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1 浏览量: 作者:王家增
她,在短短十年内,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成长为一名“全国科技种养女能手”,并带领周边农户种植致富。她,把一种酸涩的苦果子,从野生状态成功推广到种植面积四万亩。她,把小小的余甘果从地里“种”到了互联网上,让酸涩苦果成为带领农民过甜蜜生活的金果。
这位传奇般的女性就是十八大代表——广西平南县大玉余甘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丹红。
“女承父业”,带领群众发展余甘果产业
20年前,广西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党员农艺师黄雄芳在自家地上种起了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的普通余甘果苗,并利用村中老余甘树嫁接,成功培育出优良品种“平丹一号”。
父亲黄雄芳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000年秋天,黄丹红大学毕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农家女,黄丹红心里念着她的家乡,她的父老乡亲。她从大山走出来,深知那里的落后,她毅然接过父亲学科技、用科技的棒子,决心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壮大余甘果产业。
余甘果能够扎根贫瘠土地,具有既耐旱又耐涝的特性,投入不大,确实是好东西。多年来,黄丹红在提高余甘果收购价、促进农民增收上不断努力。最初,当地由于没有余甘果的保鲜和加工企业,余甘果售价低,且销售不及时,还有很多鲜果变质,群众很心疼。
经过不断思考和对市场的调查,黄丹红坚信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余甘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力。黄丹红开始筹备成立公司,建立一个种、产、销“一条龙”服务大平台。2002年10月,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宣告成立,年仅24岁的黄丹红出任总经理。当年,余甘果鲜果的收购价格从每公斤1.2元上升到每公斤2.4元,群众种植热情高涨。
起初公司生产的罐头、果脯只是粗加工,且产品品种单一。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鲜果产量逐年上升,出现了产品滞销的问题。于是,黄丹红四处奔走与区内外院校合作研发新产品,从罐头、果脯初加工向果酒、果汁、果茶、果醋深加工延伸,提高了余甘果的附加值。今年,余甘果的收购价格又涨到了每公斤3元。
“一帮二带”,带领群众走致富路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让分散经营的农民拧成一股绳,“抱团”应对农产品“卖难”市场风险。2009年4月,黄丹红发起创建了广西平南县大玉余甘果合作社,希望通过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合作社现在有持证会员260人。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员,黄丹红善于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早年她在平南县丹竹镇廊廖村大玉余甘果主基地建立了基地党支部,在其余3个分基地创建了党小组。为切实发挥党组织党建的示范效益,使特色产业基地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黄丹红创新提出“一帮二带”工作法,即由1名公司技术骨干帮扶2名党员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并指导成立示范点,每名党员带动3户资金和技术困难群众勤劳致富,把党的组织优势融入发展优势。正是基于黄丹红的这一重要举措,公司党员廖淑群,公开承诺为10名群众无偿进行余干果种植田间管理,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大玉余甘果合作社给我种苗扶持、技术扶持,还帮助回收,今年我种植的38亩余甘果又大丰收了,这几年我的余甘果收入年年有近20万元!”谢恩居是廊廖村最早种植余甘果富裕起来的农民之一,谈到今年的收成他喜笑颜开。如今廊廖村里大片山地都种植了余甘果,单是余甘果收入人均增收八百多元。
践行责任,带领农民走产业壮大路
“作为一名农村共产党员,自己富了还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富。”黄丹红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知道作为党员要有一份社会责任感。
考虑到桂西北是有名的大石山区和老少边山穷地方,土地十分贫瘠,当地居民最常种的作物玉米效益不好,针对余甘果能够扎根贫瘠土地,既耐旱又耐涝的特性,黄丹红决定把余甘果介绍推广到桂西北和一些贫困的大石山区种植。黄丹红在河池、百色等地区建立起余甘果种植基地。
为了更好地服务好余甘果种植农户,黄丹红一共建立了25个(广西22个)服务站,由技术员全程跟踪种植户,种植、管理、回收等事项,几年来,整个合作社在各地推广余甘果4万多亩,辐射带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的20多个市县1.7万多户农民。
“群众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既然是我带着他们走这上条路子的,我就有责任让他们通过种植余甘果过上增收致富,越来越好的生活。”悉心规划自己的余甘果事业,为越来越多参与余甘果种植的农户铺就一条平坦的致富路,成为黄丹红心中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如今,“平丹”牌余甘果已经被广西认定为著名商标,黄丹红把余甘果的销售方式从实体店铺向网络销售延伸,真正把起初无人问津的酸涩苦果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致富金果。
编辑:姬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