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海安解放后首任县委书记戴盟的“老区深情”

2021/01/05  浏览量:   作者:童善友  来源:中国老区网

  96岁的戴盟是苏中老区海安县解放后的第一任县委书记。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同志,他分三批把珍藏数十年、价值数百万元的革命史料、名家字画作品和经典书籍捐赠给海安县委,完全是出于一名不忘初心的老共产党员的一片老区深情。这就是百万海安人心中敬重的老县委戴书记的“红色深情”。

  令人敬仰的初心情。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76年前,热血青年戴盟刚踏上海安这块热土时,他还是一个刚入党不久的年轻人。从17岁到27岁,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他把入党的初心献给了这10年的烽火岁月。戴盟经常对家人说,是海安的党组织培养了他,是海安人民哺育了他!他个人的成长,追根溯源,要先感谢的是海安党组织和海安人民。1984年,他来海安参加座谈会,写下了《满江红·谒海安革命烈士墓并忆水网坚持》,诗中写道:“百里水乡,万众是铮铮铁骨。三角地,明枪暗箭,斗争激烈。五里一碉三里堡,土顽更比洋顽劣。数千天,原地苦坚持,心如铁!头可断,身可裂,心不移,志不屈。烈火中,多少英雄豪杰。河道千条如绞索,桥梁万座胜刀钺。到头来,胜利属人民,妖氛灭!”2010年11月他再访海安,在诗中称自己是“十年游子”,诗中写道:“十年游子又重回,梦里家乡喜再归。旧地重游难辨识,日新月异祝腾飞。”正是基于这种深厚感情和走上革命道路之初难以磨灭的记忆,海安县委老书记戴盟在捐赠藏品时反复交代:要说清楚,是赠送给海安县委的。

   令人称道的群众情。“群众”这两个字,在老一辈共产党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革命老区海安地处苏中平原,无山可攀,无险可守。戴盟老书记多次在回忆录中表示,他和许多当年共同坚持斗争的老同志能活着从战争年代生死拼搏中走过来,靠的是海安人民群众。戴盟老书记在省级“两学一做”交流会上动情地讲过,他才到海安时,正是抗日战争中期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接着投入解放战争,“苏中七战七捷”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海安转为敌后,又进入艰苦的坚持阶段。据史料记载,1946年底紫石县委党政军机关及武装力量,甚至被敌人压制在东西10里、南北5里的狭小地带,民兵英雄高凤英烈士就是当时英勇牺牲的。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地方党组织、地方武装,离开了群众的保护和支持,是不可能生存的。对此,游击山歌中有许多生动的描述。比如,游击山歌之八《想新四军》:“见面寒暄伸四指,其中奥妙两心知。哑然无语心相照,日夜穷人想‘心思’。”游击山歌之九《老人应对》:“面对屠刀恨在心,从容应对敌盘询。破衣烂裳都搜尽,穷户何来‘新手巾’?”(注:敌人扫荡清剿时,盘问“有无新四军?”老人装聋,故意作答“没有新手巾”。)这种亲如一家、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戴盟老书记一生难以忘怀。

  令人感佩的战友情。与许多建国前牺牲在海安这块土地上的烈士相比,戴盟老书记眼含泪花说,他是个幸存者。墓草青青挺翠竹,水乡有幸埋忠骨。这些长眠于此的已故战友,是戴盟老书记永远牵挂。比如,游击山歌之四十七《姜城英烈》:“战友难忘王友铎,忠诚常忆沈庚余。英雄多少头颅血,染得姜城一角朱。”再如马塞烈士、高凤英烈士等,他都写了专题诗表达怀念。还有,许多同样是幸存者的老战友,他们曾经在这里一起度过了人生的青春岁月,结下了终身的友谊。在游击山歌中有一首十分风趣的《二十称“爹”》:“年方二十好年华,杀敌从军报国家。父老乡亲深爱护,嘘寒问暖笑呼‘爹’。”【注:坚持斗争中的县区干部,多半为20岁左右的青年,按照当地习惯,被亲切地称为“爹”。如称孙学旺为“孙爹”,景文光为“景爹”,我为“戴爹”。至于老谢(浩荣)同志,老吉(和太)同志,都比我辈大10岁左右,称为“谢爹”“吉爹”,那就更属“理所当然、当之无愧”。】在这第三次戴盟老书记捐赠作品首展仪式上,97岁高龄的建国后首任海安县委组织部部长孙学旺老人仍坚持从南通市区赶来会场,手持拐杖站立在队伍前排。此情此景,让后辈人深为感动。

  归而结之,初心情、群众情、战友情,这就是戴盟这位海安解放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前后三次向海安县委捐赠经典史料的初衷,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在有生之年尽其所能向海安县党组织和海安人民表达的一份慈心善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戴盟老书记虽然年事已高,行走不便,但初心难忘,初心永存。他是用晚年反馈海安这种方式,来留下共产党人牢记初心、始终如一的人生脚印。

  2016年戴盟捐赠的名家书画作品在档案馆展出 。

   特别链接-----

  2016年6月3日,时任江苏省海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鹏军带领史志工委、档案馆主要负责人到杭州,代表海安县委看望戴盟,并接受戴盟捐赠的名家书画作品。93岁高龄的戴盟动情地说:“海安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战斗、工作、学习,锻炼成长,前后10年,我对海安非常有感情,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捐赠三批的书籍书画,表示我一点心意,让这些字画书籍成为党的财产,成为人民的财产,能够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戴盟,原名王振鸿,1924年4月生,江苏盐城人,1941年参加新四军并在同年7月入党,曾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学习。1941年中秋节前夕,戴盟来到海安,被组织分配到联抗政治部工作(秘密身份是兴东泰特委组织干事,化名王亦农)。从此,在上世纪40年代,除了偶尔外出开会以外,戴盟没有一天离开过海安这片土地。无论是在和日伪顽进行生死搏斗、三角斗争的时候,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度被敌人逼困到一隅的艰危时刻,他始终和海安干群在一起坚守水网地区,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1942年,戴盟调任海北区委副书记,战斗在抗日前沿。同年12月,他调任曲北区委书记。1943年2月,奉命到姜北地区,负责党的地下工作。因为接触的地下党员,有好几个都姓黄,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便取了一个比较普通、灰色、不红、不刺眼的化名,叫黄德明。他领导姜北地下党组织开展情报工作和对伪军的工作,效果显著,掌握了日伪顽动向,为“联抗”取得军事活动主动权和苏中一、三分区联系作出了贡献。

  姜北地区解放后,王振鸿再度公开身份,任紫石县委委员、县委民运部副部长,用德明的谐音改名戴盟,戴字左下方为“共”字,意为共产党的领导:左边为“戈”,意为武装斗争;盟为同盟,意为统一战线,整个名字包含了党的三大法宝(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也象征了戴盟同志的工作经历,他担任过区委书记、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浙大党委副书记等党内领导职务;做过武装工作,担任过海安县大队政委,多年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担任过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台办主任,可谓名副其实。故戴盟这个名字从1944年之后一直沿用至今,这也表明了他对党的赤子之心。

  1946年9月,苏中七战七捷后,华中野战军战略北撤,海安人民经历着坚持斗争中最为艰苦、最为困难的岁月。戴盟和许多同志一起坚持水网地区的武装斗争,与海安人民同甘共苦。他这时任紫石县委民运部部长兼姜城区委书记。姜城区是指泰州城以东、姜堰以北、溱潼以南一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斗争非常尖锐、激烈、复杂,处于斗争前哨。戴盟在这里带领区队、民兵和广大群众开展保粮保丁保田斗争,坚持水网地区的游击战,度过了最为困难的1947年。这里曾涌现出高凤英、王友铎、洪流、曹德银等许多史诗般的英雄人物。为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和党员干部的坚持信心,戴盟和其他同志共同创办油印的区报《姜城斗争报》,并亲自撰写报道、消息、通俗诗歌发表在《姜城斗争报》和《紫石大众》上,坚定了我党干部武装坚持的信心,鼓舞了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斗志。

  1948年3月,紫石县更名为海安县。海安县革命斗争形势发展很快,戴盟调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同年6月,戴盟任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1949年1月20日,海安全境解放,县委、县政府机关进驻海安镇。1949年4月,县委书记朱剑明调地委工作,戴盟接任县委书记兼任县团(后改为县大队)政委,肩负起领导全县人民革命和生产建设的重任。

  海安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当时,长江以南地区还未获解放,县委、县政府工作任务艰巨而繁忙。作为县委主要负责人的戴盟,特别强调团结,他要求干部之间、干群之间要团结协作,要齐心协力做好支前、生产救灾等各项工作。全县在突击完成支援解放军南下作战支前任务的同时,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1950年,海安粮食总产18.47万吨,比1949年增加1.27万吨,海安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

  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土地改革工作,于1950年10月结束老区土改工作,1951年3月全县土改运动胜利完成。同时,海安县重视恢复发展工商业,以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至1949年5月,仅海安镇就恢复和新开商店624家,工厂、手工业作坊324家,后来又恢复了电灯厂,1950年全县有100多家工业企业正常开工生产,海安经济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1年8月,戴盟调南通地委工作。此后曾任南通地委副书记、江苏省委农工部副部长、浙江省委农工部副部长、宁波地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台办主任。因工作需要,他离开了为之奋斗十年的热土,伴随他的有5册《紫石大众》《海安大众》合订本。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把海安作为第二故乡,怀有深深的情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海安元素。戴盟在工作生活中,与赵朴初、苏步青、贺绿汀等大师级名人都有交往或诗书往来。为了割舍不了的故乡情怀,戴盟先后三次把自己珍藏的书籍、书画作品捐赠给海安县委。

  上世纪80年代,戴盟把自己珍藏数十年的《紫石大众》《海安大众》合订本5册200多期,以及油印的1946年出版的紫石县地图捐赠给海安,弥补了海安县这方面的史料空白。

  2009年,戴盟在全家大力支持下,向海安捐赠珍藏书籍,祖孙三代人利用国庆黄金周的休息时间,整理了5000多册书籍,装了60多箱,将近两吨重。戴盟又在金色十月里,以《海安诗痕》为题,书写了从上世纪40年代起自己创作的《游击山歌》50幅、讴歌海安的诗词20余幅。用戴盟的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正值建国60周年大庆,捐赠给第二故乡,以了多年心愿。

  2016年6月3日,戴盟第三次向海安捐赠名家书画作品。为确保这次捐赠活动圆满成功,2016年6月2日,县委书记陆卫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顾国标,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鹏军在南通会见了戴盟次子戴晓曙,陆卫东代表县委向戴盟送上问候,对戴盟的捐赠表示感谢,商谈了有关捐赠事宜。此前的2015年11月19日,县委副书记成宾去北京拜访戴晓曙,推进捐赠事项。这一次捐赠包括戴盟珍藏的国画17幅,书法作品28幅,版画45幅,戴盟个人书法作品8幅、画两幅,共100幅字画。珍藏作品中有郭沫若、沈尹黙、赵朴初等大家的作品。另外还有战争年代他一直用的两个装文件的小木箱。

  戴盟第三次捐赠给海安县委的90件近现代名家书画,是戴盟平生珍藏和喜爱的价值贵重的艺术品。戴盟为海安的贡献已经很多了,在他的晚年,戴盟并没有把这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留给自己并不富裕的子女,而是赠给海安人民。这充分体现了戴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这是他对海安人民的赤子情怀,是永远的丰碑,永远感动着百万海安人民,感染着亿万江海大众,教育着14亿中华儿女!

  离开海安后,戴盟先后三次回到海安,见证了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2010年11月14日,戴盟再访第二故乡,受到了时任县主要领导的热情接待。参观途中,精通书法的他,以力透纸背的雄浑笔力,挥笔写下了与海安血肉相连的情感:海安时常入梦来。

  十年青春奉献海安,抒发了对第二故乡的情怀流露于戴老的字里行间;70多年革命生涯,不断得到锤炼的高尚的政治品格和党性修养,让戴盟政治坚定、党性坚强、重情重义的形象更加丰满地矗立在江浙大地。戴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戴盟说:“为什么我的梦里常有海安,因为我深深眷恋着这片土地。这是一名战士对母亲的爱,是一名诗人对大地的爱,更是一名老党员、一名老县委书记对海安广大人民群众的挚爱。”海安这片热土永远不会忘记戴盟对海安的贡献,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对海安的深情厚意!

  (海安市南莫镇老促会 严德本 印玉文)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