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长嫂为母”真情怀 四十余年苦担当

2020/05/01  浏览量:     

  在茅山革命老区的溧阳市竹箦镇,有一位堪称“巾帼英雄”的71岁老太太叫陈芳英。她当过省劳模、省三八红旗手、省“双学双比”先进个人,还当过四届市人大代表、两届市政协委员,大小荣誉证书装满一抽屉。更让人敬佩的是她以“长嫂为母”的情怀,精心照顾重残夫弟(小叔子)四十余年。

  近日春光明媚,笔者走进茅山革命老区的陶庄村委青龙河东自然村见到了这位传奇般的老太太。她慈目善目,一头银发,穿着朴素,胸前挂一条草绿色围裙,正扶着小叔子到门外廊下晒太阳。

  小叔子刘明款,70岁,先天双目失明,既聋又哑,有口难言,是世上少见的特殊重度残疾人。在陈芳英搀扶下,刘明款触摸到椅子靠背,便顺势安坐下来。他无法与人交流,但笔者从他居住环境、体质穿戴诸方面可以判断,这位重残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我叫刘伟,是他的亲侄子。我妈照应小叔已四十多年,现在自己也71岁了,有时照应不了,就由我替代。我小叔没病没痛,能吃能喝,身体壮实。”一位陪同陈芳英的中年汉子自我介绍,他是陈芳英的儿子,为了协助母亲照顾小叔,辞去城里工作,返回农村打工。

  看到刘明款也已头发花白,记者问:“你们为何不把他送敬老院呢?”“我小叔非常难照应,常会一个人悄然无声地摸出门乱走,需要两个人轮流看守。所以不管是敬老院还是养护院,谁都不敢接受他。”“哪你们外出有事呢?”“我们连出门吃喜酒都把他带着。”刘伟这样回答。

  四十余年,悉心守护着一个重残人的安全与健康,不出一点偏差,这般事确实难以做到,而陈芳英做到了。这其间需要多少付出、多大耐心、多长毅力,谁又能衡量?“其实,小叔子能有今天,并非是我一个人的关照,应该说是全家人的功劳。除了儿子,两个女儿也是我的好帮手。”陈芳英谈起往昔岁月,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感慨。

  可以说,陈芳英一直是这个家庭的主梁。她从嫁到刘家,便协助公婆照应三个重残姑叔(刘明款外,还有两个姑姑同患此病),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在她艰苦经营中,一个贫困的家庭逐渐殷实。当时,溧阳茶叶产业悄然兴起,她又把握时机,集约了二百多亩山地栽培茶树。采茶叶最费工,陈芳英从安徽、河南等省招工一百余人。采茶工住在村上,当时的河东村就像个繁荣的小集镇,一些卖杂货、食品的小贩们都过来赶热闹。她有了三个孩子,连重残小叔子一起,是个兴旺的六口之家。她越干越有劲,晴天有晴天的活,雨天有雨天的活,像个队长一样,将生产安排得井然有序,一时一刻都不放松。

  可就在这家业中兴之际,她的丈夫误入歧途,整日沉湎于赌搏,欠下了二百多万元高利贷,与一位采茶姑娘私奔。

  陈芳英含泪扛起了这个破碎的家庭,也扛起了这二百多万元债务。她变卖了所有资产,把养老钱都掏得一干二净,才偿还了一半债务。在债务的重压下,依靠农村养老保险生活(每月从100元到200多元)的陈芳英,从没放弃对重残小叔的奉养。

  刘明款虽是个听不到、看不见的重残人,但对这个家庭有了深厚的感情,拒绝到其它地方生活。有一次,乡邻们打听到哥哥在金坛居住,就把刘明款送过去,让他们亲兄弟在一起。陈芳英有些不放心,第二十八天时,就让儿子刘伟与乡邻过去看望。刘明款就像有着一种感应,抓着刘伟的手不放,眼泪如雨而下。乡邻朋友把一笼包子塞到他手边,他狼吞虎咽般一口气吃光。吃完拉着刘伟要走,怎么也不肯安定。刘伟与小叔也有一种感情,舍不得他在外面受苦,就直接带回了家。

  陈芳英孕育了一种善良的家风,刘伟对小叔孝顺有加。帮他换衣,帮他洗浴。热天让他在家里洗,冷天带他去浴室洗。2014年,小叔患疝病(小肠气),刘伟亲自开车,送他到医院动手术,和母亲交替着守护他。

  2015年,陈芳英因劳累过度,患上腰间盘突出。开始,她忍住疼痛去劳动,照顾小叔子的起居行动。渐渐地腿不能走路了,从卧室到厨房都要刘伟搀扶。“这样下去,小叔子谁来照顾。”陈芳英怀揣着儿女凑足的十三万元,到无锡做了手术。伤筋动骨一百天,她足足休养了半年。照顾小叔的事就落到了刘伟及其姐姐身上。

  就这样,陈芳英带着家庭团队,四十多年如一日,精心地照顾着一位重残人,让他享受着安全与健康的生活,享受着家庭的温暖。

  就这样,陈芳英精心奉养重残小叔子的故事,一直在革命老区传播,并从农村传向城市。

    (溧阳市老促会 王田夫)

编辑:李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