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生追求学雷锋

2012/11/26  浏览量:   作者:孙敏坚 蒋剑平 戴晴  

11月23日,黄玉彪向记者介绍由他出资建设的一条村道。本报记者 赵持 摄

 

  11月24日清晨,邵东县双凤乡大兴村村民李宝生起了个大早,跑到鸡窝里抓了只最肥的鸡,又下地摘了两筐新鲜的蔬菜。李宝生说:“拿了100万元帮我们村修路的‘活雷锋’黄玉彪今天要到村里来,我去看看他!”

  “活雷锋”,是熟识黄玉彪的人对他的敬称。今年64岁的广东大亚湾广宝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玉彪,20年如一日做好事、做善事,用善行矗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

  “修渠道的事不能拖,我来管!”

  11月23日,在镇上的女儿家吃完晚饭,邵东县两市塘街道泉水村村民刘尚桂踏着夜色回了家,她要去村民活动中心跳广场舞。

  刘尚桂告诉记者:“以前别说跳舞,外面黑灯瞎火的,出门都不敢。现在,彪伢子帮我们搞起了路灯,夜晚跟白天一样,想去哪里都方便!”

  她口中的“彪伢子”,就是黄玉彪。这个在外打拼20余载的老板,户口始终在家乡泉水村,他把为乡亲们、为贫困地区老百姓解难帮困做好事,当成自己分内的事。

  1991年,泉水村一条2公里多长的土渠因为严重淤塞。村民只能干着急,因为没有维修资金。

  事情传到了黄玉彪耳朵里。他当时在县城承包了一家小型建筑公司。他说:“修渠道的事不能拖,我来管!”他拿出60万元,亲自设计、亲自组织施工,解决了600余亩水田的灌溉问题。

  从2006年以来,由黄玉彪出资,修通、硬化了5条村级公路,长4公里多,加上原有的水泥路,泉水村形成了环形互通路网。村支书黄昌良给记者算了一下,这么些年来,黄玉彪为村里铺路、通渠、建村民活动中心……投入总计在400万元以上。

  祁东县风石堰镇敬老院房子年代久了,老人住起来不方便。黄玉彪听说后,二话没说就掏出了40万元;贵州省兴义市望谟县83岁的孤寡老人李旺英没钱看病,黄玉彪特地送了5万元并亲自把她抬到了医院。2007年,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在北京成立,他捐献100万元;他在自己的广宝公司设立了“爱心基金”,每年拿出500万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他捐赠1000万元成立邵阳市文化奖励基金,以鼓励文化工作者创作文化精品。

  2011年7月,黄玉彪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向当地一家因资金缺乏面临停刊的双语杂志社捐赠150万元的交通工具及办公设备。

  20多年来,无论事业处于低谷还是高潮,无论生意顺畅还是资金吃紧,黄玉彪都不忘奉献社会、关爱他人,他为爱心公益事业的赞助或者捐款累计已超过6400万元。

  “我一生最佩服雷锋,最愿意学雷锋”

  黄玉彪富而思报,乐善好施,是受母亲的影响。

  黄玉彪的父亲早逝,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和兄弟们拉扯大。但不管日子多苦,只要有人上门求点粮食、帮把手,母亲从不拒绝。

  1965年,17岁的黄玉彪去贵阳做生意。母亲把他送到了村口,叮嘱他:“儿啊,你出去赚了钱,可莫忘了穷乡亲呐!”

  从钢筋工学徒做起,慢慢地,黄玉彪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随后,他又在广东创办了大亚湾广宝实业有限公司,主营房地产业务。在商海中几经沉浮,他成为业界公认的“湘商骄子”,由他投资7亿元打造的华南国际建材市场是华南地区同类市场的“航母”。

  钱赚得多了,黄玉彪陆陆续续地捐赠。有人不解,他淡然地说:“我搭帮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党的富民政策让我富起来的。不然,我纵有三头六臂,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赚的是人民币,就要反哺给人民。”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平时在公司,他一个盒饭就是一顿饭;老家的房子,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的。黄玉彪无所谓:“饭能吃饱就行,房子能住就行。”

  黄玉彪说:“我这一生最佩服雷锋,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社会,奉献给了人民。我这一生最愿意学雷锋,我想把我90%的收入都用来做好事,做一辈子好事,再以我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家做好事。”

  “还灾区孩子一个家”

  黄玉彪做好事舍得花钱,也更懂得将每笔钱花在刀刃上。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黄玉彪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满目疮痍的景象和孩子们无助绝望的眼神深深刺痛了他。他在悲伤之余却在冷静地思考,既要为灾民解难,又要为政府分忧。这份爱该如何表达?

  一个孩子的话启发了他:“我的亲人都死了,呆在这里,我每天都想他们,想得睡不着觉。”

  “救灾关键就是救人,把灾民从恶劣灾害环境中疏导出来,当然也就改善了施救环境。让他们暂时离开灾难环境,减少‘触景生情’,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抚慰!”几经思考,黄玉彪推出了一个救助新措施:“还你一个家”。他计划接汶川县一所受灾学校的所有孩子来广东的广宝公司读书生活,全部费用由他负责;待灾区的学校重建好后,再帮孩子们回家。

  “还灾区孩子们一个家,是要用我赚的钱,给他们建一个新家。这钱是从社会中赚来的,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应当要还人民的养育之恩,尽社会公民的儿女之情。”黄玉彪如是说。

  2008年6月初,黄玉彪向四川省教育厅和汶川县政府进行了报告,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最终确定将汶川一所羌族中学——绵池中学的600余名师生整体转移。考虑到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最终,这群孩子们被安置在成都市的一所中专学校内,所有费用由黄玉彪全部承担。2年多时间下来,仅房租、教学、生活、管理、医疗体检、学生生活费等,黄玉彪支付了1300多万元。

  2011年9月,由广东省援建的绵池中学新校舍建成投入使用。师生们告别生活了2年多的学校和他们的亲人黄玉彪,返回家乡继续学习。

  特地赶去送行的黄玉彪收到孩子们写的一封感谢信:“彪叔叔,谢谢您在危难关头伸出的援助之手,替我们抚平了心底的创伤。我们会带着这份感恩之心,好好学习,做一个和您一样心怀大爱的人!”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