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还债局长”胡丙申

2013/01/29  浏览量:   作者:李 宜  

  欠债

  一个曾经的局长,在退休后的10年间与没有工作的老伴辗转打工,开店经商,省吃俭用,拼命挣钱。

  夫妻俩拼命挣钱是为了还债,但不是为自己,而是替11户农民偿还39万元的债。当地人称之为“官”为民还债。

  这位退休的局长叫胡丙申,1992年至2001年任山西省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

  上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风起云涌。但夏县乡镇企业年产值仅有2000多万元,有些乡镇企业又陷入困境。看到苏南等地的农民依托乡镇企业富裕起来,胡丙申焦急万分。

  胡丙申知道,制约夏县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短缺。当时,夏县乡镇企业获得贷款门槛很高。农民办企业既无财产抵押,更难找到担保人。一些农民纷纷找到胡丙申求助。

  令人感动的一幕由此出现:胡丙申以个人名义进行担保,先后帮助19户兴办企业的农民向农村信用社、老干部、建筑商以及先富起来的农民借到了69万多元钱。

  岁月不饶人,一晃10年间。2001年,胡丙申从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岗位退了下来,一些债主纷纷找到担保人胡丙申催债。此时他才得知,19户借款的农民,只有8户及时还清欠款,其余11户有的部分偿还,有的则分文未还。这些欠款及利息加在一起,高达39万多元。

  还债

  面对债主的催讨,众人的非议,家人的指责,有人建议胡丙申托托关系,把信用社的贷款做成死账。还有人让他找县领导,请组织出面解决。

  但胡丙申一生视信誉如生命。他说:“运城是关公故里,历来重信尚义。当初既然我出面作保,今天我就要担起这个责任。” 最终,他选择替11户农民偿还债务,并承诺用12年还本付息。

  退休工资是最基本的偿还来源。但相对于几十万元的债务这些钱却显得那么微薄。为了替农民还债,胡丙申这个没经过商、没打过工的国家干部,开始想方设法挣钱。

  茫茫还债路,难言其中苦。10年来,他摆过地摊卖对联、卖鞭炮,开过饭馆、理发店,搞过养生馆,经营过小商店,甚至给人做饭、剃头,许多与他退休局长身份不相干的“差事”他几乎干了个遍。

  2001年,胡丙申和老伴王金梅借钱承包了县城里的大雅饭店。胡丙申每天6时起床,蹬上平板车就去市场上采购肉食、蔬菜和煤球。几年下来,饭店效益不错,为胡丙申还上了一部分钱。

  老两口又开办了养生堂保健院、中医按摩店、理发店。39万元欠款在一对夫妇的相濡以沫中一点点被消化,欠款一笔笔被结清。

  10年里,胡丙申和老伴王金梅为了省钱生活过得极为寒酸。夫妻俩几乎没买过新衣服,蒸几个馒头要吃一周,他的一双皮鞋竟穿了整整10年。

  最终,胡丙申终于彻底替11户农民还清了39万多元的巨额债务。

  2011年9月,胡丙申回到夏县老家安享晚年,两个多月后,他被检查出肺癌。

  胡丙申的儿子胡学军说,父亲一年多来先后10次住院,但因为医疗费用太高,治疗不太系统,现已停止化疗。目前花掉的20多万元医疗费用,大部分是向亲戚朋友筹措的。

  胡丙申有3个孩子,经济状况一般。任职期间,胡丙申没有利用职权给任何一个子女安排工作。二儿子至今当临时工,女儿和女婿在河南卖馒头,至今是农业户口。家人已经很难再支付后续治疗费用。

  胡丙申住院后,运城市和夏县党政领导纷纷前往慰问,并为其捐款。运城市委组织部长陈振亮和宣传部长王蕾先后送去1.5万元慰问金;夏县县委书记张秀武、县长葛作民等人捐助了7000多元。2012年12月4日,这位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