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脱贫路上 建强“生力军”

2017/12/08  浏览量:     

  张 晶 齐美煜 廉瑞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书。”在脱贫攻坚中,党员的思想观念、行为作风,既是群众的表率,也是脱贫攻坚的发力点。

  深秋时节,行走在广袤的鄱阳大地,我们发现,一位位敢闯敢干敢担当的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土专家”和返乡党员致富带头人,是鄱阳脱贫攻坚这场龙腾虎跃大剧的主角之一。他们带着责任和感情,融入农村贴近群众,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做出不懈努力。

  领跑脱贫攻坚的“书记们”

  落日的余晖照耀着金黄的稻穗,若隐若现。走进古县渡镇昌江河南岸的汪家村,映入眼帘的是汪辰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徽派建筑整齐划一,柏油公路宽阔平坦,涓流小河依村环抱,农田沟渠纵横交错……很难想象,眼前如诗如画的秀美村庄,曾经是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条件差、村级集体经济非常孱弱的贫困村。

  汪家村翻天覆地般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村支书汪有明。早年当过兵、做过供销社主任、经过商的经历,让这个农家汉子敢想敢干。小到村26户贫困户、141个贫困人口的摸底情况,大到整个村的产业发展及市场趋势预期,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汪有明事事门儿清。

  “脱贫不能落下一个人!”汪有明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汪家村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成立了福鑫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党员先行示范带动,充分发动村民以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对于缺少耕地、资金,同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则由村级股份提供5%的股金进行帮扶,实现村民入股全覆盖。

  合作社成立后,村民们并没有“坐等分红”,而是在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生态果业上下大力气,直接与大型商超对接。秋阳下,一排排整齐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相互簇拥着,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在山头迎风而立。截至今年3月,该村已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基地400余亩,辐射面积2000余亩,年产量达5000多吨,总产值200多万元,解决就业岗位400多个;生态果园种植水蜜桃50亩、葡萄30亩、柑橘20亩,年产量150吨,总产值80多万元,实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120多人。

  脱贫路上,除了土生土长的村支书发力外,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也各显绝技。在高家岭镇龙岭村,我们见到了县委宣传部干部、在村里任村支部“第一书记”的程锦美。原本白净的他脸色黝黑,驻村后,他在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应美星的指导下,按照“扶强基地、扶实基础、扶助精神”的思路,帮助龙岭村建起了680亩大棚蔬菜产业基地、千亩油茶园、200亩金银花基地和20亩食用菌基地,基地生产的龙岭小辣椒、水果型黄瓜如今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以前在学校,我对脱贫攻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材料上,如今每天和贫困户们在一起,才愈发明白扶贫要精准,更要扎实。”鄱阳二中办公室主任张海亮,被委派到银宝湖乡鸣山村任村支部“第一书记”。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生猪、家禽、山羊等特色品种养殖,以‘养殖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脱贫,让鸣山村村民生活更有希望,致富更有方向,脱贫更有信心!”

  技术扶贫助增收的“土专家”

  “乐丰镇最大的特色就是田种得好”,乐丰镇红兴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监事长廉清洪自豪地说。

  在传统印象中,种地往往意味着贫穷。若想致富,发展农业不如发展工业,发展工业不如发展商业。同样是种地,不少地方越种越穷,可在有着160多万人口的超级产粮大县鄱阳,“种地”却成了战胜贫穷的法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方长敏介绍,“草根人才”和“土专家”是关键,他们以“众筹”形式成立合作社,带头引领农户经营从“散兵游勇”走向“集团作战”。

  廉清洪的红兴合作社,是乐丰人“会种田”的招牌。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无人机8架、耕田机23部、高速插秧机21台,每年服务农户2700多户,总服务面积达到20.2万亩,现有社员124人,其中吸纳贫困户社员36人。

  “自全县吹响脱贫攻坚号角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如何进一步盘活现有资源,调动贫困户社员干事的热情,让他们真切地看到实惠。”提起合作社助力扶贫增收的红兴模式,廉清洪娓娓道来,“农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有装备的出装备,只要能融入合作社,我们都吸收。”红兴合作社充分运用现有各类扶贫政策和资金,统筹兼顾贫困户增收脱贫与合作社发展壮大,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开辟设备入社、技术入社、土地入社和资金入社4种贫困户入社的渠道。目前,全镇共有8户贫困户通过申请贷款等方式购买设备入社,其中6户已脱贫。

  针对缺技术、无资金的贫困户,合作社则开展免费技术培训,以熟练掌握一项或多项农机操作技术为条件加入合作社。上过技校、有一定机械知识基础的贫困户张金宝,很快就成了合作社的骨干。“合作社免费让我参加无人机农技培训并持证上岗,帮我争取1000元的专门补贴,还给我3元/亩的作业工资,我今年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在廉清洪的鼓励下,张金宝计划明年自己购置一台无人机。

  为扶贫“造血”的返乡党员致富带头人

  三庙前乡洪曹村戏台上的红色横幅还未摘下,醒目的“莲花旅游文化节”几个大字仿佛提醒着众人初秋举行的那场旅游盛宴尚未走远。8月18日,一场盛大的莲花旅游文化节在这里举办。鄱阳良好的生态资源与秀美农村形象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周边县区更是掀起了一股鄱阳乡村旅游热潮。乘着旅游的东风,方圆百里的乡亲们都得了实惠。这一切,程丽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程丽江是土生土长的三庙前乡人,在外创业、事业有成的他,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今年春节后,他回到家乡,开始布局一盘大棋。

  “三庙前乡地势低洼,涝灾不断,种植水稻容易减产,种莲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几十年来零星种莲,劳力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让当地人对这项产业不感冒。可是,如果我们组织农户进行大规模莲花种植,既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程丽江说干就干,一期就流转了3200亩,全部种上红莲、白莲,并组建一支施工团队修建道路,清理河道,新建旅游廊道、凉亭、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在鄱余、鄱乐公路两旁,打造“万亩莲藕扶贫示范基地”。

  目前,基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承诺收入保底,并以市场价聘请农户进行莲子种植、采收等工作。站在农家乐“荷塘月舍”前,淳朴的洪曹村贫困户俞燕风热情地招呼着来往的游客。“我家有5亩田,按每亩800元计算,全部流转用于种植莲花。另外,我还在农家乐做事,老板每月给我开3000元工资。一下子,家里一年多了几万元的收入,再也不苦了。”望着农家乐门外一望无际的荷塘,俞燕风笑眼盈盈。

  美了风景,富了村民,规模化种莲让三庙前乡的老百姓对生活充满了希冀。程丽江说:“2018年,我计划将基地扩大至6000亩左右,完善配套设施,拉长旅游链,打造一个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田园迪士尼’,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随着我乡党员致富能手返乡创业的增多,积极发挥着‘我是党员我带头’的作用,不仅能够带动贫困户拔掉穷根,还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三庙前乡党委书记陈慧斌介绍说。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