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5 浏览量: 作者:邓金慧
今年以来,如火如荼的党史学习教育,在河南偃师大地掀起了瞻仰红色基地、学习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豫西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十三无名烈士墓……偃师市这些历经风雨剥蚀而今焕然一新的红色遗迹,迎接着各地一批批慕名参观者。嵩邙之间,驰骋着一股感天动地的英雄气,回响着烽火岁月“红偃师”的慷慨旋律。
偃师革命老区人民不会忘记,有一个人为建设这些红色基地倾尽了心血和汗水。他13年退而不休,白发凝霜,披肝沥胆发展传承革命老区“红色事业”:
为保护革命遗迹,他聚合各方力量,把这些散布在苍山村落中的红色遗迹逐一修葺,保护传承红色基因;
为改变老区面貌,他四方奔走,呕心沥血,大力引进资金项目,修路建桥,完善设施,竭尽绵绵之力;
为振兴革命老区,他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积极推进发展举措,落实惠民政策,激励生产生活……
把退休后的时间全部献给了偃师革命老区发展,春蚕丝尽,至死方休。他,就是原偃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老促会副会长魏宏均同志。
“人家不说大话,净办实事”
2006年6月,偃师市老促会成立,时任偃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宏均任副会长。2007年,他卸任人大职务,专职干起了有职无权只干实事的老促会副会长。
“虽说我是会长,具体工作都是他这个副会长干的。”当时担任会长的原偃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丁朝龙忆起昔日往事,不胜唏嘘。
提起魏宏均,缑氏镇刘庄村年近70岁的王元普老人忍不住啧啧称赞:“人家不说大话,净办实事。”在王元普心里,这个曾经当过乡长、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大领导”,就像邻家老头儿,只知闷着头干活,一点也没有“官架子”。他所干的实事多不胜数,点点滴滴映射在老区村的发展变化中。
偃师有3个老区镇、80个老区村。这些历尽沧桑倍受烽火蹂躏的地方,是魏宏均自觉认领的“责任田”。让老区焕新颜,是他晚年献给党的赤诚红心。
每个老区村,都有一股英雄气。魏宏均所干的实事之一,就是逐一保护修缮那些红色遗迹,把英雄气肝胆魂长留人间。
2007年初,老促会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上,府店镇杨窑村党支部书记李金保提到了一个问题:位于该村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队部旧址濒临倒塌,急需抢救修缮。
魏宏均有了强烈的紧迫感。这些革命先烈经历过残酷斗争、流血牺牲的地方,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怎能任其风雨飘摇、湮没消失?他立即到旧址现场察看情况,会同老促会其他工作人员理思路、想办法、筹资金,认真和地方武装部领导进行磋商,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反复研究确定,最终形成了一套修缮方案。2009年9月18日,这座藏在小山村里的红色遗迹终于破土而出,成为偃师第一个经过整修开放的村级“坐标点”,也是十几年来洛阳市建成的第一个村级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之后,佛光村八路军十三无名烈士墓扩建、车李村八路军烈士陵园建设、段西村抗战纪念馆提升、西口孜抗战纪念馆扩建、西管茅偃师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保护展示、申阳革命纪念馆整修展示……10余年来,魏宏均辗转奔波在偃师南山北岭、沟壑丛林之间,协助有关部门在多个革命老区村修建纪念碑、恢复旧址、修建纪念馆,建立革命纪念设施多达29处。
魏宏均另一个工作重点是改善老区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
在老区村邢村,一直流传着魏宏均“一手托两桥”的故事。因为近两年新修建的两座出村桥,都是魏宏均谋划确定、筹资建设的。启动修第一座桥时是2018年三伏天,70岁高龄的他几次往返洛阳,最后争取回资金8万元。为确定最佳建桥方案,他不顾年老体弱,顶着烈日,来来回回奔波在工地上。
第一座桥建成后,魏宏均一鼓作气,决定继续对第二座桥“动手术”。邢村另外一座长约150米的又老又窄的土桥,是出村“咽喉要道”,历经几十年风雨侵蚀,老旧不堪。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他整理出各项数据和上报资料,2018年又把这座桥上报立项,努力向上级争取15万元资金重新进行修建。
2020年项目建设时, 魏宏均已经卸任老促会副会长职务,仍然三番五次去现场察看。最后一次打电话询问建设进度是2020年夏季,当时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2020年12月25日,这座桥改造完工,昔日“破土桥”变成了 “景观桥”。然而,魏宏均——这座桥的根本“建设者”,最终没能看上一眼这座漂亮的新桥。
老区村还有一部分是贫困村,为帮助这些村摆脱贫困束缚,魏宏均想方设法,竭尽全力。
府店镇柏峪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周边群山环绕,与最近的国道“遥遥相望”4公里,没有出村路。村里因此小伙外迁、姑娘外嫁,留不住人。村里有老人感叹:“如果能修通到207国道的出村路,可圆了村里祖祖辈辈的梦想啊!”
这也成了魏宏均的梦想。2013年,偃师市老促会把修通柏峪村出村路列为了“头等大事”。年近七十的魏宏均数次深入实地考察,积极跑项目立项、办手续、争取资金,前后多次奔波在郑州、洛阳之间,最终向上级老促会争取资金100多万元,终于打通了柏峪村群众心中的“幸福路”、发展的“致富路”。
为了让老区村拥有靓丽的“容颜”,他还十分重视老区村环境整治,走遍了老区村的大街小巷,倾听百姓呼声,连续几年为多个村子配备了价值数十万元的环保垃圾车,成为老区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在魏宏均的积极工作和推动下,偃师老区村发展建设在洛阳市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召开动员社会力量支持老区建设现场会,第一家在全市以偃师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印发了“偃师老区建设关于市财政老区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第一个出台了“老区六大工程”建设任务实施方案。
他千方百计动员政府、企业、社会、群众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群众办实事,开创老区经济发展新局面。资料显示,仅2015年偃师就实施扶持老区村建设项目152个,涵盖吃水、修路、产业发展、科技扶贫、林地抚育、电网改造、文化广场、农商网购、农村医疗、教师培训、贫困生资助、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10余项,牵涉政府部门15个,总投资5775.7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18年间,魏宏均亲自经手共为老区村争取各项资金412.87万元。
涓涓细流汇发展。目前,偃师老区形成的以葡萄生产和加工的葡萄经济,是洛阳面积最大,辐射面最广,增效最快、持续最长、效果最优的第一个脱贫支柱产业;形成了以吉祥、旺民、五道源等为品牌的5个村奶牛养殖区域性脱贫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段西、西寨、来定等村为主的连片花卉苗木脱贫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柏峪村为主的山水游、农家乐旅游产业。
这累累成果,饱含着魏宏均的无尽心血。
说到老区村的发展变化,与魏宏均打了多年交道的缑氏镇刘庄村原支部书记刘松保激动地说:“他所做的工作没法计算!”淳朴感恩的老区村群众觉得,魏宏均那十多年所干的实事,不是一个数字能概括的,说不清也数不完。
“感谢党又给了我工作的机会”
2008年偃师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四次理事会议,决定了下半年着力抓好的四项工作。其中会议纪要第二条明明白白写道:“以真诚的感情抓好老区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协调服务到位、工作措施扎实到位,千方百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有人说,这就像是为魏宏均“量身打造”的标准,也是他忘我工作的写照。一直以来,他就是带着真诚的感情拖着病体一头扑进了老区工作中。
1999年他被检查患有胆结石,他没有在意,即便身体偶有不适,也从没耽误过工作。2012年再次检查身体,医生告诉他胆囊严重萎缩。虽然之前他已经多次感到体内隐痛,但他仍然没有在意,只是在不舒服时抓几副药吃吃。老伴劝他放下工作治疗,已经退休5年的他却说:“工作忙着呢,哪有时间!”
他所说的工作,就是在他心里重如磐石的老区事业。魏宏均曾说:“感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退休以后还能给我工作的机会,还能为老区群众办些事情,我感到非常光荣。”这种对党、对老区人民深厚、朴素、浓郁的情感,就是他不懈工作的精神源泉
2013年是魏宏均最忙的一年。按照老促会计划,他要接连不断具体地办几件“大事”:筹建两项“红色工程”。府店镇西口孜村抗日保卫战纪念馆要乔迁扩容,还要在段西村新建一个段湾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这两项工程建设要求高、速度快,工程量巨大;修通4公里长的柏峪村出村路,圆群众的幸福出行梦;4月份召开偃师老区建设第七次工作会议,筹备任务繁重;5月,洛阳市要对革命老区进行2013—2020年产业经济发展规划调研,事关后续多年老区发展,进入发展“大盘子”马虎不得;7月,洛阳市老促会计划在偃师召开老区建设现场会,需要事无巨细做好会议安排和多个项目展示;9至11月,要奔波各村评估验收各项工程,对老区村建设兑现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其中工作繁多而庞杂……
这对一个无职无权、几无人手的年届七旬的老人来说,工作量显而易见太大了。工程规划、布局、组织,会议材料整理、现场安排,实地调研评估……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他亲自去做。
此时,他的身体已经严重敲响了警钟。谁又知道,这个老人是如何抱着疾病忘我工作的?体内隐痛不断发作,有时身体疼痛起来,服药效果不明显,他就用手捂住使劲儿按压,靠外力缓解。就这样拖着病体,他没耽误一点工作,点点滴滴,细细致致,最后全部如期完成了任务。
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些年,七旬老人魏宏均为老区事业付出了超常代价。为收集史料,他奔走各级党史办,征询多家档案馆,走访无数烈士亲友,访问群众、核准史证、收集实物,还要录像、拍照、记录书写、动员筹资、科学布展、撰写文字……无穷的繁杂工作,不断加重了肝胆疾病,但他从来没有对别人透露过患病的情况,靠吃药控制病情,始终乐呵呵地奔忙在各项工作中。在大家眼里,这就是一个铁打的老汉!
后来跟他一起做了几年老区建设工作的常景周回忆起魏宏均干工作的情景,忍不住眼含泪花。他记得,在炎炎烈日下,魏宏均一瘸一拐长途跋涉在老区村的山路上,深入一线调研考察,为的是老区人民能走上一条“致富路”;他记得,寒冬腊月魏宏均在雪地里将倒地的墓碑拉起,然后用手抓雪擦洗干净,在冰天雪地里仔细端详碑上的文字,为的是不埋没一个无名的英雄;他记得,魏宏均爬在野外墓碑的石栏杆上,强忍身体不适,眯缝着眼睛长时间抄写碑文,为的是把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承;他记得,魏宏均佝偻着身躯伏案书写的身影,留下了厚盈数尺的手书草稿,为的是落实好老区人民的政策福祉……回忆斯情斯景,常景周哽咽难言。
病魔从没有停止肆虐的侵袭。2015年检查身体,医生再次严肃警告:胆囊找不到了!这一结果依然没能阻挡魏宏均奉献的脚步。他沿用着对付病魔的老办法,隔三差五吃点药,又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工作中,忽视了身体疼痛的每一次预警。因为,在他心里,干不完的工作就是最强“指挥棒”,老区需要做的事太多了,这是一种紧迫的责任!
2016年春季,魏宏均因摔倒致腿部骨折。大家都说,这下他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了。老伴也趁机劝他:“身体不好,咱不干吧。”他却笑着哄老伴:“事多着呢,咱这身体还能出点力。”考虑到年龄因素,按照医嘱,他至少需要在家休养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但他执行起来却完全“偷工减料”:第一个月躺在床上心在工作上,想起什么事就打电话安排;第二个月坐在轮椅上他更着急了,天天电话不断;第三个月拄上了双拐,他在家里再也呆不住了,几天后就着急忙慌要出门上班。那天刚下了一场大雨,老伴伸手拦他,他执意要走:“有关紧事,事不等人啊!”老伴无奈放行,看着他一瘸一拐走出门去。
一个小时后,魏宏均拄着双拐出现在了缑氏镇官庄村。原来,他惦记着官庄村的反帝大同盟遗迹尚没来及修缮,怕大雨冲塌了山墙。村里的干部和群众看到他这个样子竟然来到了村里,都惊呆了!他不顾众人劝阻,一瘸一拐行走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一点点“挪”到了遗迹现场察看。“魏主任干起工作来,真是不要命了!”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智团香地说。那天傍晚回来后腿疼明显加剧,老伴只好细心地为他揉腿洗脚缓解疼痛。
从此一发不可收。他之前已经向上级争取修缮和布展资金16万元,在他的“监工”下立即启动了官庄村反帝大同盟遗迹的修葺工程。之后几个月,他拄着双拐还出现在了多个老区村建设现场,察看修路、修桥、红色基地建设等,腿脚不便加上体内肝胆疾病隐痛,让他看上去更加虚弱憔悴。无数老区村群众因此记住了这个面庞黎黑认真而倔强的老人,也深切感受到了他迸发自心底的无穷力量!
洛阳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松涛至今清晰记得,当年他去偃师调研时,为了更好地推介偃师老区建设、争取更多项目,魏宏均执意拄着双拐陪他奔走在项目现场的情景。提起魏宏均,张松涛动容地说:“这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带着感情为人民服务,他的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这个拼了命忘我工作的老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对党和老区人民奉献了无限的热情!大到跑资金要项目,走乡串村实地调研、审定验收工程,小到为纪念碑撰写碑文、书丹、设计来访参观登记簿等,13年的退休时光,他不顾病体,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老区的山路上,扎根在老区群众中,用忘我牺牲、敬业奉献、细致入微的工作成效,表达着一个共产党员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把老区的事情办好”
2020年10月16日,在距离卸下老促会副会长职务不足一年时间,年仅73岁的魏宏均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这块土地和挚爱的革命老区事业。
群众挥泪,苍山动容。
无数革命老区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了追悼会现场,送来了一个个花圈、一副副挽帐。来定村支部书记李长庚双手抹泪,难过地说:“我来送老领导最后一程。”他们抚棺痛泣,深切悼念他们的领路人、贴心人。
“心系老区我们的好领导一路走好”“老区人民怀念您”“老区人民的贴心人一路走好”,一副副挽联寄托着深深哀思,表达着群众无以诉说的深情眷念。
他们怀念这位无私无畏的老人,用生命的余光照亮了老区的未来!
他们更怀念这位党派来的好干部、好党员,把党的温暖遍洒在老区的土地上!
在偃师这块红色热土上奉献了一生的魏宏均走了!他的身后,还有深深牵挂的未竞的事业。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各地需要编纂一本记录革命老区发展历史的书籍,他伏案撰写了大量篇目、约30万字的《偃师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正在扫尾,尚未付梓;刘庄的桥正在修建;王三江纪念馆还未完工;刘庄阻击战纪念碑还没有竖立……
缑氏镇负责老区工作的镇干部刘松保说:“魏主任去世前十天我在大街上碰到了他,那时他看上去面容黑黄憔悴、身体消瘦,走路趔瘸着,就这样他还牵挂着各项工作,一一交待我具体事项。”
魏宏均去世后,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世文心里一直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儿”:“把刘庄阻击战的纪念碑竖起来,一直是魏主任的心愿,光选址他都跑了好多次啊,我们一定要了却他的遗愿!”
刘庄阻击战发生在刘庄村后山腰中一个被称为过狼沟、乱葬坟的地方,12名八路军全部牺牲此地。“不能让烈士埋没在荒草中,要让人们世世代代记住他们!”这就是魏宏均的心愿。张世文介绍,为了建这个纪念碑,魏宏均多次到现场考察,2018年就亲自撰写了碑文,还反复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打算建一个纪念亭。“我们准备马上动工了。”张世文说。
浩气长存
十年前,魏宏均撰写了一篇《看那驰骋人间的英雄气》,历数当年斗争在偃师大地上的仁人志士为了革命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事迹,并归纳总结出了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多少年来,他以此为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不懈地践行着老区精神,毫不懈怠地为老区人民真情服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深深感到,魏宏均不仅为老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继承好发扬好,干好老区的事情。
魏宏均留下了实事求是的求索精神。
魏宏均常说,调研工作是做好老区建设工作的基础。他把搞好调研看作传承老区精神的重要体现,经常勉励参与调研工作人员: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长达13年的工作历程中,为拿到第一手资料,他跑遍了偃师所有的老区村,撰写调研报告多达20余篇,为真实可信地做好调研工作和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报告层次清晰,富有乡土气息,建议、思路紧扣时代发展,方法、措施扎实可行,其中多数报告被洛阳及偃师市委、市政府决策时参考并组织了实施。
魏宏均留下了无私为民的奉献精神。
无论走到哪个村,群众无不亲切地对他说:“老魏来啦,到家里坐坐吧。”这种鱼水情深的关系,常常使他在和老百姓唠家常中听到真话、实话、掏心话,成为他干事的“活水源泉”。老区群众也深深铭记着他忘我干事的点点滴滴。“整修段庚寅抗日纪念馆、建文化广场、修路,他不仅凡事亲临现场、亲力亲为,每年还为村里争取资金,几年来达八、九十万,这对一个村可不是小数目啊!”段西村的杨宏亭扳着指头历数他为村里干的实事,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他留下了功成有我的担当精神。
回忆起建设西口孜抗日保卫纪念馆时他那股劲儿,府店镇西口孜村原村委干部王长军连连感叹:“这老同志是真担当,从谋划到建设,细到馆内每个字他都要看、每个版面的内容他都审定,甚至窗帘的颜色他也提供建议,人家是真起到老干部老党员的作用了。”桩桩,件件。13年来,在他的积极工作下,偃师老区促进会干成了许多为民好事,改变了老区面貌,成为洛阳市的一面旗帜,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老促会表彰和多项荣誉称号,他自己也获得了先进工作者称号。
斯人虽远去,精神永留存。
按照魏宏均的想法,常景周后来整理出来了他临走前牵挂的工作“清单”,一份长达数十项的工作清单,既是魏宏均殚精竭虑、死而后已的“精神挽单”,也是勉励后继、基业长青的“事业续单”。
“我们要继承他的遗志,把老区的事情办好!”常景周坚定地说。
继晷焚膏谱深情,为有青山长流水。魏宏均可以含笑九泉了。
苍山有情,镌刻着他的寸寸足迹;人民有爱,铭记着他的深情厚意。
魏宏均,把人民放在心头的人,人民也把他记在了心间。
编辑:刘浩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