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乡亲们心目中的“白求恩”

2012/12/04  浏览量:   作者:夏永辉 周虹 张春红  

  白花、黑像、挽联…… 昨日上午,江夏区金港新区勤建村一片哀恸,2000余群众送别好村医汪维庚。

  勤建村2200多村民,只有汪维庚一名村医。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村民一个电话,汪维庚就赶去。52岁的他当了36年村医,为村民看病15万人次。村民们把他当成村里的“白求恩”。

  11月25日傍晚,汪维庚接到村民电话后,拿着医药包就出诊了。晚7点30分左右,汪维庚步行回家,在离诊所不到百米地的马路边,被一辆疾驶的面包车撞到在地,不幸遇难。

  擦去门板上的欠账,他说,钱的事不谈,我结下你这个亲戚

  一个天蓝色出诊包,伴着汪维庚走遍了勤建村。此刻却染着血,物是人非了。

  妻子施金枝泣不成声地拿出丈夫的医药包,里面装着听诊器、小电筒、棉签,注射器、胶布和几个小药瓶,“他每次出诊都带着这个包,出事的那天也没例外……”

  勤建村人只知道,汪维庚人好脾气好。清理汪维庚的遗物,人们才发现,19年前汪维庚曾获首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1976年,高中毕业的汪维庚成为江夏区勤建村一名赤脚医生。而后,他自学获得了湖北省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合格证书,成了一名乡村全科医师。

  1980年冬天,深夜。

  20岁的汪维庚迎来大考——村民黄回香1岁的孩子凌晨3点钟突然“死了”过去。他捏捏孩子,拍拍小屁股,按摩心脏,孩子竟苏醒过来。

  汪维庚心中只有病人,不管看病时有没有钱。

  村民吴启正一家8口,住在长江边,多人患风湿、坐骨神经痛、哮喘,汪维庚每半月登门一次,送上廉价的有效药品,可他们还是治不起。吴启正把账记在门板上,一季收成来了再还上。

  2008年的一天,老吴不给汪维庚开门。汪维庚知道吴启正遇到了难题,足足敲了半小时的门。这时,屋里传来了一个女人的疯闹声。

  吴启正说:“汪医生,没法活了,我家的神经病女儿,被婆家赶回来了。”汪维庚擦去门板上的记账:钱的事不谈,我结下你这个亲戚。

  金口街卫生院副院长匡义波说,汪医生累计看病15万人次左右,起码有一万多人次赊账过,没还上的钱可以买好几辆摩托车了。记者采访时,四处寻找账本,因悲伤过度正打点滴的施金枝说,不要找了,他从不记账。

  人高马大的精神病人,用砖头打,汪维庚也不离不弃。7年后,病人神奇康复

  勤建村里,有7个精神病人和弱智者。其中一精神病人,人高马大,逢人就打。

  汪维庚给他看病,被打多次,有一次被砖头打得头破血流。汪维庚不离不弃,7年用过上十种药,硬是把他变成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守法公民。

  勤建村依伴长江,全村2219名群众中,有1000多人生活在钉螺疫区,湖区作业、捕鱼、养牧都可能感染血吸虫。夏季防疫,秋时查病发药,汪维庚一户不落,一人不少。

  36年了,汪维庚就像一个转不停的陀螺。妇女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整整11大项目,他都一丝不苟,每一项得分都在85分以上,金口街49个村卫生室,无出其右。

  他的单张处方从没超过10元,最小处方才1元钱

  病人看病,看医术,更看医德。汪维庚诊病有个“三部曲”,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不让村民多跑路,多花钱。

  一支青霉素8毛钱,是他处方上的常用药;可开可不开的药,坚决不开。从医36年来,他平均单张处方从没超过10元,最便宜的一张处方只有1元钱,那是为一名被耕牛顶破皮的患者开出的一张创可贴。

  汪维庚罹难当天,开出了他人生中最后的几张处方:李连山,6种药,26.7元;李万堂,4种药, 20.06元;李万美,8种药,23.98元……

  汪维庚走了,群众说,他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他是王争艳式的好医生。

编辑:姬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