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乡情萦心海 梦想寄曦明

——记神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法人兼副会长 张海明

2021/02/20  浏览量: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丘陵间,点缀着无数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千百年来,高原人在这些村落里繁衍生息,代代传承着老区群众勤劳与奋斗的感人故事。

苦难生活,磨砺人生意志

  在陕西省神木市花石崖镇北约十公里处,有一个阳崖沟村,沟峁间点缀着郁郁苍苍的翠色,村中一条溪流蜿蜒而过,流淌着几十户族人的情感和信仰。沿袭数十代的春播秋收,仿佛是房前屋后的地形地貌,凝固着一直以来老区的生活现状,虽经时代的洗礼,但如斯如故地讲述着他们内心的苦乐酸甜,默默地历经岁月的沧桑变化。2015年初,是一个人的乡恋之情,改变了阳崖沟村的命运,成为周边村落本土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典范和美谈。这个人就是神木市花石崖镇阳崖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明,神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法人兼副会长,神木海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陕西海和电力营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张海明出生在阳崖沟村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弟兄姊妹七个中,张海明排行老三。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是村里有能力、有文化的人。在神木县新民林场工作的父亲已被精简回家,想通过种植药材改变窘迫生活的梦想破灭后,全家人在父亲的倡议下,于1971年外流到甘肃省花池县三庄镇。身处异地的他们是“黑户口”,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1975年5月被迫返回到阳崖沟村。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张海明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烙下了人生不易的印记,亲身经历一家人团结和睦、共患于难的往事,也激发了他立志为家里承担责任的志向。

  当时是集体经济时代,村里一个大队分三个小队,因他家外流年中返回村,故原有的自留地被集体收回,只能等到第二年才能补上。大哥只能跟着村民种地赚取工分,父亲在无奈之下出门打工。那年秋天,全家人被当成困难户,按人分了点口粮,1976年全家人差点儿被饿死,真实的情况要比移民甘肃前还要差很多。省吃俭用的母亲为了养活一大家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浑身浮肿,饿得路都走不了,有人说母亲是赖得动弹,难言苦衷的母亲只能含泪隐忍。花石崖公社的干部了解到情况后,及时给予了帮助,一家人才勉强度过难关。

  1977年,目睹家里连芯吃未成熟玉米棒子的时候,懂事的张海明主动放弃已经读了一年半小学的学业,决定回家放羊,帮着父母亲承担责任。其后,聪明伶俐又识字的他先后被村里聘为小队保管,大队保管,一直到1979年生产承包责任制在村里彻底落实。加上父亲出门打工,自己和大哥在家种地,全家人的生活才开始好转,但是哥哥结婚时还是借窑洞居住。1983年从张海明结婚以后的三年里,兄弟们都娶了媳妇,每家都新修了窑洞。

把脉时代,定位人生方向

  任何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最起码的经济保障。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家人很快从苦难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张海明养了一辆四轮车搞运输,无论寒暑,不辞劳苦地跟随父亲到工地做零工,在父亲的工队里,他和其他工人一样赚取工分,管理严苛的父亲对他来说,和其他的工人没有区别,毫无父子情面可讲,一样的劳动量,等同的工分计算。在父亲的培养和教育下,他很快熟悉了相关业务和工程管理等必备技能。直到九十年代初,父亲才将承揽工程的业务逐步移交到张海明手上。那时的张海明,虽说也在承揽工程,但也就是个“小工头”。2000年,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和磨砺,张海明才入职神府建设有限公司,担任项目副经理,先后在神木县店塔河堤工程、大柳塔街道附属设施建设,以及花石崖、太和寨等南部乡镇等基础建设中正式进入建筑行业。他和广大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相处融洽,礼遇有加,许多工友都愿意跟他的工,在当时几乎全人力的施工年代,他承揽的工程每每都能保质按期完工。因施工技术过硬,工程管理规范,安全措施到位,张海明又陆续承揽了北站办公楼,中铁建设,神华等央企的基础项目的建设工程,并把自己事业的目标锁定在建筑上。张海明说,这也是后来发生经融危机时他未受影响的原因之一。2003年,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他又出任神木星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把事业的平台搭建在家乡的建设上,参与了全县普九教育等基础建设项目。2010年,随着事业的发展,张海明又把事业的目光偏转到内蒙古等地,并创办了神木海源建设工程有限公。2017年,事业拓展后,创办了陕西海和电力营销有限公司,为家族和自己构筑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诚实守信,垒高事业平台

  年近花甲的张海明说,诚实守信是家庭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团结和睦是家庭和事业发展的保障。在他的眼里,父辈们融洽相处的情景从未改变,曾经一起共渡难关,抚养子女成长的艰辛与快乐历历在目。正是这些家族传承的点点滴滴影响着他和兄弟姐妹们,积极向上,一路成长。在张海明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几百万上千万、乃至过亿元资金的项目很多,但是他从未因工程结算与业主发生磨察,也未因民工工资结算发生过不愉快。家乡一些资金不足的工程,因为工程变更,有时候成本会成倍地增加,但他总是不扣地如期完成,足额兑付民工工资。普九那年腊月,他在贺家川信用社贷款60万元,顶风冒雪,开车来到大保当镇,挨家挨户上门结算工资,民工们感激地用过年准备好猪蹄子回谢他的诚信!2010年,为了及时足额结算民工工资,他曾向舅舅借款300万元,一次性结清了全部尾欠工资。正因为他的守诺践言,几十年和他不离不弃的工人就有30多人。

家庭和睦,凝聚家族实力

  事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家庭的支撑。张海明说,父亲生前经常告诫他们,一定要统一思想、兄弟团结、家族为重、与人为善、广交朋友。在阳崖沟村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家兄弟四个一直没分家!”羡慕之余多的是赞许。目前,张海明家三代三十多口人,几十年如一日,依然是生活在一起、事业在一起,成为神木市家族团结、和睦相处的楷模。认识张海明的人都知道,那年父亲去世后,弟兄都搬进城里居住,四个每人一个礼拜轮流陪伴老母亲直到去世。双亲离世后,一家人虽然分开居住,但平时一大家的衣食用度都是统一购买,日常开支统一配给,四个媳妇每人每月5000千元生活费,至今未曾分家。孩子们读书由家族企业负责,女儿出嫁陪十万元,儿子结婚统一承担费用。张海明说,多少年来,老小媳妇们亲如姐妹,老小女子不忘传统,逢年过节70多口亲人齐聚一堂,欢乐融融。

  正是如此良好的家族传统,才能让七个叔伯弟兄和三十多员工紧紧团结在公司旗下,稳扎稳打,不离不弃,营造了独具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的公司品牌和家族口碑。因为兄弟们参与公司管理都是工资制。不同的小家庭情况,有着不同境遇。创业之初,家族二哥工资不多,生活困难,几个孩子和家庭开资均由公司承担。年渐七旬的二哥早该退休在家,可是为了公司和自己,他依然坚持留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与人为善是张海明赢得员工信任的基本理念,跟他干活的横山人老呼也是年逾退休年龄,但是为了照顾他的实际困难,张海明还是让他继续留在公司,除了高额的工资外,奖金福利照旧,每年以公司名义额外拨款解决老呼的家庭困难。老呼说,我跟着张海明打工19年了,是他给了我家庭幸福,他的事迹被写进了我们的家谱。

以身作则,善行广播故里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张海明传承自父亲的做人准则。到目前为止,不允许侄儿侄女等晚辈参与企业管理,只允许他们进企业和其他员工一样,下基层当工人,同时,也采取资金帮助的模式,鼓励晚辈们另辟蹊径,创业发展。张海明说,之所以这样,一来是鼓励孩子们从零起步,自己创业,另外一个原因是让他们在基层做起逐步积累行业经验。在解决家族子女住房问题后,家用轿车却不予考虑,目的一样,也是为了锻炼他们经营家庭的能力。表面上看起来张海明对待晚辈的态度很是残酷,但实际上他的善良和关爱却表现在另外一方面,而且温如春风,沁人心脾。2020年4月,一位解家堡办事处朋友的弟弟需30万元竞购出租车,请求他给予帮助,了解情况后,张海明随即安排三弟返回公司及时给予办理。

  善良就是信誉。事业刚刚起步的那年,他承担了马镇镇的铅丝网河堤项目,一位当地民工因安全意识差,被滑落的块石压成残废,两个月花费了80多万元依然未能挽回生命,可以说那项工程是血本无回的。当时项目所在村里有个小伙子在他的工队打工,入冬后娶媳妇,准备向他借钱,但考虑到工程的损失,未敢开口。张海明得知情况后,及时结清他的工资,随后派人又给他送去两万元。那位民工感慨地说,公司只要项目开工,我们村里的村民都会到张海明的工地干活。是公司的关爱与呵护赢得了民工们的拥护和支持,也为公司的高效发展积累了广泛的人脉资源。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长的员工,员工的成长得益于企业的培养。曾经的员工张荣在张海明的帮助下逐步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但是他没有忘记原公司的管理理念,更不敢丢弃来自于张海明的做人准则,遇有困难常常会回到原公司,请求张海明的帮助和指导。张荣说,张海明不仅是他的老板和引路人,更是他事业发展的导师和靠山。到目前为止,在张荣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如出一辙地像张海明一样,项目管理严格,资金结算及时,对待员工宽容,履行一个本土民营企业家的人生诺言和社会担当。张海明在培养兄弟们企业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家族企业和家族员工社会责任观念的树立。近几年来,张海明不但放手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权利,而且将履行社会义务的裁断权也交由他们随时实施,自己则只负责宏观的掌控。

深情眷顾,魂系老区贫困

  20余年来,张海明始终将一颗赤子之心安放于故土,让它永远搏动慈善和奉献的乡恋之情,悠远而绵长地彰显着他的故乡思恋。早年承担家乡基础建设时,遇有资金困难的村组,他就主动降低利润比,提高就近打工村民的工资,以达到完善基础建设和增加村民收入的双重目的,累计让利达100多万元。改革开放后,是张海明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周边村组乡土文化建设的最佳复兴期,他先后十数次捐款,累计30余万元。进入新世纪,周边村组有好多家庭困难的学子考上了大学,他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给予资助,共有20多名大学生得到他的帮助后圆满完成学业。2019年杨家诚保护与开发集资项目启动后,张海明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捐款2万元。2020年6月初,张海明组织拟定《神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方案》,对贺家川镇丰劳山村实施四项对口扶贫措施,争取扶贫资金60万元,为该村修建村中断头路700余米;为该村养殖户提供了品种优良的种公羊3只;为该村王发等8户高龄孤寡老人进行慰问,每户大米、白面各1袋,食用油5千克;对该村40多名村民进行了“义诊”,发放各种药品,价值2000多元。在家庭、企业、社会的三维时空里,张海明的人生定位是立体的,然而,他将故土的恋情也契合进来,进而构筑起他的四维人生格局,在时间的流线上,他的步伐显得更加从容而稳妥,朴实而诚恳。生在老区,长在老区的张海明,深知贫困群众的健康意识、防病意识是何等的淡薄,以及健康对于精准脱贫工作的分量有多重。为了配合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解决老区群众离城远、看病难的问题。张海明与榆林市老卫会、老促会多次协调,组织专家组成立医疗扶贫工作队,先后十多次远赴贺家川等革命老区开展义诊活动,送医送药和定点义诊近万人次,受到群众的赞誉。2020年9月,在张海明的协调和组织下榆林市老促会为颐福阁养老院的每位老人捐送红马夹1件,价值8000元,神木市老促会捐送大米、白面1000斤,鲜肉150斤,价值10000万元。

返乡任职,倾力乡村振兴

  2015年,他大胆放手企业管理的同时,接受村民意愿返回村里出任村支部书记。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调研和前期论证,于2016年在村民大会上出炉了由他和村主任刘怀顺规划的发展蓝图,并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准则:统一规划,集体发展,劈山填沟,无偿拆占。在一无资金,二无政策的情况下,迅速铺开了村委会、广场、河堤,桥梁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总投资400多万元,全部由张海明和和村主任刘怀顺垫资。同年,在张海明的争取和策划下,由村主任刘怀顺垫付投资150多万元,并亲自组织、投入机具实施了450亩推山造田项目,明确了项目建设必须是零利润完成。第二年夏初,两座荒山变成了山地平原,成片的油菜花犹如一张锦缎平铺在阳崖沟的山峁上;如画一样的荞麦,初花正灿,鲜艳着乡村的繁荣与振兴。与此同时,还投资30多万元改造了120多亩水地,当年玉米秧苗整齐,茁壮成长,彻底改变了水地零散,有地无收成的面貌。2019年在全市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阳崖沟被评为先进村组,张海明荣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近两年来,阳崖沟村在村委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总计投入8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村容村貌的整改建设。在政策资金未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张海明垫资启动了全体村民窑洞断桥门窗的更换项目,每孔窑洞4000元,总投资达180多万元。今年已经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将从根本上解决村里生活污水外排,污染整体环境的问题。目前,阳崖沟村扶植起三家养羊专业户,一家养牛专业户,一家餐饮经营户,多数村民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进入张海明和刘怀顺的企业当工人。工农并举、农商结合的生产生活模式,彻底改变了阳崖沟村民的生活面貌,几乎家家都在城里买了住房和小轿车。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提前脱贫后,村民正朝着小康生活的目标迈进,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三万元。然而对于张海明来说,他的远景规划还不仅局限于此。张海明说,阳崖沟是历史文化村,“金正大三年(1226年)升弥川寨设弥川县”的旧址就在该村,门壑子、寨子塄和旧寨子等遗迹尚存,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他决心将老区建设、乡村振兴与旅游文化开发相结合,为村民寻求新的创业致富增长极。

老骥伏枥,赓续老区建设

  价值的取向越高,人生目标的定位也会随之而升华。2018年2月,张海明受命出任神木市老区建设促会新一届法人兼副会长后,他紧紧围绕神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突破口,全心地展开老区建设促进工作。他不辞劳苦多次深入帮扶村组,对花石崖、锦界、尔林兔等南北部镇的农畜产业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理清了差异化背景下的发展思路,并积极争取了项目帮扶资金。为锦界镇大树湾村薛冬红争取5000多元购买了种公羊,解决了40多只母羊繁殖难问题。通过市老促会“月嫂技能培训”,聘请专家授课,帮助老区妇女获得了自主创业技能,拓宽了她们增收致富的渠道。

  为了填补老区文化建设的空白,张海明在上任之初就启动了《神木煤田开发三十年》《神木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画卷》《神木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等书籍和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神木煤田成为国家能源基地的全过程,深入挖掘神木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为红色文化资源“塑形”“铸魂”,进而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老区文旅的高效融合,有力地助推了老区的振兴发展。

  在百忙之余,张海明多次深入大保当工业园区、锦界工业园区、丰禾农业示范区、银丰陶瓷厂进行调研,形成了独有见识的调研报告,为神木煤化工产业、非煤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思路和科学的发展措施,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和意见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为了进一步宣传老区建设,张海明先后组织策划了新形势下老区生存状况的调研和通讯宣传,《杨家将文化的三种解释》《故乡之外》等文章在地方刊物《神木》《神木报》《黄土文化》发表,起到了传承老区文化、宣传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头万绪的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丝丝缕缕地链接着张海明的深深眷恋,凝结着他对于这片故土的悠悠乡愁。火热的心将继续燃烧张海明寄寓乡恋的梦想,用自己余生的拼搏渲染老区的红色之光,在希望的田野上丰饶明丽的风景。

  (刘咏)

编辑:徐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