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吴树兰回村记

2013/01/09  浏览量:   作者:朱夏炎 平萍  

 

  大吴庄村委会副主任孔兰荣四方脸儿大高个儿,说起话来也是粗声大气、爽快响亮,这两年,人来客往时,孔兰荣最爱炫耀的一句话是:“俺大吴庄的人,现在走路都不一样了!”

  “走路都不一样了”,是豫东南的一句俏皮话,常常是打趣谁有了底气,有了资本,遇到了好事儿,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喜气洋洋、顾盼得意的样子。

  大吴庄是驻马店新蔡县北的一个村庄。村里人和中国千千万万农民一样,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大吴庄还有个明显特征,那就是穷。咋穷,直到大前年,全村人均收入才两千六百块钱,谁家考上个大学生,一准是喜忧交集,发愁上学的钱掏不起,大吴庄人穷得抬不起头,穷得成了国家级贫困村。

  眼下,大吴庄人走路都不一样了,是因为吴树兰回来了。

  错认记

  大前年收秋前,吴树兰回来了,30年前从大吴庄走出去的闺女吴树兰回来了!吴树兰是大吴庄出的最大的“官儿”,她是省扶贫办的老处长,还是全国劳模、十二大代表,提起吴树兰,乡亲们别提有多自豪了。这次回来,吴树兰不是来省亲的,这次回来,吴树兰是来村里当党支部“第一书记”的。

  这次驻村,本来也没吴树兰的事儿,是她闻讯后三番五次主动向组织上申请的。“第一,我曾在商水驻过村,有经验;第二,我是扶贫战线的老同志,一直盼着有个面对面为农民服务的机会;第三,大吴庄是我的家乡,我比较熟悉那里的情况。”到底是20多年的老处长了,吴树兰的请缨有板有眼、句句实诚。于是,2010年7月,省委组织部从省直派出的第一批“第一书记”,从18名全部男同志变成18名男同志加1名女同志,而且,当时已经53岁的吴树兰是这19名干部中年龄最大的。

  吴树兰没有觉得这个“唯一”与别人有啥不同,要说有啥不同,她觉得“19个书记里,我是唯一一个女同志,我一定要顶起这个半边天的责任!”这就是唯一的不同。

  少小离家老大回。出去闯荡了30多年的吴树兰,再次回到大吴庄,依然穿戴普通不咋讲究,连浓重的乡音,都未改变。

  驻进村子一晃又两年多了,吴树兰如今甚至比当年还要土气,年轻时就不爱打扮,现在50多岁的人了,天天在农村忙,一忙起来索性连头也不梳了。

  2012年9月18日下午,当正在新蔡调研的省委书记卢展工来看望驻大吴庄村第一书记,高大魁梧的新蔡县委书记贾国印和脸膛黑黑头发蓬乱的吴树兰一同迎上前来时,一时间,省委书记竟错将贾国印当成了从省城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从外貌行头上乍一看,仪表堂堂的贾国印倒更像省城机关派下来的干部。大吃一惊的卢书记连连感慨地说,“你们看看吴树兰同志呀,哪有机关干部的样子,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晒得黑黑的,也不讲究,整个一农村妇女,不容易啊!”

  吴树兰和大吴庄,确是浓得化不开。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在吴树兰心中,大吴庄始终是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无论身在何处,她仿佛都能从一个深呼吸中闻到家乡泥土的味道。

  她曾经认认真真地查找并牢记大吴庄的地理坐标——北纬32度、东经114度。这个坐标,可以说是吴树兰永远的精神家园。

  2010年7月30日,下到村子的第一天,吴树兰早早地就起来了。她从大吴庄走到小魏庄,又从小魏庄走到王腰庄,从王腰庄再走到大吴庄,把全村这三个自然村走了个遍。村头路边,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柴草乱堆,污水横流、苍蝇乱飞。盛夏三伏,坑坑洼洼的路,走得吴树兰深一脚浅一脚满身是汗。走村串户中,吴树兰发现,全村1700多口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不是老就是小,家家都没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村里的小学,破烂不堪,荒草丛生,由于老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中,孩子们转学的转学、失学的失学。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输个水,拿个药,还得跑到10里地外的乡卫生所。全村28个党员大部分是老党员,缺少新生力量。村集体没任何收入,别说办公了,连买笔、买纸的钱都没有。村干部也坦白地向吴树兰说,现在农村办点事很难,一是没人办事、办事没人;二是没钱办事、办事没钱;三是没法办事、办事没法。

  头一天摸家底儿,吴树兰几乎一夜没睡着。她在日记中写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句诗正是此刻心情。几年来,我多次向组织要求下农村。今天,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终于回到了翘首30多年的大吴庄村。来之前,不少人劝,说一个女同志,五十好几了,不在机关喝喝茶等退休,还折腾啥?他们不知道,我心没离开过农村。我想尽我所学帮助乡亲们探索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带他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不负父母给我生命,不负家乡父老养育了我。干不好,我就不回来。

  那天,吴树兰还饱蘸激情地以短句言志:人生路漫漫,何惧三年。风里雨里真情见,三年后党检验。

  治穷记

  大吴庄穷,穷在没有集体经济,穷在没有村办企业,别说企业,村里连个手工作坊都没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全靠种植业和外出打工。

  年轻时,吴树兰曾经在村里喂过牛,喂过牛的吴树兰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牵牛要牵牛鼻子。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吴树兰首先想到的是要给村里办上几个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吴树兰开始琢磨。

  正值收秋,村里村外秸秆烧得狼烟四起。吴树兰学的是畜牧,望着一堆堆堆在田里的秸秆,吴树兰想,这秸秆可是上好的牛饲料啊,用秸秆养牛,能消化大量秸秆,一斤秸秆按4分钱收,一亩地光秸秆就可以增加一二百元的收入,全村算下来,光这一项一年就能增加收入一二百万元。秸秆就地就能挣钱,谁还肯烧?秸秆用作牛饲料,农民也增收了,空气也干净了。办个奶牛场,牛奶挣的钱不用说,牛粪再投进沼气池,还可以发酵成沼气,做饭、烧水、照明都能用。吴树兰觉得,在大吴庄建个奶牛场,能够盘活一个产业链。

  为了能够尽快建个奶牛场,吴树兰搜肠刮肚,把能想起的,以前曾经认识或亲戚朋友认识的老板想了个遍儿,然后开始一一登门拜访。开封,她去了,不成;承德,她去了,也不成;新疆,她也去了,还是不成——有的嫌大吴庄地偏路远,不愿去;有的怕大吴庄基础太差,收不回投资;有的嫌投资环境不好,净惹麻烦。前前后后联系了19家跑了好多趟,但趟趟都是无功而返。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吴树兰通过朋友认识了河南天福文化有限公司的老板陈有富,一听陈有富也是学畜牧的,吴树兰来劲了,一趟趟去拜见。总是掂个小布兜的吴树兰,坐下来后,也总是从布兜里掏出个小本本,但其实,小本本基本不用打开,她要为大吴庄建个奶牛场的思路和打算、投入和产出、项目和账目,一点点一滴滴,仿佛都在她心里,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算得精精准准、清清亮亮。望着面前这个热烈又老练的大姐,陈有富着实吃了一惊。他认同吴树兰的思路,也叹服吴树兰的精神,一半是信任,一半是感动,终于,陈有富拿出1000万元,在大吴庄投资成立了富宇牧业公司。

  经济动起来,什么事都好办。经济动不起来,死水一潭,什么工作都不好做。吴树兰发展企业的劲头越来越大。

  天龙禽业是新蔡县一家鼎鼎有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吴树兰考虑,依托天龙禽业,引导村里群众养鸭致富也是条不错的路子。可是,一家一户养殖既不方便管理又污染环境,更无法形成规模效益。于是她提议在村里集中建设养鸭小区,小区由村集体投资建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由农户租赁饲养,合作社经营管理,统一销售。“集中起来饲养,啥都有人管有人问,大家就操心着多养鸭子、养好鸭子就行了。”村民们也都非常赞同。

  为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吴树兰把跑省里跑县里跑来的钱拿出来一部分,不撒“胡椒面”,而是用作奖励基金,“建一个800平方米鸭棚的,奖励6000元;建一个800平方米蔬菜大棚的,奖励2000元;一户养5头奶牛的,奖励400元。”这一奖,把农民的干劲奖出来了,一下就有三四十户报名。

  无论是养牛,还是养鸭,都需要启动资金,吴树兰用自己的工资当抵押,贷来十万元,但也仅够帮两户养鸭户起步。她又把亲戚朋友发动起来,不厌其烦地逐一帮每一个困难的养殖户想办法贷上款。

  有一天,吴树兰拉着村民魏海新的手看了半天说,“你这手不得劲,能不能试着养牛啊?”魏海新没想到,恁大个村,恁多人,连他出去打工时手上落下的毛病,吴树兰都看出来了,魏海新感动得直掉泪。后来吴树兰又跑来跑去帮他贷款买了25头牛。

  吴树兰患有高血压,心脏也不太好,驻村将近一年时又查出糖尿病,把存栏千头的奶牛场和5000平方米养鸭场建起来,运转起来,谈何容易。左右开弓的两件大事,这里头数不清的一件又一件具体的事儿,都需要她拍板定夺一一落实。何况还有村里办学、修路、建卫生室等等一桩桩一件件同时进行着的大事呢。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一个村子虽小,但事儿却不少、事儿却不小。要么是钱的问题,要么是人的问题,要么是地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困难,一个比一个棘手,啥事都能找到村支书头上,真正当好一名支部书记,实在不容易。此时的吴树兰,也更加体会到省委派驻有经验的省直干部下村当“第一书记”的用意。

  吴树兰披星戴月食不甘味,她叮嘱自己,一定要让企业尽快发展起来。企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就有钱挣,农民有钱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她的日记里,几乎每天都是繁忙的乡村生活剪影。

  2011年9月10日

  由于两个企业要开业,真是忙得不可开交。今天有六个车在紧张地拉奶牛,建筑队也在投入紧张建设之中。村子里的人没有人办过企业,还没有见过奶牛。我是学畜牧业的,这一下有了发挥自己专长的地方,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要用尽全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把奶牛场的路子走好,给农民一个发展的希望。今天又是凌晨三点起来,帮奶农赶牛做饭。夜里11点多了又去看养鸭户搞得怎么样了,一直到一点多才休息,一天睡了两个多小时。这个星期每天都是早上三四点起床,晚上下一点才休息,感到十分地累,十分地忙,也十分地幸福和充实。

  2011年9月12日

  今天中秋,女儿特地回郑州团聚。这边秋收,奶牛场又运行不几天,抛下这么多事回去过节,再好的大餐我也食之无味。

  凌晨4点就起床了,去看了新来的奶户挤奶。又帮村民魏小新打了4个小时的秸秆,弄湿两双鞋,他非拉我回他家吃饭。

  女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我不敢接,接了该咋说?晚上,和奶户们过中秋,30多个人坐沟里谈天赏月,很温暖,也都对未来充满希望。从早上4点到晚上12点,真是碰着床就能睡着。

  2011年9月13日

  村子里一派繁忙景象。奶农开始打玉米秆,农民开始拉玉米秆。奶场开始喂牛,开机挤奶。虽然现在一天只有一吨奶,但也是一举成功。今年打1000万斤青贮,就可以增加收入6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352元。7户奶农每户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又增加205元。养鸭收入增加35万元,每人又可以增收205元。算下来,今年一年人均能增收760多元呢。

  让农民发展经济,必须投入到里面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且得一个一个地做。还都有一些麻烦的问题。无论哪类问题,解决起来都十分困难,真是到了千辛万苦的时候了,但是从办企业中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今年光玉米秆收入这一项可以增加农民收入60万元,这是一个多么喜人的数字呀。一个党员,不能光对着党章对着党旗对着组织喊口号,却什么都不做,一定要想方设法给老百姓做事情。不做事的党员,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吴树兰爱说,一顿饭不做就一顿饭不得吃,一棵树不栽就一棵树不会活,一分钱没有就一分钱不能花,村子里一个事不办就一个事都没有。吴树兰的哲学,就是为群众做事就得实实在在。

  2011年10月2日,老支书吴文周惆怅地给吴树兰打电话说奶农打青没钱了,急需借20万元。吴树兰正在省人民医院挂着针,一听,急了,奶农没钱打上一年的草,料跟不上,到时候奶牛就下奶少,所以她一定得想办法先借到钱。挂了电话,吴树兰就开始四处化缘。向田云借了5万,向吴小伟借了5万,向妹妹借了5万,又把女儿林博留学带回来的1万美金也换成了人民币。钱凑够后,吴树兰就往大吴庄赶,到了大吴庄,已经晚上10点多了。她先到奶场看看7户奶农,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困难,又把刚刚凑齐的20万元钱亲手交给了老支书吴文周,让他们尽快借给奶农买玉米秆用。从奶牛场出来都夜里11点半了,她又来到养鸭小区,一群群黄茸茸的小鸭子对着吴树兰嘎嘎直叫,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小生命,吴树兰觉得一切苦恼疲劳都没有了,这个5000平方米的鸭棚,至少可以先让一些人实实在在带领村民致富呢。

  回到住处,已经夜里12点多了,吴树兰这时才给自己打上一针胰岛素,由于时间挤不开,打针的时间又推迟了6个小时。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不管有多么强大,但都只有一次生命。人活着还是要多做一点事,让生命实现价值。身体不好,我更得抓紧做事,争分夺秒地为群众多做点事,一点一滴树立共产党员的形象和威信。虽然我身体不好,但我精神头好呀。人只要有了精神,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好。我在夜深人静时还是想回味一下我的座右铭——人生弹指一挥间、名利地位值几钱,人品事业泰山重、做一小石立人间。

  奶牛场开张不久的一天夜里,吴树兰忙到三四点才睡。早上刚7点,吴树兰正睡得香,奶牛户魏小新打来电话,说他的牛病了,想从省城请个专家。吴树兰想,一头奶牛一万多,牛病了可是农民的大事。于是她赶忙起来联系省里的专家曹杰坤教授,曹教授年龄大了,不方便去外地,吴树兰又买上礼物,亲自登门恳请他去一趟。第二天早上六点一起来,吴树兰就觉得很难受,头也疼。一出门,晚秋的凉风兜头吹来,吴树兰不由浑身直打冷噤。可她还是硬坚持着去接曹老师,路上她觉得身上越来越冷,胸闷气短,就拿个被子盖上,等接到曹老师她开始浑身直哆嗦。曹老师看吴树兰病得不轻,就坚持把她送回来。回来的路上,吴树兰眼前一黑晕了过去,曹教授和司机紧急拨打120,吴树兰被送到了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抢救,医生诊断是过度疲劳引发休克,总算还是比较及时。下午,村干部闻讯赶到医院,一进屋,吴树兰就跟他们急了,嗔怪说,“秋收的活那么多,正忙的时候,你们不好好在家里领着大家干活,来这里干啥?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

  把女儿林博读书的一万美金借走还不拉倒,去年林博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后,女儿不菲的工资就被吴树兰“盯上”了。盖村里的养鸭厂借的10万块钱,人家三番五次催债,吴树兰就又向林博借了5万。林博“愤愤”地向亲戚们告状说,自从老妈驻村后,我的压岁钱读书钱以各种名义各种理由隔三差五被她借走,我那段日子都是带盒饭去公司,同事问,你最近咋啦,购物比较多?我说,不是,最近家里比较困难。我每次回来看到她,都可怕、可愁。我每次催她还钱她都说快了,快有钱了,快有钱了。我一个小女孩,一个人在北京,开销也不小,你不补贴我就算了,短期的借你点也就算了,你要长期这样我也受不了。埋怨归埋怨,说起妈妈,林博还是格外钦佩,“我妈这人,我服了。算了,那些钱就算赞助她了,也就只能是她了。”

  去年中秋节前林博回家探亲,一见到刚从村里回来蓬头垢面的妈妈,林博就先哭穷,“妈,我跟你说个事,我现在实在是没钱了!”接着,母女俩都心领神会地笑了。吴树兰亲昵地对女儿说,“今天晚上咱俩睡,我要跟你好好交流交流。”可当林博躺在妈妈身边,兴致勃勃“开说”时,耳边突然响起了妈妈一阵阵“呼噜呼噜”声,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奔波操劳的妈妈,太累了,到家里,她完全放松了,立刻就酣然入睡了。

  吴树兰说,也真奇怪,在村子里是觉得自己还是个人,啥都能干,回到家里就瘫了,啥都干不动了。

  治学记

  吴树兰喜欢读书学习,专业书籍、世界名著,什么书,她都爱看,常常看得如痴如醉,忘了周遭。出差时,她包里一定会带着一本书。候车时看书,她曾把9点半的火车误作10点半的,等迷瞪过来,火车早跑得没影了。候机时看书,她曾忘了登机时间,直到大喇叭里一遍遍响起吴树兰的名字,她才气喘吁吁跑上飞机,面对机上乘客,吴树兰又觉得十分歉疚。

  在参加女儿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硕士毕业典礼时,一个印度来的55岁的老学生让吴树兰很感动。她说,人家都55岁了,还在读硕士,可以想象学习中不知道需要克服多少困难。这种昂扬向上、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我真佩服他。人就是要有这样一种精神,活到老学到老。

  吴树兰深知,学习是立身之本,教育是百年大计。孩子们的今天,就是大吴庄的明天,再苦不能苦孩子!

  2010年9月1日开学那天,孩子们回到学校,感觉像是走错了地方:校园的土路啥时候成了水泥路了?校园正中怎么多了一个漂亮的花坛,操场一侧还辟出了一个篮球场?走进教室,孩子们更吃惊了,嗬,桌子凳子也都成了新的!一个上午,孩子们都叽叽喳喳、兴奋异常。

  为了这个新学期的焕然一新,吴树兰在驻村伊始的一个月内多方奔走协调为学校拨款、捐款19万元。

  开学那天下午,吴树兰还来到大吴庄小学,给孩子们上了一课,题目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用了一个小时给孩子们讲怎么好好学习,怎么天天向上,怎样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当然,她还自豪地引用了自己女儿林博由于勤奋好学是怎样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孩子们觉得,这个也出生在大吴庄的奶奶讲课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格外入耳动听,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春天到了,吴树兰又给学校拉来一批树苗,她给全校200多名学生每人发了一棵树,让他们自己把小树种下,给小树培土、浇水,观察小树的成长,让孩子们和小树比赛,看谁长得快长得壮。利用课间时间,看一看自己种的树长多高了,有没有生虫,有没有什么异常,成了孩子们十分惦记的事儿。

  2011年“六一”儿童节,吴树兰又来到学校看望孩子们,她决定自己再拿出几千元钱,给孩子们每人买一身校服,她想,孩子们有了校服,再升国旗,就一定会更加庄重,也能够更好地培养起孩子们的集体精神和爱国精神。

  2011年暑假前,吴树兰为学校筹资购置的17部电脑到位了,每个班级还都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一播放,孩子们瞪大眼睛从大屏幕上尽情欣赏祖国的秀美山川、风物人情,很自豪,也很陶醉。学校图书室也建起来了,企业捐赠的图书也到了,学校里几个有名的书虫一钻到图书室就叫不出来。得知吴树兰还要亲自留在学校办电脑培训班,孩子们的小手都拍红了,甚至都不想过暑假了。吴树兰也很兴奋,她想让孩子早点接触接触电脑,早点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她一直想,若干年后,如果大吴庄能出一批人才,那才是对村里的大贡献呢!

  对于老师,吴树兰向来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她知道,对老师们来说,礼莫大于敬,老师们受尊重了,心里暖了,才会有干劲。她为大吴庄小学的13名老师,每人修缮一间干干净净的住房,每人配上一台新电脑。逢年过节,她亲自带队掂着礼物慰问看望老师和退休的老教师,他们的生日,也都被吴树兰一一记在本上,再忙也不忘给老师过生日;在吴树兰的感召下,大吴庄走出去的企业家时存良又慷慨解囊,为村里每位教师每月增加了500元生活费。老师们感动,都觉得要是不下劲儿把孩子们教好,就对不起吴书记。

  大吴庄小学原来在乡里倒数第一,两年后变魔术似的成了正数第一。别村的家长羡慕,就寻思着让孩子也来这里上学,有个外村的孩子不想转学,家长就硬是把孩子捆到摩托车上“押送”到大吴庄小学,谁知一“押”来,孩子再也不提走的事儿了。

  吴树兰对全村在校学生来了个大统计,全村总共有14名大学生,54名初中生,28名高中生,210名小学生。吴树兰决定,要对这些学生逐一筛选,看哪些家庭特别贫困,特别贫困的要一个学生找一个城市人进行帮扶。2011年10月4日,吴树兰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帮助魏小新、吴军华的孩子上学找到了生活费。魏明每月300元,吴伟(上大学)每月400元。两个穷孩子安心学习有了生活费,老板是禹州的蔡建奎,这个养猪的老板很有爱心,我真感谢他。”通过吴树兰穿针引线,时至今日,已有刘锐等65位爱心人士与村里65名贫困生结成了一对一的长期帮扶。

  她深信,尊师重教,一定会给大吴庄带来未来。

  治软记

  吴树兰来时,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大吴庄一样不少。

  一是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村干部工作没有积极性,交个任务才去干,平时没事也懒得想啥事,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也没钱干。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连个民主生活会都开不起来。二是战斗力不强,村里28个党员,年轻人没几个,党员年龄严重老化,真正能干事的不太多。像马兰英、吴耕周等一些老党员,素质很好,但八十多的八十多,六十多的六十多,再干事确实难为他们了。三是村里没有发展经济的思路和长远规划,更没有致富带头人。

  在第一次村党员会议和两委班子会上,吴树兰话说得可不轻,“人活着要有精气神,咱基层组织基层干部也要有精气神儿。咱们都疲疲塌塌的,群众咋跟着咱干?咱们支部一班人一定要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率先垂范走前头。打铁还要自身硬,是党员就要脱贫咱先走、文明咱带头,体现不出先进性,咱就不配当党员,更不配当干部。”

  会上,她首先自己交出一万元特殊党费,用于给每个党员、老师过生日和办公活动经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后,咱们村支部班子每周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月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组织一次村干部学习培训,雷打不动。咱村还要尽快拿出一个发展新党员的计划。村党支部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除做好工作外,一年内每人必须有一个致富项目。60岁以下党员每人都要制订一份致富计划。”吴树兰定下的这几条,在村干部中震动不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次下来驻村,吴树兰和所有“第一书记”一样,是带着省委“夯实基层基础,带领群众致富”的任务下来的。省委强调从机关选派“精兵强将”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借“精兵强将”多年来在机关积累的经验、增长的见识、锤炼的党性、磨砺的作风,来夯实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省委书记卢展工讲得形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哪儿?关键在党,关键在党支部,关键在党支部书记。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书。

  肩扛这样的使命,岂容丝毫懈怠?

  吴树兰与村干部一起连明彻夜起草规划、建章立制,一个个方案、一条条规定、一组组章程,使大吴庄村级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起来。

  驻村两年多,吴树兰发展了10名党员。她在 2012年7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一次入的8个预备党员,有两个年轻人,两个女同志,都是很不错的。这样就可以补充一下新生力量了。如果党员不能吸收新鲜血液,没有新的活力,这个队伍就不能朝气蓬勃,就没有发展后劲。所以我这次下了很大力气来发展党员,一个是杨华伟,是个种蔬菜的专业户。虽然他种蔬菜刚刚起步,但他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一个是唐雪娟,是一名大专生,今年才24岁,带头养鸭。她自己致富,还带领60多户农民致富,很大胆,是块好料。党员队伍现在一是教,二是带,带队伍带队伍,关键还是带。我要用心地带他们。”

  2011年7月1日,早上4点多,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三楼29号的灯已亮了。别的病人还都在睡着,吴树兰就起来输水了。因为当天是七一,她还要回村子里开会。所以得把当天的针输完。从四点到七点她输完了水,没顾得办出院手续就回大吴庄了。一到村子,她就主持开会。首先让杨华伟和唐雪娟入党宣誓;接下来表彰优秀党员和先进党务工作者;然后又给6名党员集体过生日。吴树兰永远也不会忘记,1975年5月12日,她也是在大吴庄入的党。村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党员吴耕周凡事总是先替别人考虑,在她年轻的心里,党员就是吴耕周那样一心一意替别人着想的有高尚境界的人。那一年她才17岁。

  2011年9月19日,吴树兰从驻马店回来都夜里11点多了,由于担心养鸭户刚进来的鸭苗,她又去养鸭小区看了看。看到唐雪娟等三个年轻人都在,非常用心地一替一班翻鸭子,她叮嘱小唐一定要把鸭子养成,给老党员一个惊喜,党员队伍里一定要有一批年轻人带头致富,才能带动一大批农民发展。

  大吴庄村支部原来冷冷清清,现在成天人来人往,忙忙碌碌的,再也不冷清了。

  治村记

  两年多了,吴树兰跑省直跑市直跑县直,究竟跑了多少趟,跑了多少路,说不清,也数不清。不修边幅的吴树兰,实在太像个农村妇女,以至于跑项目时,经常被门卫拦住盘查。记得有一次,吴树兰又被拦住了,天已擦黑,又下着大雨,等小伙子核了半天放她进去时,吴树兰早已淋成了落汤鸡,晚上回去就发起了烧。

  大吴庄仍然位于北纬32度、东经114度的地理坐标,但今天的大吴庄显然已不是从前的大吴庄。

  大吴庄有了两家像样的企业,富宇奶牛场日产鲜奶5吨,是伊利集团的优质奶源,一年产值1000多万,利润260万,大吴庄产的奶,在奶锅里一煮,锅里就会緃起一层奶皮儿,奶香四溢;5000平方米的养鸭小区,每年出笼20万只鸭子,净挣30万。如今,大吴庄人人有活干了,手里头也有点钱了。

  大吴庄的路,原来是晴天土乱飞,一下雨就“小坑水常有、大坑能卧牛”。如今,从闫庄到大吴庄,从大吴庄到大张庄,从王腰庄到魏庄,从魏庄到大吴庄,新修的7条道路,总长10多公里,村里主干道及各自然村之间的烂泥路全部铺上了水泥路。村民出行难解决了,条条新路把大吴庄与外界打通了。

  大吴庄村卫生室建起来了,还公开招聘来了方圆几里地赫赫有名的村医张军建,设了四张病床。去年村里1264名老小不但得到了一次免费健康检查,还都破天荒地拥有了自己的卫生健康档案。村卫生室的药架子上,备有清热解毒、感冒灵、氟哌酸等百十种常用药,三更半夜村里谁有点啥急病,敲开门看看病取点药方便多了。

  大吴庄新型农村社区已经建成5排33套,村敬养院、扶贫雨露计划培训中心、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排污系统等配套设施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村民们兴奋地说,农村没有比盖房子娶媳妇再大的事了,没有村里推动新型社区建设,大家就盖不了这么好的房子,盖不了好房子,再多的钱也娶不了媳妇。

  大吴庄变漂亮了。村民们还清晰记得,吴树兰刚来村里时就指着道路两旁、地边村头堆成了小山的满眼垃圾说,咱村虽然是贫困村,但咱们一定要干干净净过日子,从现在开始大家就要行动起来、整治脏乱差。她带领村民清理垃圾、种树绿化,选种、起运、挖坑、栽种,甚至夜晚护树,吴树兰全程“监工”亲力亲为。如今,村头没有垃圾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万株亭亭而立的桃树、银杏、石榴树。

  村干部说,树兰书记站得高、看得远、见识多,跟农村感情深,跟着她干,大家都觉得有主心骨。

  乡亲们说,树兰对老百姓特别亲,几天不见她,就想她。

  县委书记贾国印说,往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经济发展落后村派驻像树兰同志这样强有力的第一书记,这样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是加强基层党建的务实创新之举。

  吴树兰说,作为扶贫战线的一名老同志,能在退休前把自己的家乡当作试验田,探索探索平原农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路子,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全靠省委给了“第一书记”这个平台,全靠大家支持。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觉得自己心里踏实得很,脚板也硬得很。

  吴树兰爱琢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她就考虑着如何让农民来理解十八大精神。她想,农民文化低,照本宣科地念,肯定没啥好效果。大吴庄人都爱听戏,请几台戏唱唱,戏开始前再请专家给大家讲讲十八大精神,这就叫寓教于乐吧。

  2012年12月21日下午,驻马店市豫剧团带着《五世请缨》来大吴庄了。天气很冷,场面果然热烈。有的一家人开着三轮车来了,有的拉着架子车拉着老人来了,离戏台近的直接从家里掂着小板凳来了。上千村民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赶来听讲、听戏。戏开始前,市委党校杜平教授站在戏台上给村民们讲了半个小时十八大精神。杜教授讲得通俗易懂,大家听了觉得中国梦确实很有盼头。佘老太君百岁请缨奔赴疆场的铿锵唱段余音缭绕,令人感奋,村民们听得格外投入。

  接下来几天,吴树兰又陆续请市县豫剧团来唱了《抬花轿》、《倒霉大叔的婚事》、《卷席筒》和《朝阳沟》几台戏,同样是唱戏之前,先来一段量身打造的“农村版”十八大讲座。

  让吴树兰宽慰的是,大吴庄现在已经活起来了,动起来了。驻村还有半年时间,很快就过去,吴树兰感叹一天的时间能当十天用还不够用,一天一天过得真快。人生的机遇不是很多,她要抓好这个机遇,抓紧时间,多干实事,为群众做的事越多,自己心里也越踏实。

  吴树兰常常在内心世界里庆幸自己重回故乡:大吴庄民风是淳朴的,群众是勤劳的,土地是肥沃的,干不好,不干好,就是我们当干部的责任。

  村子里冬天特别冷,屋里像个冰窖,和屋外几乎没啥两样,盖着两床棉被,周围也是嗖嗖直冒凉气。吴树兰每次回到省城的家,打开家门,屋里氤氲的暖气扑面而来时,她都不由得感慨,农村的冬天真叫一个地冻天寒,太难熬了!她思忖着,村民们啥时候也能用上暖气呢?缩小城乡差距,可真是任重道远啊!

编辑:姬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