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用小孢子改变大白菜

2012/10/31  浏览量:   作者:赵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省种植的大白菜主要是外省研究的品种,要说怎么彻底打破这种局面的,就不得不说到我国大白菜育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张晓伟。

  “过去只能到秋冬天才有的大白菜,如今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而且可供选择的品种多样。这里面可是有大学问。”日前,说起人们眼中再平常不过的大白菜,张晓伟满脸的自豪。

  张晓伟从上世纪90年代初始致力于大白菜研究,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研制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成功克服了原有品种抗病性弱、适应性差的问题。2006年,张晓伟以其在“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应用”中的突出贡献,摘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是细胞工程运用于育种实践的成功范例,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晓伟说,“在这方面,虽然日本人发了第一篇文章,但我们率先建立了技术体系,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十五”以来,张晓伟先后育成10个大白

  菜新品种,其中有7个通过国家审定或鉴定,3个通过省级审定,改变了我省大白菜品种单一的局面。

  谈到这项工作的难度时,张晓伟由衷地感叹:“难啊!”当初他们研究时,为了寻找最佳小孢子发育时期,在显微镜下看了无数的样本,光照片就洗了一大箱;为了提高基因型小孢子胚状体诱导率,做了数千次试验,才使不同材料的成功率稳定在90%以上。他说,虽然这项技术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但却不减少工作量,课题组每年种植的试验田达30~40亩,一年四季试验品种、材料数千份。为了加快研究进度,双休日和节假日他从没休息过。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学术氛围。

  为将研究出的新品种充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他经常带领课题组人员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指导菜农生产,错过饭时是常有的事;在山区安排制种,有时一天要跑几十里路,脚都磨出了泡。他先后在郑州、濮阳、开封等建立示范基地,并在我省大部分地区种植。目前,张晓伟所培育的品种占全省大白菜品种的2/3,在全国推广面积达534.9万亩,累计增产32亿公斤,新增产值12.1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前几年要解决能不能吃上大白菜、能不能丰产,现在要解决优质和适应性问题。过去农民是有什么卖什么,今天是要什么就卖什么。而我们要为农民做的就是他们需要什么品种就提供什么品种。”张晓伟说。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