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恩施产业扶贫探访记

2012/09/05  浏览量:   作者:晓方 汪明 周明富  

花坪镇村坊村葡萄喜获丰收

  行走在恩施的田间地头、茶园果林,记者一路所见,是丰收在望的果实;一路所感,是脱贫路上的奋斗。

  屯堡乡:搬或不搬都要致富

  从恩施市屯堡乡,沿崎岖山路前行约40公里,才到大树村黄安路。拨开过膝的草丛走近几间土屋,原有的四五户人家,只有一家留守,其余都搬走了。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搬走,也许是最好的脱贫选择。29岁的苏长波,几年前搬到山下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居住。他说:“做点建材生意,老婆在城里打工。比在山里强多了。”离他家不远的杨大嫂,也是搬迁来的,开了个小门店,正忙着收购村民的茶叶。

  对于少数居住在条件恶劣、特别偏僻的贫困农民,恩施州实施扶贫搬迁,去年搬迁3838户,十一五期间共搬迁18966户、7.58万人,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没搬迁的就想法子脱贫。屯堡乡车坝村,大片的玉米地里,套种着茶树苗。村主任周学斌介绍,“种了380亩,茶树苗是政府扶贫资金买的,群众只是投劳。等3年茶树成型后,每亩至少可比现在种玉米增收3000多元。”

  乡党委书记魏顺君介绍,几年来,乡里每年获得扶贫等各项资金支持,解决群众饮水、基础建设、特色种植等。通过几年连续发展,部分农民实现了脱贫。

  花坪镇:连片开发硕果满枝

  走进建始县花坪镇村坊村,漫山遍野的葡萄、猕猴桃,村民们闲适地聊天、有序地劳作——好一个世外桃源。

  这“世外桃源”经历了长达10年的奋斗历程。

  2002年,镇里确定了产业扶贫项目,利用10万元扶贫资金,推广种植当地特产“关口葡萄”,可种惯了玉米的人们怕冒风险,镇里就动员一些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人带头。62岁的小学教师冉思富就是其一,当年他试种2亩,取得成功。这样,葡萄种植很快推广开来,而种植最早的村坊村,如今已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今年,有5个村405户种植葡萄,种植面积5000亩,平均亩产3000斤葡萄。平均每户收入3万多元,收入过10万元的有5家。”镇党委副书记陈绍荣如数家珍。而继葡萄之后,镇里又引进猕猴桃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1.1万亩。推广过程中,镇村干部走村串户,讲解政策、传授技术、落实资金,一遍又一遍地跑……

  锲而不舍地努力,增强了农民种植葡萄、猕猴桃的信心,镇里的特色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花掌坡村村民樊府俊作了一副对联:“干部下田政策落到实处;资金到位百姓看到曙光”,生动反映了扶贫干部、扶贫资金的巨大作用。

  枫桥坡、小西湖:生态产业方兴未艾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枫桥坡小组,成片的茶林间,隔百来米便是一杆太阳能灭虫灯,隔十来米插着黄色粘虫纸。乡经济发展办主任刘雪梅介绍:“这里2005年开始发展茶叶产业,全是生态防虫,所以茶叶品质好,平均每亩可卖鲜叶6000多元。”66岁的村民冯兴林开了家农家乐,全是自产自销,客人要吃什么,随时采摘。如今,这个村里已经有10多家农家乐,成了当地旅游名村。

  建始县花坪镇小西湖村吸引游客的招数更具特色。镇里利用这里夏天最高气温不到30摄氏度的气候条件,引导办农家乐饭馆、农家旅社,吸引外地人来此避暑,短短两三年,俨然避暑胜地。

  被州旅游局命名为“星级农家乐”的望湖楼老板娘袁明双说,这里有几十家农家旅社。接待外面来避暑的一些退休老人。老两口住一间房,包三餐,一个月去年1500元,今年2000元。陈绍荣介绍,为了方便客人,镇里已改造了90间民房,要求符合基本接待条件。“今年有1000多人来避暑”。

  种植、旅游、度假,小西湖和枫桥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恩施州产业扶贫的思路。2011年,全州特色农业种植总规模达到500多万亩,仅茶叶5年来就增加了50万亩,茶园面积、产量、产值、茶叶出口额位居全省第一。“十一五”以来,全州接待旅游者年均增长41.62%……

  2011年,恩施州为88个重点贫困村和39个重点老区村投入各类资金2.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

  在国家和省、州扶贫纲要指导下,恩施州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一方水土,已开始并将继续养活更多的人。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