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刘和他的杨沟蜜橘

2012/11/20  浏览量:   作者:付建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由此可知,影响柑橘生长的关键因素是水土、温度等,这就是北方柑橘难以生长的主因。而在河南省内乡县这个不宜生长柑橘的地区,杨沟蜜橘却远近闻名,甚至远销其它省份,原因何在?这里既有独特的小气候给予的自然禀赋,也有产业化经营升级带来的规模效应。

  日前,笔者走进内乡县大桥乡,去探访杨沟蜜橘的扬名秘诀。来到大桥乡杨沟村的万亩生态蜜橘园,笔者了解到,杨沟村地处秦岭淮河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四面环山,北方寒流难以流入,从而形成典型独特的亚热带小气候,当地土质富含磷钾等矿物质,为柑橘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这里生长的蜜橘营养丰富,口感绝佳,远销陕西、北京、内蒙古等地。

  站在山脚,远远望去,半山腰处金果闪烁的橘林中有一位农民在向笔者招手。随行的村干部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主角——老刘!”

  天道酬勤,老刘种橘致了富

  老刘名叫刘保善,杨沟村种橘第一人。刘保善告诉笔者,历史上的杨沟村民一直过着“石头缝里刨红薯,一年四季无水吃”的艰难日子。

  上世纪80年代,刘保善就怀揣着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梦想。但是,因为多种原因,最后都失败了。1985年春天,一位亲戚从四川给刘保善带来了一棵盆栽柑橘。为了让柑橘成活,细心的刘保善将盆栽柑橘移植到了庭院的牛棚旁。没想到,柑橘在牛棚旁茁壮成长,果实累累,而且味道鲜美。于是,刘保善开始酝酿种植柑橘计划。村里支持他进行柑橘种植试验,并帮他贷款用于购买种苗。

  刘保善跋山涉水,跑遍了江浙川鄂数省50多个柑橘产地,最后引进了“幸津”、“川贡”两个品种共1000棵种苗,试种了8亩山地。刘保善心里明白,自家院中的“观赏橘”长相好、味道甜,那是他精心呵护的结果。这次的大面积种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他整天守在柑橘园里,吃住在荒山坡头,一守就是三年。

  1988年,刘保善的8亩柑橘开始挂果,因为味道独特,颜色金黄,内乡县城的水果商贩竞相采购。1992年,柑橘进入盛果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事实胜于雄辩,杨沟村的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陆续开始发展柑橘种植,面积达1835亩。

  在乡里的大力支持下,刘保善大刀阔斧,带领群众开荒山、修水窖。到2005年,全村共种植柑橘5100亩,其中盛果期3200亩,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00元,增长到2005年的4500元。

  老当益壮,再谋产业提档升级

  伴随着丰收的喜悦,2007年,刘保善又大胆地提出向山外租赁土地,扩充柑橘种植面积的想法。乡里聘请专家对杨沟村的气候环境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论是:“离开杨沟村这个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出了杨沟这个岔儿,柑橘虽然能成活,但结的果子一定是既酸涩又发苦。”

  刘保善再次陷入了沉思:面积受局限,何不走产业提档升级之路呢?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路子走不通,就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2007年,刘保善提出了“关于加大杨沟水利和生态设施投资力度,发展柑橘精品产业之路的建议”。此建议很快得到政府支持,大桥乡结合国家南水北调源头生态保护政策,提出要“打造生态观光农业”,致力于柑橘产业精细化发展。2008年,内乡县争取专项水利资金230万元,基本上完成了史无前例的杨沟村吃水工程,不仅为山村500多农户1800多人通上了自来水,也让5000多亩果园得到灌溉。

  如今的刘保善成了村里的技术总顾问,乡亲们遇到嫁接苗木、柑橘种植方面的问题,保善总是耐心解答。

  为了增强橘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刘保善申请注册了“中国内乡杨沟特产蜜橘”专利商标,并建立了推介网站。短短几年下来,他们通过内引外联,使杨沟柑橘产业越做越大,杨沟村人仅柑橘产业一项就实现了年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的目标,户年均收入超4万元的农户占比达30%,超6万元的有10户。

  坐在树下,望着累累果实,老刘说:“成群结队的市民,之所以到这山沟里来,就是因为咱的柑橘产业做火了。过几天,安徽的大客户就要来了,我这几亩地的橘子全被加工企业给包了。”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