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濮阳市台前县脱贫路上的“夫妻档”

2017/11/21  浏览量:     

  中新社河南分社11月2日电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是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河南省“三山一滩”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革命老区台前县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之一,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展二次创业、支持能人创业、送企业车间下村、大举招商引资等措施,激发了全县上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千家万户脱贫奔小康的生动局面。在此期间,台前县百余对勤劳智慧的“小夫妻”,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靠实干脱贫,用双手致富,激情演绎了一曲曲扶贫创业之歌。

   城关镇徐岭西村陈存安、宋秋娥夫妇——一技之长带富众乡亲

  “能为乡亲们干点事,是俺俩最大的心愿。”城关镇徐岭西村村民陈存安、宋秋娥夫妇发挥一技之长,投资创办了电动车充电器生产加工项目,不仅自己致富了,还带动本村及周边村40多名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看到村里的姐妹找不到活儿干,俺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下定决心上个致富项目,让大伙儿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宋秋娥说,“此前我们一直在外经销机动车配件,对这个行当比较熟悉,早就有办个电动车充电器厂的打算。”

  去年6月以来,台前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建设,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带贫企业,陈存安就和妻子宋秋娥商量在家门口开个“扶贫车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上政府扶贫基金的支持,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找工程师、设计电路板、装修厂房、安装设备、招收工人等一系列工作。工厂顺利投产后,他们就率先将村里的23户贫困户全部吸纳进自己的“扶贫车间”。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销往天津、河北、安徽、山东等地,年利润超过百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74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户人口42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左右。

  为了让贫困人员都有活儿干,陈存安将年纪大的贫困人员分配到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包装、防水等岗位上。一年来,徐岭西村的贫困户由23户降至2户。

  “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这个工厂是政府扶持建起来的,我要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多为父老乡亲干事,让大伙儿都走上脱贫致富路。”陈存安说,他还要扩建一个厂房,把周边几个村的贫困群众都吸纳过来,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奔小康。

   后方乡武口村周庆强、张春华夫妇——小作坊蝶变大公司

  立志返乡创大业,不达目的誓不休。后方乡武口村周庆强、张春华夫妇一心扑在致富上,在外打拼多年,返乡后办起了农机发电机小作坊。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小作坊渐渐滚动成大作坊。他们在村前一片开阔的场地上建起了新厂,注册了以夫妻俩名字各取最后一个字命名的濮阳市华强电机有限公司。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们2016年扩大了工厂规模,引进了高端人才,开始由生产加工农机发电机向汽车发电机的转变,生产重卡、工程机械和微型车电机等300多个品种,发展区域代理客户100多家,年产值5000万元,安置就业56人,其中吸纳贫困户19人,人均月工资2300元。

  为把企业做大做强,他们把目光瞄向大型汽车企业,积极谋求合作,目前已和一整车生产厂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准备配套生产轿车用微型发电机,同步联系筹备出口,力争打入国际市场,让公司生产的品牌电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眼下,华强电机正在谋划新三板挂牌上市。华强电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一方百姓的脱贫致富路。

   打渔陈镇周庄村杨纪彬、姜玉芬夫妇——让“妙妙虫”换壳腾飞

  打渔陈镇周庄村杨纪彬和姜玉芬夫妇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服装厂,创出一个响当当的服装品牌!

  他们多年来在外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便返乡创办了童装加工夫妻店,注册了“妙妙虫”商标。现在,借助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他们把夫妻店搬进了周庄精准扶贫就业基地,“妙妙虫”换壳涅槃新生,产量翻倍增长,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夫妻俩在石家庄、郑州、济南等省会城市都有自己的旗舰店,成为台前县脱贫致富的佼佼者。

  杨纪彬和姜玉芬夫妇,两人今年都是三十岁出头,在外打工10余年后,他们返乡办起了服装加工厂,主要业务是为知名服装品牌代工。2015年春节过后,杨纪彬和姜玉芬先是到浙江湖州的一个“淘宝村”学习了一周网上开店的做法,然后就利用自己家里的5间房子扩建了童装厂,开始创办自己的品牌。由于产品定位准确,利润压得很低,“妙妙虫”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2016年5月下旬,当地政府建成了精准扶贫就业基地,他们搬进基地后,招录的20余名工人都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换“壳”后的“妙妙虫”一夜之间迅速壮大,生产设备由原来的20余台增至50余台,用工人数也大幅度增加,“妙妙虫”的产量比以前增加了两倍,产品也从省内销到了省外。

  眼下,第二个“扶贫车间”正拔地而起,带着新的憧憬,“妙妙虫”将飞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打渔陈镇后柴村刘龙波、柴丽芳夫妇——“羽”众不同创业路

  “做好手中的事儿,接更多的订单,带领更多的乡亲一起脱贫致富。”打渔陈镇后柴村刘龙波、柴丽芳夫妇瞄准当地优质羽绒资源优势,引进羽绒寝具生产加工项目,实行订单式生产,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地,走出了一条“羽”众不同的创业路。

  走进刘龙波、柴丽芳夫妇创办的“扶贫车间”,两排缝纫机“哒哒哒”地响个不停,工人们在忙着加工羽绒寝具。“我干的这个活儿比较轻松,来去自由,每月能挣2000元。”后柴村村民柴荣说,“以前在外地打工,干啥都不方便,这个设在家门口的厂子,让我既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又能赚钱补贴家用,真是一举两得!”

  “打生不如混熟,乡里乡亲的啥都好说,都很支持,在家办厂一帆风顺。”柴丽芳介绍说。此前,刘龙波、柴丽芳夫妇一直从事羽毛工艺品加工,经过10年的打拼,手头宽裕了一些。看到最近市场上羽绒寝具利润高、市场前景看好,夫妻俩通过外出考察,联系到订单,开始代加工。随着订单源源不断,他们的生产规模随之扩大,目前正在生产明年的订单产品。

  “产品不愁销路,就能有效保障工厂的生产量,工人的工资数额也在不断上涨。”刘龙波说,像柴荣这样每天在厂子里干活的留守妇女,在他们公司一共有60余名,她们来自周边的10余个村庄,人均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

  轻飘飘的羽绒寝具,压实了这里贫困群众沉甸甸的钱包。

   打渔陈镇枣包楼村焦修县、刘林夫妇——让乡亲们挣钱持家两不误

  机遇就是财富。打渔陈镇枣包楼村焦修县、刘林夫妇,抢抓政策机遇,把家庭作坊搬进了枣包楼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生产加工男式衬衣,销往浙江的嘉兴等地,吸纳本村及周边村75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8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

  晨晨服饰总经理焦修县原来在浙江经营服装,这几年遭遇招工难,回到家乡办起家庭作坊。去年5月,台前县对乡镇产业摸底时看中该厂,新厂房由县里统一规划、统一标识,土地由村集体负责,厂房产权、租金归集体所有。建厂所需的130万元,60万元由县财政奖补、50万元从银行贷款,政府每年贴息80%。不到一个月,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招工难解决了,还降低了用工成本,一年产值能超800万元。”焦修县兴奋地说。

  在台前县打渔陈镇晨晨服饰的车间里,有一间安静的小屋。每天放学后,总有一群孩子在这里写作业、看动画片。这个特殊的“托儿所”,专为务工贫困户量身打造。这家企业的另一个身份,是台前县精准扶贫“就业点”。

  扶贫就业点的功能不止于此。在晨晨服饰的车间里,38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房顶上,600多平方米的光伏板已经建成,年均发电6.55万千瓦时,可帮扶20个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吴坝镇石桥村范龙胜、刘晓辉夫妇——小玩具里觅出大商机

  “不建扶贫就业点,我们的‘夫妻店’现在可能还在家里‘猫’着。”多年来,吴坝镇石桥村范龙胜、刘晓辉夫妇一直在家庭作坊里生产毛绒玩具,2016年5月他们搬进石桥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规模扩大了三倍,新增了6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30人,人均月收入超过了2000元。

  这几年,毛绒玩具市场前景看好,范龙胜、刘晓辉夫妇一直想扩大生产,但受场地、资金等因素制约,只能一拖再拖。2016年5月,县里和镇政府为建“扶贫车间”摸排产业项目时,看中了范龙胜的毛绒玩具作坊。当得知“扶贫车间”由县里统一规划、统一标识,土地由村里协调,建厂资金由县财政奖补等优惠政策后,范龙胜便申请了30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乡里帮他办理各种手续、招聘培训工人,不到一个月,“扶贫车间”就投入使用。目前省内省外的订单纷至沓来,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范龙胜、刘晓辉夫妇对玩具厂的未来充满信心,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眼下,范龙胜、刘晓辉夫妇已在镇政府驻地商贸中心租赁房屋,投资建设第二个“扶贫车间”。

   马楼镇后赵村赵继金、刘秀春夫妇——因病返贫东山再起

  人穷志不穷。马楼镇后赵村村民赵继金、刘秀春夫妇,承受着因病致贫、债台高筑的压力,不等不靠,依托村头几亩荒地办起了养兔场,不仅实现了每年几万元的收入,还成立专业合作社,吸收村里的贫困户加盟,采取入股分红、“养殖场+散户”等模式,带领乡亲们同走脱贫致富路。

  前些年,赵继金因患红斑狼疮病,不敢见风、见光,也不能干重活。夫妻俩四处求医,用尽偏方,总算治好了赵继金的病。可是,妻子刘秀春又患上了乳腺癌,化疗、吃药、做手术,一下子就花了15万元,不仅花尽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11万元外债。原本衣食无忧的一般家庭,跌落到贫困线以下,成了村里的特困户。

  面对沉重的负担,赵继金、刘秀春夫妇反而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他们从投资小、见效快的獭兔、长毛兔养殖起步,养了60只兔子。在该村“两委”的支持下,夫妻俩租用村头5亩多荒地,建起了简易养兔场,滚动式发展到存栏量超过1万只,成兔除销往山东的菏泽、济宁等周边地区外,还远销到福建、河北等省份,年创收7万多元。

   吴坝镇朱庄村成显雨、宋金凤夫妇——“订单服装”生意火

  过去孔雀东南飞,如今返乡创大业。吴坝镇朱庄村在外打工的成显雨、宋金凤夫妇返乡创办服装加工作坊,并依托朱庄精准扶贫就业基地,把小作坊变成了扶贫大车间。

  前些年,成显雨、宋金凤夫妇在浙江服装加工厂打工,2011年,夫妻俩在家里创办服装作坊,吸纳了2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但起初生意并不很好。2016年7月,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们搬进了村里的精准扶贫就业基地。

  厂子规模扩大了,夫妻俩从原来的打工地引进多家服装订单,生意红火起来,安置就业65人,其中贫困户20人,人均月增收超过1500元。“咱月月有工资,一年下来,轻轻松松能拿1万多元,还不耽误送孩子、干家务活儿。”谈起村里的“扶贫车间”,贫困户郑丽华有说不尽的欢喜。(刘迎辉 韩亚楠 王为峰)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