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村民心目中的“金牌支书”

2016/12/09  浏览量:   作者:严德本 朱宝荣 许立成  

  “一生为农终不悔”的信念,让他选择坚定;

  “敢为人先创大业”的力量,让他选择勇往直前;

  “公道正派写忠诚”的风范,让他选择奉献。

  这就是荣获海安县十佳农村支书、“双带”富民标兵、市扶贫先进个人称号、年届50岁的南莫镇邓庄村支书周文忠的生动写照。

  不过,想从他嘴里掏出笔者所需要的“材料”,却颇费周折。为啥?用他的话说:事迹平平,不值一提,仅此而已。

  为了完成组织上交办的采写任务,笔者只好另辟蹊径,迂回曲折。

  乡邻们口中的“周爱农”

  第一个接受采访的是他的邻居大嫂。要我说呀,周文忠这人,特别厚道,“农”味忒重,把扎根农村当成了事业追求。

  周文忠上过学,学过技,进过厂,是个门路广、路子活、人缘好、口碑好、会赚钱的“智能型”农家小伙。

  十多年前,镇里为了培养农村青年干部,特别推荐他担任村会计。怀揣会计职称与奉献家乡建设的豪情,周文忠返乡走上了村官道路。老父亲叹口气:“还是回来种庄稼了啊!”周文忠执拗地回答老人:“我是农家孩子,应属于土地。”

  老党员王大伯争着介绍:周文忠回乡了,也忙活开了。他白天忙活村里的“差事”,精心伺弄几亩庄稼地,养了几十头猪,帮衬着周边几户留守老人种地、养蚕;整天忙的连轴子转,每年能挣上三万多农业收入。

  当了村官,他感到肩头上有责任。他不满足了,新时期的致富春风激发了他的闯劲。周文忠忙里偷闲,跑到市里参加农技培训学习,买了10多套养羊书,与市农科院专家交上朋友,成了村里第一个规模养羊的带头人。一年下来,他不仅发了5万多“羊财”,还成了“门儿经”的养羊能手。不过,他不单单是为自个儿致富,而是发动周边邻居、年老体弱老农、缺劳力的纯农户一起发“羊”财。

  这消息不胫而走,乡邻们来问这问那,但习惯于握钉耙、锄头的庄稼人怕经不起折腾,只有想看的,没有敢干的。

  周文忠暗下决心:一定要搞成气候,给大家一颗定心丸,让大棚养羊给他们捧上“聚宝盆”。

  两、三年下来,他一下子扩大成“百头羊场”。周围群众纷纷效仿,村里一下新增20多个“羊场”。周文忠先行养了一棚羊,带动村民发“羊财!”这是父老乡亲众口一辞的点赞。

  周文忠索性把他的“羊场”办成了一个培训基地,咨询、求教的群众,成了他不收费用的学员,比起“空对空”的培训班,这里自然就更具有优越性,更直观,学成更便捷。

  养羊王大伯敬佩地诉说,这个周文忠,还真是个热心人。

  对于求教者,周文忠有一个原则:就是不管多忙,先要解决人家的问题。一年下来,他总要义务到结对养羊户那儿指导配料、饲养、防疫等花掉70多个工日。许多人赚了钱,过意不去,要给他报酬、奖励,他说:“如今,咱村成了定点生态养羊基地,这是对我的选择、我的事业的最大支持,是什么奖励都比不上的。

  老乡们都从心里发出赞叹声:这个青年村官富了不忘乡邻,是一个精神富翁。

  周文忠不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在家乡土地上带动农民就地发展养殖致富取得了实效,也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多次选荐他为全县养殖户传授“养羊经”,特聘为县“农民土专家”,被推选为村主任。

  领导眼中的“周创业”

  第二批接受采访的是镇、村扶贫协会会员。他们讲述了村主任、扶贫组长周文忠发展生态规模农业、结对扶贫的事儿。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为了创建南通市生态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周文忠不顾掏空家底,自费跑苏南,闯福建,找朋友,引人才,终于特邀了福建籍青年菌菇种植能手陈忠将种菇基地从上海迁移到水乡邓庄村,建成占地200亩、智能化生产的“苏中第一菌菇生产基地”南通闽徽菌菇公司,带动本地200多名闲散农民上班,人均年收入5万多元,就地转化秸秆、树枝条等10多万吨,净化了农村环境,为农民增收20多万元。

  为了做大养羊产业和培育技能型农民,周文忠通过争取农广校专家蹲点传技、率先建立首个村级远程电教网校、与科研机构挂钩等多种方式为提高农民技能强筋壮骨,使全村60岁以下留守农民人人参加了培训,其中100多人获得了职称,使输出去的青壮年农民普遍掌握了一到两门专业技能,基本上实现了由单纯凭力气挣钱转向主要凭技术挣钱。本村青年技工小仇经培训圆了出国梦。三年下来,他年创收入100多万元,还成了外资配件专卖店总代理了。他为了回报村里,请周文忠速为他选派多名业务员,每人起步年薪就出了8万元。

  乡村不同的区域特征和经济环境,造就了各具特色的致富典型。周文忠特别看中跟自己有过类似遭遇的典型人才,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作用,一方面组织创业典型结对帮扶农户,向群众传授致富经验,面对面进行创业兴家指导;另一方面,组织村民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用看得见的效益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时下,邓庄村已有22个致富能手建成菌菇、金针菇、香菇种植大棚,与引进的“闽徽蔺菇生产基地”连线成片,创造了市生态种植示范基地,成了苏、浙、沪10多家大超市定点收购菌菇基地,呈现了“菇香客自来”喜人局面,由昔日的送出去卖菇,变成了车队定期来购菇。全村上下出现了“一人创业,多人就业”的喜人形势。

  每年春节前后,周文忠总以“娘家人”身份邀请本村成功人士举办联欢会,请他们畅谈经验,推介家乡市场、项目、优惠政策。2015年,周文忠还带着律师专程为3名外出创业人员追回20多万元,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近3年,他热情帮助返乡创业的村民协调流转土地、资金信贷、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营造了成功创业的氛围。

  同事们心中的“周带头”

  知情知心的村两委会班子成员更是由衷敬佩心中的公道正派的“周带头”。他们热情地介绍了周文忠许多公正廉明的感人故事、生动例子。

  周文忠出色的工作业绩和威望,使他成了众望所归的“领头雁”。

  大前年,他高票当选为村支书,把人生的追求锁定在“当好领头雁,服务众乡邻”目标上,并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周文忠放眼邓庄村的未来,感到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在《民情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始终与群众保持零距离,群众才能拥护你、支持你”。

  去年发洪水,他坚守在抗洪前线,不分昼夜地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几次带头跳进洪水里帮助村民固定渔网、封管堵缺口。而为了泄洪,他开凿了自家承包养鱼的拦水坝,损失数万元,妻子难过得哭了。周文忠劝妻子:“家里有些损失不要紧,我还有工资收入,但群众财产受到损害就会影响他们创业的信心。”他的事迹感动了领导和村民,被表彰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一次,在审核低保时,周文忠发现自己的堂叔名列其中,他说:“他家情况我了解,不够低保条件。”说完当即拿下,同时将其他低保户名单全部贴到墙上,让村民监督,使其他的特困家庭享受上低保。

  对上级帮扶的救济物资,周文忠让村民代表当场领取,并规定救济款当场发放,救灾物品不进村组干部家,不进村部,全部放在便民服务中心广场,对困难户当场发放。每一次,周文忠都说:“谁要是觉得比这些困难户更困难的便可来领。”话一出,过去爱占便宜的农户远远地躲开了。村民们都真情称赞他是个真正办事公道的“清廉支书。”

  作为一个村的带头人,周文忠始终把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和村干部一起千方百计增加集体积累,盘活集体资产,通过闲置资产的出租、合股兴办创业等办法,每年都为村里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不经风雨,总见彩虹?迈向建设“富强美高”新农村的新征程,周文忠思路更开阔了。他和村两委会一班人定下了新一轮的发展目标,5年内要把邓庄村打造成里下河水乡的“小华西村”。

  他带领村民沿镇级农四路建成了6公里长的绿色通道,营造农村林网200多亩,铺设行政村直达每个村民小组的水泥路,新建桥梁、涵洞10座,疏通河道20多公里;争取多方支持,为困难农户全部安装了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新农保、农医保参保率达100%;率先建立村慈善工作站,成为县级唯一一家考核分为100分满分的先进村;创新组建老科协、扶贫协会工作,打造了“科技兴村第一村”、“扶贫济困先进村”品牌,村支部获评镇、县优秀党组织。他也荣获海安县十佳农村支书、市“双带标兵”称号。这些荣誉和成绩,他当之无愧!

  从村民、党员、干部到领导,采访完以上这些对象,笔者再来“盘问”周文忠本人,他还是难开“尊口”。临了才挤一句:离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呢!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