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郑州:老区贫困村向城镇化跨越的典范

2012/08/22  浏览量:   作者:张显平 蔡晓东  

  编者按: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五有”标准和“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郑州市老促会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全力促进老区工作,通过合村并城、土地流转、整体搬迁、就业安置、身份置换、保障衔接的举措,使十七大提出的“五有”标准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郑州市上街南部革命老区的5个贫困村建设新型社区中得以实现,上街革命老区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对老区实施整体搬迁,扶贫开发,加快转型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昔日以“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发展难”而知名的上街南部老区5个贫困村4500多人,2010年6月整体搬迁至山下---五云中心社区。

  两年过去了,从农民变市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村民能适应吗?

  现在上学、就医、住房、增收、养老是怎么解决的?

  群众能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带着疑问,8月14日下上午,记者在郑州市老促会秘书长刘宇的陪同下,怀着崇敬之情,走进了这片先烈们为抗击日寇曾经浴血奋战的革命热土,亲身感受革命老区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地200多亩具有都市气息的时尚社区:56栋安置楼拨地而起,建筑清新雅致,道路整洁宽敞,路两旁绿树成荫。

  在一幢幢漂亮的新楼房组成的社区里,孩子们快乐地追逐嬉戏,老人们悠闲地散步,从容、祥和的气氛弥漫着整个社区。

  五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志锋介绍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南部老区的5个村已全部搬迁入驻新居,并成立了由上街区直管的副科级单位——五云中心社区,通过城市社区的模式来统一协调管理。

  搬迁之前的五个村地处深山,道路蜿蜒崎岖,年久失修,对外闭塞。有几句话形像地表现了这种落后状态:“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村民求医、求学困难重重。

  搬迁后,安置区投入4000余万进行配套建设,天燃气、自来水、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宽带等配套设施完善;治安室、监控摄像头、地面车棚、地下车库、路灯、各类健身器材、宣传版面等附属设施齐全;社区医院、寄宿式小学、在建标准幼儿园、敬老院等保障体系健全。社区基本实现了居住环境城市化。

  距离社区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省级产业集聚区——郑州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搬迁居民可以就地就业。

  记者走进1956年入党,年届八十高龄的老寨河村老党员魏五辰窗明几净的家中,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向记者动情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啊!以前住的是又潮又暗的土窑洞,现在住的跟城里人一样通风采光的三室二厅的大房子,120平米;以前全家人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落不着几个钱,现在家家都有存款;以前买点肉要跑20里地到上街买,现在条件好啊,出门就能买,收入高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拿着老年卡,坐公交不要钱,一二站就到上街了,大超市里想买啥就有啥,真是做梦都不敢想啊!”

  峡窝镇镇长田军保向记者介绍,峡窝镇的西林子、东林子、营坡顶、老寨河、杨家沟5个村,共有45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组织的豫西支队曾在这里开展游击战,抗击日寇。该区域地处上街辖区最南部山区。复杂的地貌,干旱的气候,偏远的地理位置,频发的山地灾害长期困扰着这里的群众。山区人居分散、土地零碎、十年九旱,群众基本上靠天吃饭,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 “吃水靠担,农活靠肩,下雨往外窜(因为土窑洞不安全)”。同时,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山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进一步制约了老区的发展,年轻人不得不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人走宅基空,地荒无人种”。

  南部老区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时时刻刻牵动着郑州市、上街区老促会的老领导们的心,他们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离而不休,多年来不顾三九严寒、三夏酷暑,忘我工作。省、市、区三级老促会多方协调,一次次跑基层,一次次做调研,拿出方案,论证实施。

  在各级老促会的推动下,上街区大胆引进“政府+市场(企业)”的运营模式,按照“政府谋划引导,村民民主决策,市场机制参与,土地规模经营,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全力推进整体搬迁扶贫开发,加快实施合村并城,靠着过硬过细的群众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适合老区实际的工作方法。

  一、用宅基地、住房、附属物补偿置换,实现住有所居。

  为了充分保障搬迁群众的利益,除按规定对村民的宅基地、房屋及其它附属物进行清算补偿外,社区还对搬迁户以户为单位给予购房

  补贴和奖励;搬迁农户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统一在安置小区内选购住

  房,享受搬迁安置政策范围内的成本价,基本上每家农户都分配到2-3套面积在80平米-120平米的住房。同时,充分考虑群众家庭经济状况,采取了一次性购房、分期付款、廉租住房、货币补偿等多种举措,保证了住房安置的顺利实施。另外,按照社区的有关规定,孤寡、五保老人,可以分散供养,也可以在敬老院集中供养。选择分散供养的,优先选择一层低层住房。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多种安置方法的选择,让村民真正体会到党委、政府实实在在的关心。

  二、从小区步行10分钟可达医院,实现病有所医。

  在医疗方面,全区实行片医负责制,社区居民已统一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孤寡、五保、行动不变的老年人,片医定期上门走访,一般常见病可在社区的片医服务站直接诊治;配套建设的、科室完善的峡窝镇卫生院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作为新农合定点机构,峡窝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住院起付线100元、报销90%、全部药品按进价销售、门诊一般诊疗费收取一元或五角、门诊统筹人年均100元全部收费价格按县级标准90%收取的政策;同时,免费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常规体检、健康讲座、健康教育资料,优惠进行实验室和功能检查、孕产妇服用叶酸和体检、儿童体检、计划生育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和重症精神病人系统管理、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协管等服务。全面推行“十进农村”片医负责制,片医包村包户,主动上门服务,实行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五统一一体化管理,继续为孤寡老人、

  低保老人、80岁以上老人、糖尿病人,进行免费体检,为65以上老人优惠体检。老区群众彻底告别了小病靠拖,大病靠天的落后状况,基本地实现了病有所医。

  三、学校毗邻社区,实现学有所教。

  在教育方面,社区配套建设有寄宿制小学一所,学校占地85亩,建筑面积25600余平方米,总投资3000多万元,教职员工98人,可容纳2000个学生就读。并加大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实行中职生免学费、提供助学金政策。搬迁前,很多孩子上完小学就辍学,完成初中、高中者比例仅为30%和10%,考上大学者累计仅8人。整体搬迁后入学率、升学率都有大幅提升,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升学率近60%,先后有30余人考上各类大专院校。

  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实现老有所养。

  在社会保障方面,2008年,上街区在全市率先实行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并在搬迁村试点推广城乡养老保险,搬迁村养老保险参保率高出全区参保率近10个百分点。60岁以上养老保险待遇最低每人每月85.79元,土地流转金每人每月242元,基本实现老有所养。

  五、技能提升广开致富路,实现劳有所得。

  搬迁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民生才是根本。为了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五云中心社区多途径帮助群众增收创收。通过就业引导、就业培训,鼓励搬迁居民在邻近的省级产业集聚区——郑州上街装备产业集聚区就近务工,变无序务工为有序务工;帮助村组成立劳务公司,优先承接城市公共绿化、环卫工程,并鼓励参与市场分工。培育高科技术农业,引进花卉苗木种植企业,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分红,村民优先在企业工作,村民得双份实惠。目前已有各类温室大棚310座,花卉企业8家,鲜切花出口日本、韩国,以高效农业为代表的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直接效益能够提升村民收入约50%。扩大传统特色农业发展,建立沼气、养殖、特色林果循环经济;引导村民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工商注册和规范运营,已有2家专业合作社获得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截至目前,所有有就业意愿的1162名搬迁群众已全部实现就业。从行业上看,从事与农业相关行业的人数增加了1.5倍,进厂务工人数增加3倍,在城市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增加了9倍。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近60%。搬迁后,从收入上看,2005年,年人均收入976元;2011年,年人均收入7583元。在收入结构上,2005年,耕种收入占总收入的58.3%;2011年土地流转收入每人每年2904元。

  郑州市上街南部革命老区贫困村的整体搬迁,践行了十七大的“五有”标准,向着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五有”标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要不断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河南省实际看,农村发展慢、农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中最突出的焦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即“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上街革命老区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正是“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实践,通过以土地流转、产业支撑为主体的系列措施,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就地上班、就地城镇化,过上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安居乐业的生活。

 
左为郑州市老促会秘书长刘宇、中为老党员魏五辰、右为本网记者张显平



五云社区安置楼


健身室的健身器材

社区服务中心


图书阅览室陈列的书籍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