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脱贫故事:太空植物凭什么种到穷山沟

2017/06/15  浏览量:   作者:姜峰  

  蔡有鹏(右)和贫困户工人查看大棚观光农业种植情况。

  我想飞起来

  人常说,缺啥补啥。起名好像也如此。

  今年46岁的蔡有鹏,小时候父亲取名蔡有金。甭问,家里不富裕。穷到啥程度?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群山环抱、土地贫瘠,全镇43个村,竟然有28个是贫困村。上世纪80年代,有金家连孩子一年15块钱学杂费都凑不齐。

  咋办?有金真去找金子。“哥哥带我河里淘金,却一不小心掉到水沟里。”40多斤的沙子压住小有金,所幸,“好心人拽住我头发,捡回一条命。” 眼看“有金”这名不靠谱,父亲做主:“改名叫蔡有盆吧,聚宝盆!”

  还有盆,有衣服穿就不错了。“上高中了,穿的还是西宁城里姑舅家送的旧衣服。”贫困,曾经如此困扰着西北大地。

  1988年,青海省建设厅招一名保洁员。听到这消息,有盆一发狠,高中才读两个月,不上了,跑到西宁,一周六天扫楼道,兼当夜班看门人,吃住在收发室,两份工作月工资48元,有盆存一份,剩下的都寄给老家的父母和妹妹。

  还有,有盆自己跑去派出所,“改名蔡有鹏,我想飞起来”。有鹏不长翅膀,但贫困逼出来的生存嗅觉,却异常灵敏。“在城里干了一年,思想就变了,不能光挣苦力钱,必须学门本领。”蔡有鹏在西宁学了会计、无线电修理,甚至跑去北京进修了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回来在建设厅还评了初级职称,到冶炼厂做了技术员。”厂子请外面教授来带队,同事下了班都喝酒打牌,蔡有鹏夜里回到车间反复操练,一批人最后就他这个“扫楼道的”成了技术骨干。“青海很多州县外聘我去做技术指导,一年就给厂子挣回技术转让费25万元。”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叶,蔡有鹏年收入15万元。

  2000年,积累够资金和人脉的蔡有鹏,选择返乡创业,“投资120万,开砖厂。”谁料天有不测风云。“厂子盖了一半,突发山洪,全冲垮了。”当年他还不到30岁。“闯了十几年的积蓄打了水漂,几天睡不着觉,头发鬓角都白了。”

  这跟头跌得重,但蔡有鹏还想飞。“咬牙找朋友们借钱,非把砖厂开起来不可。”两三万两三万地凑,最后硬是借到了100万元,攥着厚厚一沓借条,他哭了。砖厂、砂石厂、预制厂也陆续开起来,蔡有鹏的日子终于发达了。

  不能眼瞅乡亲们受穷

  2011年4月5日,蔡有鹏四十不惑。上头给他出了个难题:选他当田家寨镇田家寨村村支书。

  当官还不好?田家寨村可是出名的地方,天天上电视,“都是告状的”;村子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当年人均收入只有1700多元;村两委会借用镇图书室办公,村支书连张办公桌都没有,蔡有鹏接手时,村财务账上不到2000元,“外面还欠了小7000。”

  这工作咋开展?原镇党委书记张世辉说得在理:“哦,你一个富了,眼瞅着乡亲们喝西北风?先干一任再说,把大家带动带动!”蔡有鹏也憋着口气:“村子发展滞后,大伙没有心气,外地女孩都不愿嫁到田家寨,丟的是谁脸?你说咱个人混得再出息,心里又能踏实吗?”

  话谁都会说,到底干得咋样?3年后村委会换届,68票全票通过,支持蔡有鹏连任。

  可这全票有“水分”:有一个人本打算在选票上画“叉”,谁呢?蔡有鹏。“刚画了一道,旁边镇的驻村干部桑成武见了,愣把我笔给夺了,改成了‘钩’,这叫啥事。”

  蔡有鹏咋打退堂鼓了呢?

  “他这人,脑瓜灵,但认准的事决不三心二意,这村支书一干起来白天黑夜不休息,没法按点吃饭,结果得了萎缩性胃炎,一到中午准犯病。”湟中县委组织部长冯元智告诉记者,“3年来,蔡有鹏搬迁了80户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给村里建起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660盏,村容村貌极大改善……可他自己倒贴了10万元不说,精力有限,顾得上村子,就顾不了厂子了,家里一个预制厂关了,这一项一年就少收入30多万元。”

  收入事小,身体事大,父母媳妇都怕蔡有鹏累垮了,反对他继续干支书,但乡亲们又把他“架”上了位。咋抉择?“村子发展好不容易有了眉目,这会儿打退堂鼓,对不起乡亲,也对不起自己。”蔡有鹏一咬牙,接着干。

  这回,蔡有鹏思路上了新台阶: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心凝聚起来了,接下来必须发展产业,让村民整体脱贫致富。

  搞厂子,蔡有鹏在行。但嗅觉灵敏的他发现,自己开的砖厂、砂石厂过了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跟国家大政方针不符;把山挖秃了,把河道采枯了,子孙后代要骂咱呢。”

  产业新路在何方?

  一句话,绿色发展!

  偶然的机会,蔡有鹏在宁夏的朋友处喝到了“枸杞芽茶”。“青海也盛产枸杞,但没听说谁搞枸杞茶。”嗅到商机的蔡有鹏,在田家寨村流转的荒滩和盐碱地,搞起了青海省第一个枸杞芽茶种植基地。

  成效如何?“一亩小麦才挣500元,而茶叶一亩2万。”尝到了甜头,蔡有鹏带领村民探路特色种植、观光农业、休闲采摘、乡村旅游,“一句话,绿色发展!”

  2016年,在田家寨镇北面的龙头山上,一座占地220亩,包括玫瑰、葡萄、西红柿、藜麦、油葵等24个蔬菜果品大棚的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拔地而起。“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见成效。8月开园,两个月慕名而来16万游客。”

  曾经的穷山村,如今成了香饽饽,面对记者,蔡有鹏不保守:今年最少收入1000万。龙头山下的农业园,成了田家寨未来发展的龙头。

  挣钱为了啥?蔡有鹏不忘本。“我们主动从田家寨镇28个贫困村中的22个村里招收贫困户员工,目前农业园总员工309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72人,占比近90%。”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办公室主任赵隆顺告诉记者。除了劳务收入,田家寨镇部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入股农业园,贫困户每年收取10%的入股分红资金,实现稳定脱贫。“此外还有土地流转收入,这样‘劳务工资+股东分红+土地租金’,实现了‘一分土地、三分收益’。”蔡有鹏说。

  扶贫不是大锅饭。“说实话,个别贫困户习惯了等靠要,饭送到嘴边才张口。”面对农业园管理中的一些困难,在湟中县委组织部支持下,农业园成立了党支部,党员组成先锋队,带领贫困户“认领”大棚、定岗定责、激发贫困户主动性,“最多的每月工资能挣6000元。”

  日前,农业园中占地10亩的“太空植物博览园”开始建设。这也是蔡有鹏嗅来的机遇。

  原来,有专家来青海考察选址,准备培育航天农作物花卉种子。听到消息的蔡有鹏,半路截和,凌晨6点就堵在专家门口。专家感动之余,随即改变行程来到田家寨镇考察,并相中了当地的绿色生态环境,定址于此。“太空植物,既有观光农业,又是对小朋友的科普教育,将来得有多少游客往咱田家寨赶?”蔡有鹏目光闪动。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