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大别山下的“传承” 武警信阳支队科学发展纪实

2012/10/10  浏览量:   作者:陈海平 周勇 张堂军  

  驻守在大别山下的河南总队信阳支队,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距离总队机关最远的支队,该支队最远的中队距支队机关205公里,距总队机关530公里。然而2003年以来的10年间,这个支队两次被武警党委评为“先进支队党委”,14次被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支队,部队建设连续多年安全稳定。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呢?最近,笔者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一线寻访,亲身见证了大别山下革命老区精神的“传承”。

  思想引领抓教育,坚定信念固根基

  巍巍大别山,连绵数千里。这里是革命的圣地,是将军的故乡,信阳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红军的精神在这里辉耀千古,英雄的传统在这里亘古传承。

  “当前,80后,90后逐步成为警营的主体,他们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爱好多元,吃苦意识差,奉献精神差,来到这里服役当兵,能否立足本职安心服役?能否扎根警营建功立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上不良思潮对官兵思想的强烈冲击让支队党委深感担子沉重。

  去年新兵入伍后,支队及时在新兵中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中得知,70%新兵是独生子女,吃苦意识差,自理能力弱,立志警营建功立业的微在少数,调查结束后,笔者和北京籍新兵李树恺拉起了家常,谈到为什么来当兵,当兵的目的是什么?小李直言不讳地说: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工作不好找,选择当兵就是为了回去能够安排一份工作,给自己谋一条出路。无巧不成书,两个月后,支队有2名官兵写申请要求提前转业或退伍,认为部队发展空间有限,早一点到地方发展创业,再立大业。这一现象引起支队党委“一班人”的思考。部队满足不了人才施展才华和智慧?欠发达的革命老区部队留不住建设人才?党委会上,党委书记、政治委员邹多领一语中的:说到底是官兵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支脍炙人口的山歌,是70多年前苏区人民称颂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赞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行动的指南”他们紧紧抓住教育这个根本,不断打牢官兵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他们成立由党委带队的工作组深入17个基层中队,与官兵开展了思想分析座谈会,支队领导当面指出了“经济社会讲奉献已经过时”、“如今有钱才有资本”、“经济条件好了吃苦没有必要了”等10多个问题。思想上偏差来源于教育上欠仗。他们及时在官兵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以“比比老前辈,看看差在哪”为题展开了大讨论,澄清模糊认识,让官兵明白当兵的财富和吃苦的资本。同时,他们充分利用驻地红色资源,把新县鄂豫皖革命首府博物馆、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许世友将军故居等10处红色教育基地作为爱国教育第二课堂,组织官兵参观革命先辈故居,瞻仰先烈遗像,踏寻红军足迹,让官兵在参观见学中感悟先辈的丰功佳绩和艰难历程,随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遗物、一段段故事走进官兵,仿佛把官兵们带回到苏区干部和苏区人民浴血奋战的年代,老区人民的奋斗史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深深植根于官兵心中,使官兵见证了我党我军成长壮大的历程,加深了了解,增进了认同,激发了动力。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党委“一班人”感到:人的思想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抓好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教育常态化、深入化、持久化。

  为打造官兵丰富的精神家园,支队大力加强先进警营文化建设,按照“政治氛围浓厚、文化元素丰富、宜人育人统一、规范协调美观”的要求,对宣传栏、橱窗、灯箱、长廊等政治环境建设全面进行规划布局,同时,在一中队成立了锣鼓队、三中队成立了腰鼓队、六中队成立了吉它队,每个中队建立3人一台网络学习室等,积极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生活,他们还与信阳市图书馆建立协议,定期把新畅销的热门书送到官兵身边,让官兵最快了解新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官兵学习需求,提升官兵思想境界,陶冶官兵道德情操。

  为激发官兵学习老区精神,争做老区传人的自觉性主动性,支队党委运用身边典型进行正面引导,在基层官兵中广泛宣传总队涌现出的吴玉娟、卢刚、李飞、刘苏冰、代练兵等“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先进事迹,教育官兵学习他们扎根警营无私奉献、立足本职勤奋敬业的工作精神,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此基础上,在全体官兵中扎实开展“四查四看”活动,查理想信念,看对党是否忠诚;查工作业绩,看是否安心本职;查牺牲奉献,看老区精神树得牢不牢;查素质能力,看是否配做老区新一代。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官兵思想得到了净化,心灵接受了冼礼,激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发扬老区精神,争当老区传人,努力在建设现代化武警,打赢信息化战争中再立新功。

  凝心聚力鼓士气,纯正风气激活力

  “抓风气建设贵在较真碰硬,重在凝心聚力,只有党委班子硬了,才能正视问题,只有风气正了,官兵心气才会顺,部队凝聚力向心力才会强”这是支队党委班子形成的共识。

  5月份,某中队3名士官不假外出,问题暴露后,这些同志赶紧托关系帮忙求情,看能不能宽大处理,谁知不仅没有如愿,而且在官兵中引起了一场“是纵容歪风邪气,还是维护纪律严肃性”的大讨论,使大家在讨论中认识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谁也不能搞特殊,姑息迁就一个,就会打击一片的深刻道理。下来之后,支队及时召开党委会,研究决定给予警告处分一次,在全支队士官教育整顿大会上作检查并调离岗位,官兵们普遍感到,如今的歪风邪气已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同月下旬,支队对在演习期间涌现出的9名好人好事,专门召开电视讲评会进行表彰,每人给予500元物质奖励。

  6月中旬,支队组织两批机关干部勤训轮换,第一批有3名因公差没有轮训满的,支队党委要求参加到第二批实施补课……

  公正求公心,公心赢兵心。支队党委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官兵举手称道,振奋了精神,鼓舞了士气,激发了活力。党委书记邹多领深有感触地说:“支队位于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而且离总队机关较远,能够连续4年保持先进,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上级的关心厚爱,更得益于有一个求真务实,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奋发进取的党委班子。”

  党委处事公道,官兵就会称道,内部关系才会顺道,部队发展才能有正道。为此,支队党委在处理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时,严格做到条件、名额、程序、结果四公开,设立举报信籍,建立首长热线,成立群众监督员,鼓励官兵加强监督;在营区醒目位置设立队务栏,公开党务、政务、财务等25类敏感问题;开展“廉洁从政,从我做起”向党旗宣誓活动,要求党委成员与官兵签定廉洁承诺书,写出保证书,随时接受官兵监督。在处理支队工程招投标和大项物资采购时,支队都要通过党委会集体研究,科学论证,严格把关,从来没有发生问题。

  今年上半年,支队在10名营职干部、15名连排职干部调整使用上,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充分尊重大队一级党委和中队支部的意见,采取大队推荐、民主评议、机关考核、党委研究等程序选拔,调整中,广泛征求官兵意见,兼顾个人意愿,不限专业、不限岗位、不限地域,对工作不尽心、精力外移,群众基础差的一律不使用,对老实本分工作踏实,群众威望高的大胆使用,真正做到想干的有舞台,干好的有甜头,不干的没奔头,支队上下普遍满意。去年年底,总队考评组对支队党委班子进行综合考评时,民主测评满意率达100%。

  前几年,风气建设抓得很有成效,“一班人”总体感到:学习有成果,团结有质量,作风有提高,官兵面貌好。但在今年第一季度按纲建队分析会上,部分官兵反映上级检查多,加班多,休息得不到充分保障。这一信号发出后,引起了党委“一班人”的重视,紧接着,他们召开部门以上领导会议,本着“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围绕民主权益、官兵婚恋、家庭涉法、部队管理等15个方面问题召开了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抓风气落脚点在基层,核心在为基层排忧解难上。

  商城中队指导员涂海江家在外地,长年与父母、妻子两地分居,一个月前,得知父亲患重病卧床不起,正准备请假回去看一看,接到参加三级主官《纲要》培训的通知,他终究把思念埋在了心底,毅然选择去参加培训,集训回来后,又赶上上级检查,又一门心思地扑在迎检工作上没有再提此事,一次,支队工作组到中队检查工作,与中队党支部座谈时得知了信息,检查结束后,工作组人员及时将该情况向支队党委作了汇报,政治处第一时间通知小涂回去一趟并带上党委的问候,同时安排机关人员到中队蹲点主持政治工作。

  官兵利益无小事。上半年,支队大项工作多,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方设法维护官兵在休假、看病、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努力为有家庭涉法问题的官兵排忧解难,尽力与地方学校领导协商解决官兵子女入学问题,全力为大龄青年官兵寻找良缘等。每年“三八”、“八一”,他们都热情邀请干部家属来队参加座谈会,向家属发放慰问品,赠送慰问金,鼓励家属多支持丈夫的工作,多给部队提意见建议,增进了对部队了解,赢得了理解支持,激发了官兵内在动力。

  官兵冷暖记心间。前两年,支队多数单位营房都是七八十年代老营房,硬件设施破旧,官兵生活极不方便,影响了官兵的执勤、训练等各项工作,支队党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改善官兵生活条件,支队积极投入300多万元,对7个中队完成岗楼改造,营房维修,设施配备,为所有中队更换了新床、衣柜,官兵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原来,新县中队新营房按计划是去年10月份开始搬迁,但是由于县政府财政资金紧缺,新营区的硬件建设没有到位,中队久久不能搬迁,这一问题始终牵挂着支队党委“一班人”的心扉,为了尽快让官兵住上新营房,支队派出一名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广的副支队长到中队蹲点指导推进。

  为了激发官兵工作干劲,支队出台了《创先争优实施细则》、《新闻宣传奖惩实施办法》,新修订了《党委机关蹲点调研帮建实施细则》、《干部教育管理规定》、《安全工作奖惩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对在执勤、处突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对执行不力,完成不好,违返相关规定的进行惩罚,结合年终考评和半年考核,开展“十佳带兵干部”、“十佳优秀士官”、“十佳执勤能手”等评选活动,广泛宣传支队先进典型,掀起“学典型、赶典型、超典型”的热潮,极大地调动了官兵投身支队建设的精神动力。

  去年6月,总队组织特战分队“魔鬼周”训练比武,支队特战尖兵崔硕鑫一路过关斩将,一举夺得“魔鬼周训练勇士”勋章,支队给该同志报请个人二等功。今年上半年,5名干部因休假没有按时销假,了解情况后,支队党委及时找他们谈话并当面进行批评,按照《干部教育管理规定》要求,扣除一个月岗位达标奖。

  风气的纯正,营造了警营的和谐氛围,激发了官兵的建队热情,促进了官兵的健康成长。

  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解难题

  该支队组建于1982年12月,驻守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驻地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和目标单位对部队支持力度不是很大,外部支持经费争取难度较大;支队底子薄,建设起点低,持续发展的压力比较大。支队所属中队营房都是武警部队组建时盖的,营区狭小,设施破旧,吃水、用电设施不完善,生活极不方便。天长日久,中队营房出现房顶漏雨,墙皮脱落、开裂等,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维修。这些不同程度地成为制约部队发展的“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与其这样缝缝补补,何不搞一次整体搬迁?

  “我们驻守在革命老区,艰苦奋斗是传家宝,住房条件差一点有什么关系?”有人不以为然。

  “支队家底薄,驻地又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整体搬迁钱从何来?”有人问道。

  是补,还是搬?支队党委“一班人”展开讨论。

  “单从家底来说,我们囊中羞涩,整体搬迁有难度,但是,这些年,随着驻地城镇发展,这些基层中队驻地渐渐成了城镇的繁华地段,周围环境越来越复杂,房屋年久失修,不仅影响官兵生活,更主要的是给执勤埋下隐患,一旦中心工作出了问题,我们还靠什么立足?”支队长寇兴禹如是说。

  看问题的出发点变了,思想随之统一。

  “官兵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官兵的冷暖时刻牵挂我们的心”这是党委“一班人”的心声。近两年,支队党委坚持上层推进,积极而为,协调罗山中队、浉河区中队、商城中队实现了整体搬迁;新县、淮滨2个中队新营房已建成,今年内可整体搬迁;第二、四中队和大队部新营房建设进展顺利,年底前主体工程可完工,支队机关新营区征地119亩,建设启动资金协调到位,年内即可开工建设。去年以来,支队在总队的支持下,大力加强“四项设施”建设,按照“建一个、成一个、规范一个、达标一个”要求,先后在罗山、浉河两个中队召开了正规化建设试点,为支队正规化建设树立了标准。同时,投入300余万元,对7个中队进行了整体装修改建,支队“四项设施”达标中队数由去年初的4个变成了11个,达标率达到了68.75%,同时,5个待待搬迁中队将于年内全部实现整体搬迁,这样,多年来制约部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硬件设施“瓶颈”得到有效破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该支队多年来任务保障经费都未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这从根本上制约着部队的长远发展。历史是不能改变的,但现实可以改变。近两年,该支队党委以贯彻《武警法》为突破口,以落实省委“议警会”为重点,充分发挥“双重领导、双重保障”的优势,坚持多汇报多请示,大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委支持,2011年市委常委会同意将武警支队年度保障经费180万元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时,为支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3月份,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该支队又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加强武警支队全面建设的专题报告。4月初,市委常委再次召开“议警会”,专题研究了支队加强武警支队建设问题,向各县区下发了《支持武警支队建设发展的会议纪要》,解决了支队“四防一体化”、“四项设施”和“四支队伍”装备建设经费1000余万元,充分发挥了“双重领导、双重保障”的优势,并形成了警地互助、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

  职责使命记心间,执勤处突当尖兵

  信阳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受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驻地一年四季雨水较多,每年第三季度是自然灾害和洪水频发的季节。为此,支队把战斗精神教育作为官兵的必修课,不断强化官兵的职责使命意识,教育官兵时刻做好准备打仗,确保“拉得出、连得上、打得赢”

  我决心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我宣誓: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每年“八一”或重大节日,支队都要组织官兵在党旗、团旗下宣誓。

  哪里有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哪里就有武警官兵的身影。

  2007年7月1日,信阳突降50年的一遇的特大暴雨,中心城区出现严重内涝,淮河水位暴涨,3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灾情就是命令,支队长、政委率领官兵火速赶往现场组织部队抗洪抢险,官兵们采取身背、手扶、绳牵、冲锋舟救相结合的办法,分批分段组织转移,成功地将被洪水围困扒在树木上、房顶上的300多名群众全部转移,疏散转移群众700多人,圆满完成抢险任务。

  2010年7月16日,信阳市工区路六里棚在城区改造中进行涵洞扩建时,突然遭暴雨袭击,发生严重坍塌,导致下水道和自来水管道断裂,积水无法及时排除,随着积水的攀升,紧挨施工现场的两栋6层居民楼地基被水长时间冲刷浸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坍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驻地请求支队出兵救援。

  接到通知后,支队带领一中队和骨干集训队100名官兵,带着劳动工具火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官兵们被眼前的景像下呆了:一个差不多有篮球场大的坑,将近有10米深,坑下断裂的下水道和自来水管的水就像两条瀑布不断喷射而出,坑中污水翻动,就像开了锅的稀粥,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居民楼地基塌方地段进行填补加固,居民楼随时都有坍塌危险。

  官兵们立即投入到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装沙袋、扛沙袋、填坑道……由于坑大水深,一个沙袋扔下去没有了踪影,2个沙袋、3个沙袋……官兵们背着沙袋飞跑,不断地将沙袋填入坑中。由于人多地方小,装沙袋需要排队,有的官兵怕耽误时间,干脆用手刨,有的官兵身高力大,一人背两袋,有的官兵个小,也不甘示弱。官兵们身上粘满了泥,脸上的汗水就像断了线的水珠不断下落,衣服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肩压肿了,手磨破了,脚扭了,但大家咬紧牙关接着干,围观的群众被武警官兵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加入抢险救援中。

  几个小时过去了,官兵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逐渐将险情控制住,沙袋不断升高,居民楼不断得到了稳固。经过3个小时的苦战,官兵们共搬运沙袋7200多袋,近千立方米,圆满完成了楼房加固任务。周围的群众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武警真是好样的!”

  服务驻地见真情,爱民为民当模范

  “人民武警人民爱,人民武警爱人民”。在信阳支队荣誉室里,挂着60多面人民群众赠送的锦旗。官兵们说:“过去革命先辈为人民打下江山,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像前辈那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支队六中队附近村庄有个叫彭华玉的五保户,今年70多岁了。中队了解情况后,经常组织官兵去看望老人,帮老人修房子,干农活,收割庄稼,送衣送药,逢年过节,还要给老人送米面油等物品。老人逢人就夸:“虽说我老汉无儿女,但武警官兵对我却比亲儿还亲呢!”每年过建军节,老人都要用大红纸请人为中队官兵写上一封感谢信,和大家共同庆祝节日。多少年过去了,中队官兵换了一茬又地茬,但照顾老人的传统一直没有丢。2007年7月29日,驻守在淮河大桥独立执勤点的二级士官李水鹏到队部取文件,当他走到14号桥墩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救声,小李马上意识到可能有人落水了,他远远看见一个草帽在水里上下浮动,小李不及多想,迅速翻过两米多高的护栏,纵身跳入10米多深的水中,很快游到落水人的身边,一把托住落水人的身体。落水者是一位五十开外的老人,已经奄奄一息。为了保证老人的生命安全,小李奋力向岸边游去。眼看就要筋疲力尽时,中队长陈永生带领官兵迅速赶来救援。老人醒来后,战士们将他背回中队,并给老人端来热气腾腾的姜汤驱寒。在交谈中,官兵们得知,原来老人是走亲戚时遇到河水突然上涨,不小心跌落河中,老人的子女在外地打工,家离这里还有七八里地远。为了老人的安全,中队长陈永生带领二名 战士亲自将老人送到家中。老人感动的热泪盈眶,激动地说:“今天要不是碰上你们,我这条老命算是完了,还是共产党好,子弟兵亲啊!”这件事很快在驻地传开了,建军节这一天,驻地村里的坳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放着鞭炮,给中队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2009年7月29日上午9时左右,息县中队战士郑岩彪、付浩浩在外出办事途中,当经过驻地附近的杨楼村一村民家门口时,突然听到有屋子里有人大喊“抓小偷!抓小偷!”,紧接着只见两名行迹可疑的年青人从这户村民家中仓皇跑出,两名战士立即意识到这两人就是盗贼,立刻跟着追了上去,在追出三百余米后两名战士拦住了盗贼的去路,走投无路的盗贼见有武警战士拦住了去路,掏出身上的钱物请求放他们一马,当即遭到他们的严词拒绝后,两名盗贼见逃跑无望,便拔出匕首恶狠狠地威胁到:“当兵的少管闲事,否则让你们好看”!两名战士毫不畏惧,义正词严地警告两名盗贼:“放下你们的刀,跟我们到公安局投案自首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狗急跳墙的盗贼哪里听得进去,持刀向两名战士扑来,两名战士毫不畏惧,与持刀盗贼展开激烈的搏斗,小小毛贼哪是武警战士的对手,不到一个回合,两名战士利用娴熟的擒敌技术将盗贼的匕首打落在地,很快制服一名盗贼,另一名盗贼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慌不择路地跳进路边的水稻田,郑岩彪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一个前扑将这名盗贼摁倒在水稻田中,迅速将其抓获。此时中队三人应急小组和附近的村民也闻讯赶到,将两名小偷押送到当地派出所。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是信阳毛尖茶的原产地,生产的毛尖茶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和昆明世博会金奖等奖项。然而在08年却遭遇罕见的暴风雨袭击,造成董家河乡茶田大面积受灾,有的甚至绝收,给当地茶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得知消息后,2月29日, 300多名官兵在支队领导的带领下,来到受灾严重的董家河陈湾村,帮助茶农平整茶田,重建茶基地,把“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口号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官兵们学习了平整技术要领后,迅速投入战斗,支队领导带头战斗在第一线,入伍几个月的新战士更是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和干部、老兵抢着干。许多新战士在家从来没干过农活,当干部、班长多次关照体弱的战士休息一会时,他们说啥也不肯。积雪融化后的雪水深深泡了茶田的泥土,脚一踩上去就像踩着万能胶一样,软呼呼粘糊糊的,不小心鞋子就会被粘掉,铁锹下去,半天拔不出来。官兵们克服各种困难,干得热火朝天,累得汗流浃背,有的手上磨出了血泡,有的身上粘满了泥巴,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一人退出战斗,官兵们过硬的素质和顽强的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举手称赞。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位叫李斌的乡干部被官兵闪一心为民不扰民的精神所感动,即兴作诗一首:“春到茶乡花枝俏,山村田头真热闹;武警官兵齐挥锹,官兵一致干劲高;要问谁人最可爱,人民军队真叫好……”

  在“赞颂科学发展成就,忠实履行职责使命,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主题教育中,支队充分利用这一生动教材,强化了官兵热爱驻地,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武警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