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他从北京中医药大学走来

——记长子县名老中医王辰义

2021/03/22  浏览量:     

  认识这位仁者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与他走得很近也有20多年了.

  耿直、善良是他的为人操守;用药不多,组方严谨、但又很好地解决问题,是无数患者对他从医50多年来的口碑,也是彰显一位“科班”出身的医者的“大家”风范。

  他满口河北话,一颗长子心。他把自己一生的修行都奉献给了长子老区人民。

  他就是王辰义,现年80余岁,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本科,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1968年按照国家下达的分配指标,这所中医名校只给山西分配了4名本科毕业生,王辰义作为其中之一分配到山西省长子县。他的到来,使长子人民如获至宝,曾经给当时的长子老区平添了一时轰动。因为在长子县当时的中医界像他这样一位来自名校的本科学历尚属首例;因为当时的形势正是响应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一号召才来到山西的;也正因为这样的形势,王辰义大夫来到长子后,先是安排到一个山区乡镇卫生院工作,后来才调入了长子县人民医院担任了中医科主任直至退休。现在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壮心不已,仍在从事着终身为之奋斗的治病救人的伟大事业,仍在以一颗拳拳之心牵挂着千千万万个患有各种病痛的芸芸众生。

  中医治病就是调理,通过调理,让病人舒服了,才是疗效。

  这句话,是王辰义大夫经常对病人讲的话,也是他从医几十年来在诊病实践中的体验和总结。面对病人前来就医的各类疾病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他从不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面俱到地去用药,而是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分析、找出引发这些症状和病痛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从而抓住“病根”去治疗。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大夫已经退休了,甚至到了80岁高龄了,但找他看病的人仍然很多的原因。宋村乡东郭村有一位老人,能吃也能喝,就是大便溏稀,一天要解好几次大便,患病几个月来,人明显消瘦了。看了不少医生,吃了不少药,均不顶事,甚至还怀疑自己得了大病,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了王辰义大夫,并给其提供了王大夫的住址和电话号码。这位老人经过王大夫的诊治,虽药味不多,花钱不多,吃上药后肚子感到特别舒服。大约用了十几副中药,就解除了这位老人的病痛。这位老人病好后,逢人便说王辰义大夫看病真是个好把式。当然经王大夫看好病的患者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正是由于疾病康复病人的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才使王大夫的诊所整天挤得室内室外全都是看病的人。这都充分说明,疗效才是硬道理,疗效就是老百姓的口碑。

  对待前来就医的危重病人,用他常对病人实施的“战略战术”就是“先救人,后治病”。

  这也是王大夫在调理各类慢性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时常说的一句口头禅。说到其中的道理,他又正儿八经的向患者讲过一番中医治病的特别富有哲理的话。他曾说过,中医治病,重在扶正与祛邪。扶正就是补气,祛邪就是治病。《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身体有病了,必定是元气亏虚了,只有把气补足了,祛邪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对待危重病人,补气才能救命, 补气是治本、治病是治标。只有治病必求于本,才能使病人从根本上得以康复。

  我母亲在世时,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我因为经常找王大夫给母亲看病,出于感恩,就与王大夫成了忘年之交。母亲88岁那年,有一次,刚从县医院输液回家不久,便又发生了严重的心绞痛症状,在家里躺也不是、坐也不是,整天在床上只能让子女搂着、抱着、哄着,看到老人非常痛苦地呻吟不止,我心里感到特别焦虑, 但又替不了她老人家。无奈之下我只好叫来医生就在家里给她输液。但她一看到医生又要给她输液时,就用手挡来挡去不接受输液,怎么劝说都不行。这大概是由于长期输液,每次输的时间又特别长,使母亲达到了难以承受的缘故吧。想到这也着实让母亲受苦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找来了王辰义大夫,我对他说:“王大夫,我母亲发生心绞痛了,用中药治疗有没有输液来的快呀?”王说:“试试吧!”他给我母亲把脉后,开了一个方子,我按这个方子给母亲抓了三副药。结果当天晚上喝了一遍后,母亲不再吵闹难受了,而且还非常安稳地睡了一宿。等把这三副中药用完后,母亲的心绞痛病症状就消除了,这件事使我感到很神奇,至今也记忆犹新。为什么喝了一遍中药就安睡了一夜?为什么用中医治心绞痛病,其疗效还比输液来得快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又去问了王大夫,王大夫当时笑着说:“病人之所以躺不住、坐不住是因为她特别难受,她喝了一遍中药就睡着了,是因为她不难受了,舒服了,舒服了就睡着了。之所以服了三副中药就完全消除了心绞痛的症状,是因为药与病对症了,对症了,疾病也就消除了。”听了王大夫的一番讲解,看到母亲当时康复后的一脸笑容,我真感到这样的疗效太神奇了,王大夫的医术太高明了,祖国的中医太玄妙了。

  当然,据我所知在王大夫的从医生涯中,像这样类似的病例以及所有经他诊治的心脑血管病人康复的例子是很多的,就连不少癌症病人经过他的精心调理,不少患者都能基本恢复吃喝拉撒睡等脏腑功能,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和好评。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句治病与做人的千古名句是王辰义大夫一生不懈地追求。

  用王大夫对这一名句的解读就是他常对人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个医生,对待病人必须有慈悲心,对待疾病必须经常准备好足够的“子弹”。为了这样的追求,他每天早晨5 点钟就起床了,洗漱完毕后,先读一点佛学经典,就开始研读医书了。上午、下午照常坐诊看病,晚饭后到就寝前这一段时光还要再学一点经典或是带着一天看病中遇到的疑难病症针对性地研读中医学的有关章节,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这就是王辰义大夫几十年如一日的人生道路活动的轨迹,也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病人用心治病用心做人的真实写照。

  他常对人说,医学是一门慈善事业,医生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崇高职业。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病人,不仅要有慈悲的胸怀,而且还要有治好病的本领。只有慈悲为怀,才能用心治病,只有学到治病的真本领,才能用心治好病。我学习佛学经典是为了涵养自己的慈悲心,我不断地研读中医经典是为了帮助病人战胜疾病准备好足够的“子弹”。

  他为人治病最大的特点就是诊断把脉准确,组方严谨,用药不多,疗效可靠。虽花钱不多,但很顶事。这是当地老百姓一致的认可,所以人们都愿意找他看病。

  其次,在他的诊所里,看病不贵。不仅免收诊疗费,而且药价也很低。在他那里抓得药,比在药店抓同类药品至少低三分之一。这也是当地老百姓有口皆碑的感受。

  再次,是一往情深的医患关系在王大夫身上显现,实在令人敬佩。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他不仅治好了许许多多人的病,而且还结交了许许多多的病友。据我平时对他的观察和了解,你别看他少言寡语,为人耿直,但他的内心世界十分重情。无论是他在那个山区乡镇卫生院那一带的群众,还是在县医院工作时经常找他看过病的更大的一个群体,这一批一批的人再来找他看病时,我通过他的眼神和表情,都能看到他总有那么一种好似“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的那种别样的感情。我由于与王大夫相处的时间长了,有事没事常好去他家闲聊,我在他家里经常遇到前来看病的人抓上药离开他家时, 他总要站起身来送到大门口,甚至目送病人离开自己的视线才肯返回。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情景时,心中就油然而生了一个感觉,他能对病人倾注了这样的深情,这样的医患关系难道不是老百姓所期盼的吗?难怪与他在一块工作过、交往过的人一提到王大夫的为人,大都会竖起大拇指感慨地说:王大夫是个好人!现在像他这样的人不多了……

  民心呼唤着好人,社会需要好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天下就会变为一个美好的人间!

  (长子县老促会 马志芳)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