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俞仰尧:老促会是我第二个家

2020/08/06  浏览量:     

  他,情系老区,扶贫攻坚,扶困助学,不忘初心,老骥伏枥,二十余年来为老区建设事业殚精竭虑,作出了贡献。

  他,先后两次荣获中国老促会颁发的“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和“革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

  他就是俞仰尧,是福建省长汀县老促会老会长、名誉会长,今年86岁。

  心怀老区,扶贫攻坚不遗余力

  1995年,俞仰尧从长汀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休,当年6月,他负责组建长汀县老促会。从那时起,他连续担任四届县老促会会长。2015年12月至今担任名誉会长。

  1999年,龙岩市老促会提出,每个县老促会必须挂钩两个基点村,开展帮扶工作。俞老会长经过调查了解,决定与河田镇余地村、古城镇梁坑村挂钩。它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都是革命基点村;二、都是贫困村。俞老会长看到这两个村的村民仍过着极为贫穷的生活,很是揪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村民尽快脱贫。

  梁坑村地处闽赣边界,是开国少将彭胜标将军和“古城暴动”总指挥刘宜辉烈士的故乡,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梁坑山深林密,其中毛竹林。毛竹全身都是宝,竹笋、竹根、竹兜、竹茎、竹梢、竹叶、竹壳均有使用价值,用途广泛,发展前景看好。不过,以前村民们完全没有管理意识,毛竹种下后,“日吃黄土夜吃露”,完全野生野长,至于收成如何,就听天由命了。

  怎样才能提高毛竹产量,增加村民的收入?唯有改良种植技术,改进管理方法。俞老会长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采取“定点试验,以点带面”的办法。他先选了五户“种子”村民,引导他们科学种竹,按时除草、劈杂、施肥……俞老会长想方设法为村民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扶持,每年都给他们送来价值数万元的化肥;引导他们在种好毛竹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姜黄、三叶青等中草药;鼓励他们发展竹制品产业,生产竹制蜡烛芯、食用蜡、无烟蜡……

  每次下村,要是碰上饭点,俞老会长也会在竹农家吃个便饭,但临走总要留下饭钱。有一次,俞老会长从山上下来,时已正午,村支书热情挽留他在村部吃饭,还装了一袋竹笋放到他的自行车后架上。俞老会长硬要留下300元钱,村支书死活不收,说:“你这不是打我脸吗?”俞老会长诚恳地说:“我来是为了帮助你们的。我自己有工资,不能白吃你们的饭,更不能白拿你们的东西。”

  俞老会长的无私和廉洁深深感动了村民,他们看出来了,俞老会长是真心实意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于是,村民们都铆足了劲干。毛竹越长越粗壮,不少毛竹胸径超过30公分,亩立竹数均在200株左右。村民王秀光家境贫困,父子俩本来常年外出打工,在老促会工作人员和村两委的动员下,毅然返乡种竹。一家六口人一心一意扑在竹山上,种竹、种草药、养鸡、养蜂……每年收入十余万元。他们的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大家深刻认识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们依靠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家庭收入年年攀升,日子越过越红火。龙岩市老促会特意组织各县老促会来梁坑开现场会,号召各县老促会学习“长汀经验”。随后,福建省老促会、中国老促会也组织人员到此现场参观、实地考察。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如今,梁坑村的竹林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不足万亩发展到17000多亩,梁坑村贫困户全部脱贫。以前,村里没有一辆小车,现在已有30多辆私家车。2014年,梁坑村开始打造“翠竹湾”新村,被评定为长汀县第一家省级“森林人家”。2020年,梁坑村被评为“国家森林村庄”。

  余地村曾是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七团团部驻地和主要活动区域。土地革命战争以来,余地村人民一心跟党、团结奋斗、英勇无畏、前赴后继,涌现出30多位红军烈士和15名“五老人员”。该村被誉为“红旗不倒的地方”,1953年被福建省评定为革命基点村。

  与梁坑村不同的是,余地村原本一棵毛竹都没有。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全村1100多人就指望仅有的500亩耕地维持生计,除了种植水稻和槟榔芋,就是外出务工。自从俞老会长把余地村作为挂钩帮扶的试点村以来,他带领县老促会工作人员和村两委干部,爬山坡、钻山沟、下田头、进农户,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决定借鉴梁坑村的经验,将种植毛竹、发展竹业作为帮扶项目。

  余地和周边村庄都没有种植毛竹的历史,能否成功,大家心中没底,就连县里的农、林业专家也持怀疑态度。面对质疑,俞老会长带领老促会工作人员和村两委顶住压力,大胆实践。缺乏信心,县老促会两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部分村民到本县庵杰、铁长、古城等竹乡参观学习。之后,又两次组织村民到竹业大县浙江省安吉县参观考察,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增强了信心;需要竹种,县老促会从梁坑购买调运,赠送给村民;缺乏技术,县老促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科技讲座,传授竹业管理知识;施肥季节,县老促会及时送肥下乡进户,进行技术指导;行走不便,县老促会帮助修建竹山便道……

  从1999年开始,俞老会长带领县老促会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对余地村开展全程跟踪服务。第一年,选定8户村民,指导他们在余地的山坡、河滩试种。第二年,毛竹成活了。大家看到了希望,干劲更足了。

  为了提高毛竹的产量,俞老会长真是操碎了心。他对余地村种竹大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村里毛竹生产的点滴变化记挂在心。县老促会副会长邱兴亮是原林业局的书记,俞老会长特意安排他每年到余地给村民培训,指导他们种竹、劈杂、施肥、垦复、砍伐……

  2009年春节,一个来自非洲的长途电话挂到余地,原来是正在博茨瓦纳探亲的俞老会长惦记村里的竹业生产,询问试种毛竹的长势。时任村支书邱广椿接到电话,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俞老会长的大力扶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五年后,当初种下的竹子长成了大片竹林,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生态环境也大为好转。俞老会长因势利导,发动村民大面积扩种毛竹。他让县老促会工作人员联系林业、水保、老区办等单位,在资金、苗木、技术、肥料等各个环节均予以扶持。2008年至2010年,余地四周水土流失的山坡种植毛竹13000多株,面积300多亩。全村260户农户大都种植了毛竹,村民的经济来源有了保障。村民廖太阳保种毛竹10多亩,年收入5000多元。2009年,有一位村民在屋后的黄泥坑种竹400株,如今发展到5000多株,年收入10000多元,竹林成了他的“绿色银行”。村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吃着自产的竹笋,看着一车车毛竹销往他乡,他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为之自豪。

  余地村种竹脱贫项目引起了龙岩市老促会的关注,并连续几年在各方面给予扶持。市老促会两任会长谢克金、蓝其鉴也多次到余地查看竹业生产情况并予以指导。2016年,市老促会将余地列为挂钩联系村。市、县老促会不忘初心,十几年如一日帮扶余地种竹,广大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如今,余地村已不再是昔日清贫的山旮旯,这片红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幢幢农家小楼接连建起,一条条水泥村道相继铺成,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余地村民安居乐业。自2010年始,该村投入80万元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同时建立了“基点村示范卫生所”,解决了长久以来村民看病难的问题。还修建了沿河栈道、灯光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红色文化长廊等,为村民们增添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多亏了老促会、老区扶贫办对我们村的关心与帮助,村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担任余地村支书二十年的邱广椿言语间充满感激。他说,余地村的发展,与老促会、老区扶贫办十几年如一日的帮扶是分不开的,余地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份心、这份情!

  由于俞仰尧老会长在革命老区扶贫减贫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俞老会长荣获中国老促会颁发的“全国减贫贡献奖”。2018年9月,俞老会长荣获中国老促会颁发的“革命老区建设特别贡献奖”。

  情系老区,扶困助学爱心传递

  俞老会长是个苦出身,自幼求学艰难,故而对老区贫困学子总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为了帮助老区的贫困学子,他想办法牵线搭桥,联系上了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是由泉州籍华侨黄仲咸先生独资创立的。俞老会长将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每年所拨款项12.8万元,逐一发放给当年受资助的128名贫困学子,并殷殷嘱咐他们要坚强乐观,要刻苦学习、顺利完成学业,长大以后回报社会,发扬黄仲咸老爷爷扶困助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将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为了解决贫困山区村民看病难的问题,俞老会长还多次组织医疗队,翻山越岭到贫困山区义诊,先后诊疗数百人次,造福贫困百姓。

  爱在老区,永葆初心老骥伏枥

  2015年,俞老会长已年逾八旬。是年12月,由相对年轻的王华接任县老促会会长一职,俞老会长改任第五届名誉会长。

  尽管年事已高,俞老会长仍怀着满腔热忱,继续投入工作。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每天仍早早来到老促会上班,为老区建设出谋划策,就连节假日也不例外。有人问,你又不缺钱,退休了就该颐养天年,干嘛要这么辛苦?他说:“老促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每个发展历程我都参与其中,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离不开呀!只要投身工作,我就感到很充实,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转眼,俞老会长退休后又在老促会工作了20年。作为一名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情系老区,永葆初心。俞老会长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老区的建设事业。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信念!

  俞老会长以他坚定执着的信念、忠诚无私的情操,影响了他身边所有的人。这些年,长汀县老促会始终牢记使命,苦干实干,为老区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俞老会长说,看到老区的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他深感欣慰!有生之年,愿与老促会同仁一起,为老区建设事业的发展,重装出发!

  (范晓莲)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