全村外出经商创业的有200多户,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达10户之多,据不完全统计,境外经商创业总资产近亿元。随着国家中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转移,这些境外资产正在陆续“返乡”,投入到韩埠村新农村建设中。

  旧貌换新颜

  如今,韩埠村人告别了“矮瓦房、烂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坐落在花草丛中的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楼房;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穿梭在村头里角;一台台农用机械奔驰轰鸣,活跃在田间地头。

  近几年,该村多方筹资20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面8.7公里,安装路灯99盏。2010年,该村抢抓湖北省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机遇,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6栋48套居民小区,一个污水处理厂。2012年,又争取项目资金320万元,新建一栋村级综合楼,集党员群众活动室、农家书屋、棋牌室、农家超市、医疗卫生室于一体,多功能、全方位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昔日的“泥腿子”,如今真正享受到了城市人的生活。2010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到韩埠村视察时说:这就是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了城市生活品味。

  洪湖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韩埠人,洪湖苏区革命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韩埠人。走进韩埠村,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的经典歌曲在耳边回响……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