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砸锅卖铁也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2012/10/16  浏览量:   作者:鲁明 吴晓燕  

  年少出众,17岁就被乡党委书记看重,受命为生产队长,一干就是几十年;他满怀壮志,“砸锅卖铁,也要让曹石人过上好日子”成为他36年来不懈的追求。他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间,用在了带领曹石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发展上,使昔日吃不饱饭的贫困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绿色小康村”。他,就是党的十八大代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党总支书记刘田家。

  1975年,过境伯阳镇的元东公路大会战,只有十几岁的刘田家主动请缨,投入到会战中。在工地上,他年纪小,但干得好,名气很大。会战结束后,刘田家即被原天水县公交局招收为养路工,成为当时让很多人艳羡的“正式工”。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被调回了曹石村。原来,当时的伯阳镇党委书记也看上了他,“这样的能人用在曹石村的发展上会更好。”

  1976年,17岁的刘田家当起了石尖山生产队的队长。面对生产队里90多口人吃不饱饭的状况,他开始谋划发展生产:生产队以前种的都是小麦、玉米,收成少,于是他将全生产队的田都改种了产量高的高粱。种高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解决了生产队的吃饭问题。至今,很多年龄稍长的曹石人都对刘田家心怀敬佩。

  1986年的冬季,在刘田家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的那天,曹石村全体党员一致投票选举他为村党总支书记,他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培养发展党员。“当时村里只有8名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党组织的凝聚力不强,人心涣散。”刘田家意识到,村子要发展,党员的带头作用不强肯定不行。同时刘田家十分清楚,虽然解决了村级组织建设问题,但曹石村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没路走、没水吃,村里产业结构单一,底子薄,发展乏力等。

  “要致富,先修路。”刘田家决定在曹石村的山梁上,修一条连接国道310线的路。

  路修成了,村民们如何脱贫致富?1989年,刘田家大胆决策:将山梁上的薄地和荒地退出来,建设防护林,先从根本上改善曹石村的农业生态环境。昼夜奋战了整整一年,刘田家带领村民啃着干粮就着风,到年底修成了一条长5公里、总面积1800亩的防风林带。

  1998年,在刘田家成为曹石村当家人的第12个年头,他的林果战略终于初见成效,曹石村迎来了第一个大丰收的年份:只有500人的曹石村,苹果、桃等果品产量达到100万斤、西瓜产量达到100万斤,粮食产量首次达到100万斤,全村的经济收入实现100万元。

  曹石村在刘田家的带领下,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1年,曹石村的果品收入达720余万元,户均6.3万元,最高的超过26万元,果品收入占到村民收入的90%,年人均纯收入达13966元;村级集体积累由零增加到60多万元,集体资产达550多万元。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曹石村还辐射带动周边村庄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新农村片带建设。

  “曹石村的果品业潜力很大,通过加强管理,培训注册品牌,果品的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后,曹石村还要发展畜牧养殖小区,走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实现林果业、畜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三业并举’的发展之路。到‘十二五’末,村人均纯收入要超过两万元。”谈及曹石村未来的发展,已经53岁的刘田家依然劲头十足,锐气不减当年。他说,他还要在曹石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发展社会事业:“我们已为村五保老人建起了公寓房,让他们一同享受发展成果。”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