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浏览量:
五年坚守,就是为了让村里贫困户脱贫。从2016年开始,他一干就是五年。五年坚守,全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作为广东省新丰县扶贫办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一直兢兢业业,用实际行动履行新时期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受到对口帮扶村——新丰县马头镇层坑村群众的一致好评及上级领导的肯定。他,就是新丰老区扶贫干部余继东。
专心驻村,倾情为贫困户解难事
“这户的户主是余继活,全家3口人,其本人患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是二级肢体残疾,儿子在读大学二年级。驻村工作队为他家申请了低保政策补助,介绍其妻子到马头工业园打工月收入2200元。”
“这户的户主是余秋曼,全家4口人,其丈夫前两年因病去世,长女是四级肢体残疾,儿子在读大学二年级,小女儿在读小学。驻村工作队为其申请到了低保政策补助,介绍其本人到马头工业园打工月收入2500元。”
余继东如数家珍般地向到层坑村访贫问效的县领导介绍每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参加访贫问效的领导都说,余继东如此熟悉贫困户的情况,说明平时工作认真、入心入脑。
是的,余继东对层坑村35户贫困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在评定贫困户时,他就对每户的情况进行了严格把关,哪户是五保户、哪户是无劳力户、哪户是什么原因导致贫困,他都了解得十分清楚。他为每户贫困户制订的脱贫措施都精准无误。贫困户余尚浩七十多岁,妻子患有间竭性精神分裂症,三个女儿正在读书。余继东制定重点帮助其三个女儿读书的计划。除国家给予的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补助外,余继东还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为余尚浩三个女儿争取到一万多元捐助。如今,余尚浩的长女已大学毕业考入新丰县中医院工作,二女儿考取了研究生,小女儿下半年就读大学二年级。
在驻村之初,余继东了解到63岁的贫困户刘利(女)没有户口,无法建档立卡。他立即与当地政府和派出所沟通协调,为刘利办了户口和低保。刘利阿婆说,如果不是余继东帮我,我可能到死都没有户口。
贫困户余伦牛的儿子(智障)突然失踪,他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余继东。余继东了解情况后,立即与村两委干部展开寻找,并将情况报告了当地派出所。最后通过群众的举报,当地派出所展开搜查,找回了被人拐骗到外地的余伦牛儿子。
余新娇等五户贫困户家里还没有电视,某某家建起了楼房但还没有安装门窗,某某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余继东都一一帮助他们解决得妥妥当当。
用心做事,助贫困村解决“用水难”
以前,层坑村村民都是通过小网管在山上引水或打井取水使用。2015年前后,私人在山上引水管道阻塞、经营亏损,便停止了供水。余继东认为这是要解决的头等大事。经预算,引驳马头墟镇大网管自来水,虽然2015年做了一定的工作,农户的入户费每户已收取了500元,但仍缺口60万元左右。余继东主动向对口帮扶单位领导汇报,积极与其他单位沟通协调,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缺口资金,2016年,层坑村的自来水工程完工,解决了全村23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层坑村有1000多亩农田要靠上湾村的省陂陂头水渠引水灌溉。但该水渠2000多米全是泥渠,而且水渠的上游低下游高,水引不进农田。余继东了解到情况后,组织层坑、上湾两村村两委干部商量讨论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到160多万元,于2018年建好省陂灌溉渠,解决了上湾村、层坑村共20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除此之外,通过余继东穿针引线,筹集41万元帮助层坑村建成了村卫站和老人活动中心、20万元安装了路灯、21万元硬底化了道路、82万元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150万元硬底化了机耕路、36万元修缮了茶园灌溉渠、40万元硬底化了新村巷道、20万元添置了村委会办公设施……大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爱心坚守,助贫困户脱贫
在脱贫攻坚战中,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提前到2018年基本实现脱贫奔康。因此,各帮扶单位派出的驻村工作队驻村时间初定为三年一轮。到2018年底,新丰县141个行政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大部分都已调回机关单位上班,重新调整一批工作队员驻村。新丰县扶贫办认为余继东业务娴熟、驻村工作经验丰富,效果显著,要求他继续驻村。当年余继东已经55岁,但他并没有因为驻村工作辛苦而要求返回原单位上班,而是服从单位的安排继续驻村扶贫。他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一件的为群众办实事,一户一户的为贫困户落实脱贫措施,一份一份的档案卡册填写得工工整整、真真实实。因为驻村入户,食不准时,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2019年至今,几乎天天吃药,但他从没因病请过一天假,工作时间天天驻在村里、蹲在农户家中、走在田间地头。不是在村里整理扶贫资料,就是到贫困户家中访贫问效;不是在县里、镇里开会,就是在田间地头验收贫困户的生产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的坚守,五年的付出,2019年年底,层坑村35户贫困户80口人全部达到广东省省定脱贫标准。余继东表示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对贫困户落实脱贫“四不摘”政策,建立各种扶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确保实现稳定高质量脱贫。
(新丰县总工会 余竻兴 李治文)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