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龙岩:红色文化——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

2012/09/18  浏览量:   作者:吴敏 吴旭涛 祝敏松  

  “当年红旗过汀江,直下龙岩和上杭;星星之火可燎原,后田暴动放光芒。”下午3点,记者在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后田暴动陈列馆门前,赶上东城街道激情广场大家唱下基层小分队的文艺演出正在进行,60多岁的演出队员郑雪梅演唱《龙岩红色革命山歌》,获得阵阵喝彩。

  70岁的队长杨妙雪告诉记者:“我们小分队有十来个人,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退休人员。我们表演的都是革命传统节目,小品、独唱、舞蹈都有,每年要演出七八十场。”

  目前龙岩市拥有这样的业余文艺演出队492支,人数17664人,他们活跃在全市各地,去年演出场次达8434场。这些队伍除了演出传统革命文艺节目,还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自创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东肖镇菜园村农民艺术团编排的《革命自有后来人》,龙门镇湖二村龙苑艺术团编排的《郭滴人与一双草鞋的故事》等等。还有的演出队把计划生育政策、换届选举知识、反腐倡廉政策等编进文艺作品中,用方言表现出来。连城县则针对当地民俗活动多的特点,把理论宣传教育融入活动中。如连城县在正月里有花车游街的习俗,演出队便在花车上挂理论宣传条幅,并随车发放宣传手册;在兰花博览园内设置廉政文化宣传基地,用兰花的淡雅高洁寓意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品质修养。这些生动的形式,使理论宣传有效融入群众生活,受到群众欢迎。

  在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红色文化演出已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以来,在村里的民俗文化广场上,30多名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队,每天都表演自创的优秀剧目,吸引着八方来客。音乐情景剧《古田曙光》用精致、大气的舞台表演,再现革命圣地的红色氛围。《年年好节节高》文艺演出以浓厚的客家风情,感染着每一位观众。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客家舞蹈《勤俭布娘》、《圣地古田百花香》……这些带着浓浓客家味的红色节目,既亲民又富于内涵。民俗文化广场开设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和组团游客前来观看演出,这里俨然成了传播革命历史,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阵地,至今已演出1200多场。

  闽西是片红色的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闽西大地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理论进基层过程中,当地充分发挥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利用革命旧址进行弘扬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组织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和部队官兵瞻仰革命旧址,开展重温入党誓词、“重走红军路”等参观学习活动,同时借助重大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军的政治热情。目前,龙岩市共建成古田会议纪念馆、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5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14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30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前往各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人数近150万人次。另一方面,坚持红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打造出多部红色文化精品,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古田会议纪念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理编辑《闽西革命史料汇编》,至今已出版8本,从2010年开始出刊《红色之旅》,在全国发行,目前正在编写第五期。龙岩市还积极打造红色文化精品,长篇历史小说《血色黎明》获得“五个一工程”提名奖,电视连续剧《红色摇篮》、《邓子恢》在央视播出,历史文献片《古田会议》、高清数字电影《古田1929》先后在央视播出,在全国引起良好反响,有效提升了龙岩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不仅为闽西老区提供了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资源,而且深深地影响着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近年来,发扬革命传统,树立廉洁从政、执政为民理念,成为龙岩广大干部“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的精神力量,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

  古城镇是福建的“西大门”,是长汀县唯一没有水库的乡镇,当地群众只能靠天喝水,一遇上下雨,水就浑浊了。在“百名干部进农家”活动中,群众向干部反映最强烈的就是饮水问题。经过调研,古城镇把水库建设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申请补助5000万元,建成后可日供水3000吨,解决全镇的用水问题。梁坑村是龙岩市级竹业产业示范村,因为竹山无路,村民砍下的竹子只能扛到马路上,非常辛苦。干部们在调研中了解了这一情况,村里决定斥资修建竹山便道,使车子能够上山,竹子直接在山上装车。目前,梁坑村已建成126公里竹山便道。在古城镇,“干部脚跑勤”已成共识。

  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通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为全国提供了好经验。“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这是长汀县流传的一首民谣。在南坑村,记者却见到了另一番景象:山上5000多亩银杏林郁郁葱葱。难以想象,这里十几年前还是一片荒芜。南坑村村支书沈腾香1997年上任时,为治理水土流失,发动村民种果树。当时,村民们怕担风险,不愿意种,党员干部带头种果树,向村民们宣传种果树的好处,并把路修好,帮村民们买好果树,许多人才愿意种植。目前,南坑村已开发种植银杏5000多亩,果园3000多亩,成为著名的“银杏村”。谈起带领村民种果树的体会,沈腾香实在地说:“没别的,肯吃苦,干部要带头。”

  同为水土流失严重的乡镇,三洲镇经过十几年努力,建成了万亩杨梅基地,把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花果山”。在做好保持水土工作的同时,该镇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刘文杰镇长表示,三洲镇要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成果,“我们将通过治理水土流失,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完善杨梅种植产业链,比如制作杨梅酒、蜜饯、饮料等,在杨梅树下种植中草药、养殖河田鸡等。我们还要把水土流失严重区打造成生态文化旅游名镇,使三洲镇成为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民俗体验为一体的4a旅游景点”。据悉,今年7月,位于三洲镇的长汀县湿地生态园已经奠基。湿地生态园占地1.05亩,总投资5000万元,共设置湿地保育保护区、湿地观光区、湿地养生健身区等七大功能区。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长汀县林业生态建设与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在闽西这片红土地上,理想信念教育正孕育着绿色的生机。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