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甘于平凡的英雄李文祥“走了”

2017/02/15  浏览量:     

 昨日下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革命英雄李文祥老人去世了。

  【英雄逝去】

  李文祥老人昨日离世

  李文祥老人去世的噩耗,发自濮阳市委宣传部。濮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崔清林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李文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2月13日16时08分不幸逝世,享年92岁。

  提起李文祥老人,不少人耳熟能详。从2011年开始,这个名字在河南大地广为传播。

  2011年1月4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在濮阳市范县下乡慰问时,同时年86岁的李文祥聊起了家常,其间,老人的一幅军容豪迈、英姿勃发的照片引起了卢展工的兴趣,问起照片的来历时,老人才从抽屉里捧出一个小布包。没想到,这个小布包里是老人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等分别荣立的战斗模范、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奖章。

  从此,英雄从“隐居”走到了台前。

  李文祥老人身上的一串串荣誉让人敬佩: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201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河南省“三平”精神和濮阳市“三李”精神的杰出代表、特等人民功臣、革命英雄……此外他还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而李文祥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省巡回开展时,无数人感动流泪。

  【精神】

  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却甘于平凡、不求回报

  曾经的战斗模范、革命英雄,在和平年代放弃了大城市的职务,回到老家农村,自愿扎根农村,带领乡亲们苦干一辈子,做无名英雄。连老人唯一的女儿李金英都说,“他和俺村里的大爷、大叔们一样,啥都会干,从不提以前,我都不知道他有那么多光荣事儿。”

  这让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李长春也由衷地称赞,“您不讲自己的光荣历史,只讲默默奉献,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这也是李文祥老人事迹和精神的最大特点,“为社会作出了很多贡献,却默默无闻,实实在在,甘于平凡,不求任何回报……”

  让人意外的是,出名后,李文祥老人常常说后悔:“好多人来看我,俺给党委、政府,给大家添麻烦了。”朴实的话更让人动容。

  崔清林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李文祥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上午10时30分在濮阳市长青陵园悼念厅举行,届时,想送老人最后一程的,请一起来祭奠哀思,表达敬意。

  【延伸】

  “党员和干部

  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李文祥在金钱和权力面前不受诱惑,宠辱不惊,守住了寂寞,更耐住了清贫。

  有人跟老人开玩笑:“你要是当年不回来,早就该享受离休待遇了。”他却说:“干革命是为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要待遇!”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曾先后两次辗转来到范县找到他说:“组织上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落实你的生活待遇,可以马上返回工作岗位。”

  李文祥却非常平静地说:“我在这里生活得挺好,不用麻烦组织了!”

  1998年,全国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为革命功臣新建或翻修住房。范县民政局在调查摸底后确定了90多位革命老功臣,李文祥就是其中一个。可是,当县民政局决定为他翻修房子时,却被拒绝了。他说:“我的房子一不透风,二不漏雨,还能住。咱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2011年初,范县民政局在开展的“敬老工程”中,专门安排李文祥老人去市里开会,利用3天时间为他建起了拥有卫生间和厨房的配房,把家里的主房粉刷一新,还装上了大容量的太阳能热水器和取暖设施。老人回来后却很不高兴:“早知道你们这样弄,我就不出去了!”

  几十年来,范县白衣阁乡先后多次遭受自然灾害,成千上万名困难群众都得到了救助。可是,翻遍乡民政所、县民政局的困难群众救济花名册,始终都没有李文祥的名字。

  人们不禁会问:一个南征北战大半个中国,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战斗英雄,和平年代自愿回乡支农,带领乡亲们苦干一辈子,宁做无名英雄,甘当平民百姓。他为啥能有淡泊名利的心态、无私奉献的情怀?

  老人这样说道:“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在李文祥身上让人真正体味到了黄河的品质、黄河的胸怀、黄河的牺牲精神。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平淡不能泯。能做到其中一条就很不易,但李老全部做到了。” 面对李文祥的谦恭,作家二月河说。

  网友“熊传东”说:“李文祥这种先锋模范的作用是无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是一种示范,而且是一种激励,能够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这种精神和力量,将激励和鼓舞我们义无反顾,成为新的一盏灯、新的一面旗、新的一缕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个战士李文祥,一个党员李文祥,一个农民李文祥,就这样从范县白衣阁乡的庄稼地头向我们走来,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向我们走来,一任身后背景交替,时代色彩变幻!

  《河南商报》分别在2011年1月17日第8版和2011年8月2日第10版以《放弃商品粮下乡支农 老英雄一干就是一辈子》和《“这个时代,更需要李文祥精神”》为标题报道李文祥的精神。

  2011年河南日报记者以亲身经历撰写后记,回顾了省委书记卢展工2011年1月4日下乡调研慰问无意之中发现英雄老人李文祥之后,他们奔赴濮阳采访,历经艰辛完成23000字的长篇通讯《英雄不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震撼和反响。——另文:

  “不让我出院,我就不吃饭。”9月2日一大早,90岁的河南老人李文祥就在医院病床上“闹情绪”。和主治医生较了一上午的劲儿后,主治医生终于“败下阵”来,为这位高烧未退的“倔老头”开了出院单。

  “我知道他咋想的!”老伴儿陈宝珍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是想赶紧回家,看明天的大阅兵。”

  “9·3”大阅兵当天,李文祥一早就让闺女把电视机打开,锁定中央一台后,谁都不许换台。

  看着电视里的阅兵式,李文祥手里还攥着用花布手绢包裹的“宝贝”,里面都是奖章:1949年1月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1949年4月颁发的渡江胜利纪念章,1951年9月出席第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纪念章……

  然而,李文祥却把这些“宝贝”埋藏了50年。若不是机缘巧合,被党委政府、媒体发现,也许女儿李金英一辈子都不会知道:“原来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军人。”

  九死一生

  “战场上哪能不死人?但为国家而死,光荣”

  除了纪念章和奖章,李文祥的“宝贝”还包括一张小黄纸片,那是福州战役特等人民功臣奖状,一张受到军训会议嘉奖的奖励卡片。最有分量的,是一份残破的奖状:上面印着毛泽东、朱德的肖像,由第10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成钧、副政委刘培善等于1950年7月联名签发。奖状的背面,是一段漂亮的手写钢笔字,遒劲有力——“立功事迹:一、济南、淮海、平潭战役中一贯机动灵活英勇顽强,共立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二、进军福建时不怕难苦,帮助同志们劳动,一贯带头起模范作用……”

  一个人立一次功已经不易,难的是,屡屡立功,立新功,立大功。

  李文祥是一名出色的爆破手和神枪手,每次战役他都是第一个冲向敌方,死死卡住对方的“咽喉”。

  在济南战役中,冒着呼啸的枪林弹雨,李文祥抓起手推车,就冲向敌人的堡垒。他个子小、目标小,但力气大、跑得快,20来斤重的炸药包在车上堆了好几包,城墙上敌兵的尸首“扑通扑通”掉在面前,也不畏惧。他和其他爆破手们终于跑到城门口,把300多斤炸药堆成一垛,拉响导火索就跑,只听轰的一声,3丈多高的永镇门炸塌了。李文祥记得:“有7支部队从这个缺口冲进了济南城。”

  渡江战役前夕,苏北平原的油菜花开了。行军到长江边,指导员拉拉李文祥的衣角:“要解放全中国了,你不入党吗?你不要为人民服务吗?”李文祥立刻回答:“我入!”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因为这句誓言,李文祥从华野到三野,从军9年,参加6次战役,从中原一直打到台湾海峡。

  李文祥说自己是“九死一生”。记者问他:“在战场上,有没有想过死?”李文祥很淡然地答道:“锯响就有末儿。战场上哪能不死人?但为国家而死,光荣!”

  转业支农

  “共产党员应该听从国家号召,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李文祥和战友们此时并不轻松,他们驻守在福建平潭岛上,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

  可谁知,准备了好几年,仗不打了,人却要转业。

  1956年5月,已是副连长的李文祥荣获1945—1950年解放奖章。几个月后,部队挑出几百人组成转业大队,他就在其中。

  1956年8月,32岁的他复员转业为18级干部,到福建省三明市,在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担任保卫干事。

  在自己曾经打过仗的这片土地上,李文祥又投入到火热的地方建设。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一线哪儿苦他就往哪儿去,先后在厦门营房、永安营房、莆田营房、南安营房、仙游制糖厂、漳州营房等工地工作。

  到龙岩,领导让他当电厂厂长,他觉得自己文化低谢绝了。最后在三明钢铁厂工地待得最久,住了一年多。可正逢国家经济困难,工程下马,担任三外队长的他就领着工人开荒种菜,共渡难关。

  1962年,上级来做报告,国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农业歉收,号召干部精简下放支农。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一下子变成种地的农民。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落千丈,心底是一百个不愿意。

  然而李文祥却像当年冲锋陷阵一样,率先报了名:“共产党员应该听从国家号召,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因为他是革命功臣,担心领导不批,他又当场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按了血指印。

  低调50年

  “打江山的人,只与牺牲者比。显摆那干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

  在转业的第二年,李文祥结识了比自己小10岁的福建农村姑娘陈宝珍。“我见她第一面就打定主意娶她了。”李文祥认为,“自己娶的媳妇,只要思想进步,能吃苦过日子,就是庄稼人也行”。

  1962年夏天,二人回到李文祥老家——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一切从头开始,在村间一处破庙安了家,直到李文祥53岁,才迎来唯一的女儿李金英。

  位于河南省东北角的范县,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我就不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李文祥回乡不久,就当上民兵连长,之后是生产队长。为了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在南方见过种稻的李文祥,主动担任稻改队长,日夜蹲在稻田里钻研种植技术。种稻第一年亩产就达到近千斤,全村男女老少捧着白花花的大米欢喜雀跃。

  然而,回到家乡的那一刻,李文祥就明白:战斗模范、特等功臣、少尉军官、18级干部已经离自己远去,自己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庄稼汉。村中老人依稀记得,往他家送过立功喜报,但他不提便也淡忘。到后来,后辈们就只知道他是一个当兵的,一个老军人。

  李文祥把自己的“宝贝”从贴心口处的上衣内兜,放到箱子底儿,这一放就是50年。直到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下乡和他攀谈,他才把这些“宝贝”示人,为的只是证明自己没有说谎。

  当时已经33岁的女儿李金英第一次见到这些“宝贝”,一个劲儿地埋怨老爷子不早点拿出来。李文祥听后,呵斥道:“打江山的人,只与牺牲者比。显摆那干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

  李金英说:“现在老爷子的最大心愿,就是盼着两个外孙早日当兵,替他继续为国家做事。”

   爱国,可以壮烈亦可平凡(短评)

  从李老的人生中,你可以读出一名老战士的淡泊名利,一位老党员的淡定从容,一个老农民的淡然自若。

  带着舍生取义、舍身为国的光辉荣耀,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老却朴实真诚,选择平凡。上级要提拔他为指导员,他急得直拍桌子:“我没文化,怕讲不好。”国家号召干部下放支农,他第一个按上血指印,从吃商品粮的国家干部,变为种地的普通农民。

  李老甘于平凡,却一心装着国家。1984年7月,县民政局按他原工资额的40%,每月给他发退职救济费26.48元;1985年10月,福建原单位每季度给他寄发退职补助费。他拿着收据找到民政局:“我可不能再要救济费了,否则两头都拿钱,国家不就吃亏了?”

  他不负国家,国家定不负他。2011年,李老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2012年,他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2011年,李老终于如愿以偿,第一次来到北京。他默默站在毛主席纪念堂里,泪流满面。“主席,小李来看您了。现在大家都吃上了白面馍,没啥不满足的。”

  “不要问国家能为我做什么,多想想我能为国家做什么”,这就是李老的爱国方式。他告诉我们:爱国可以爱得很壮烈,舍生取义、奋战沙场;爱国也可以爱得很深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爱国还可以爱得很平凡,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