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父子“芡实情”

——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陈殿平、陈杰父子创业纪实

2021/07/28  浏览量:     

  一捧玉珠,一缕心香,一片深情,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殿平,从上世纪90年代种植芡实起步,从此,与芡实结下不解之缘。2019年,大学本科设计专业毕业的儿子陈杰的加盟,让公司搭上了“时代动车”,开出了“创兴德速度”,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省内、省外芡实种植基地面积扩大到2870多亩,全年销售芡实 350 吨,销售额达2000 万元。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如今所在镇8个村全面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5000多亩,年创造经济效益约1.6亿元,绿色芡实成为车桥镇这片红土地上农业发展的特色项目。

  陈殿平,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光华村人。1997年,陈殿平和老乡一起到苏州打工,因房东是芡实种植户,由此,他对芡实产生了兴趣。一天,陈殿平发现房东拎一袋十几斤的芡实到供销社销售,结果让陈殿平傻眼了,14斤芡实竟然卖出700多元的价钱。陈殿平暗自算了一笔账,自家的几十亩地如果都种上芡实,收个几百斤那不得赚翻了。

  一腔热血,一盆冷水。陈殿平兴冲冲地赶回老家准备大展拳脚时,遭到父亲的严厉禁止,他只好花了500元承包了12亩芦苇荡,有当没的开始种起了芡实。由于没有经验,12亩地中只有3亩种植成功,不过,陈殿平一点儿没紧张,因为3亩地平均每亩收了40斤,每亩芡实卖了约2000元,这“第一桶金”一共赚了约7000元。

  “芡实颜色白如莲子,外形酷似珍珠,闻起来有缕清香,尝一粒口舌生津。但芡实却很‘娇惯’,种植和采收过程复杂,技术含量较高,从4月初育苗到8月初采收,种收周期大约半年,其水位深浅、气温高低、下苗迟早、采摘缓急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每一条都会影响芡实的产量和品质。”说起芡实种植,陈殿平总是侃侃而谈。

  千淘万漉虽辛苦,毫无保留助乡亲。凡熟悉陈殿平的人都知道,陈殿平不仅是该镇有名的“芡实专家”,而且还是该镇芡实种植户的“家庭教师”,许多种植户纷至沓来向他取经,他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几百亩、几千亩、上万亩……车桥镇周边的芡实种植很快便形成了规模。

  2011年,率先采用机械化生产加工芡实;2012年,成立淮安市淮安区珍珠芡实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进行芡实种植、销售;2013年,个人种植面积超过300亩,规模化、产业化初具雏形……

  2019年,陈殿平独生子陈杰大学毕业,一个“香喷喷”设计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一线城市多家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热忱欢迎他的加入。对此,父子俩也有过思想碰撞,父亲陈殿平还是想让儿子陈杰留在大城市工作,但陈杰受到父亲多年来的耳濡目染,对芡实种植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觉得一个产业能够带动很多人致富,苦点累些也值。同时,他又听说卢滩村争取到了车桥镇芡实种植基地项目,利用省、市农业产业专项富民资金建设了容量810立方米的冷库,2800平方米的厂房和车间等设施,这与自己延伸公司芡实产业链的思路不谋而合。于是,他说服了父亲和母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乡创业,当一名新时代新农民。

  回到养育自己的家乡,陈杰积极当好父亲的“智囊”,并由后台“化妆室”,逐步走向前台,成为公司的“主角演员”。在他的建议和倡导下,创办了一家新公司,以镇政府招引实体运营方的身份出资租赁了这批硬件设施,做起了芡实深加工,芡实酒、芡实糕、芡实羹、芡实休闲食品全面研发,并形成了“淮味千年”区域公用品牌的拳头产品。

  两代“芡实情”,种田“父子兵”。“作为一名大学生农民,我既要发扬父亲的吃苦精神,更要辅佐父亲走创新道路。”两年来,陈杰大刀阔斧的进行企业创新,建立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使公司向种、收、运、储、加工、冷藏、销售一条龙的新型综合性现代化企业发展。与此同时,陈杰还积极开展与高校以及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在研发的大红袍、粉籽、大果6号、薄壳青籽等芡实种类中,陈杰根据基地的实际情况,全面推广抗病力强、产量较高,壳薄肉香,可带壳销售,加工工序简单的薄壳青籽。目前,陈杰正带领自己的团队加大了芡实叶、茎、皮、壳药用成分研究提取,增加芡实的利用率、减低原料资源浪费。

  最让陈殿平和陈杰父子高兴的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人、一业、一技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每年上缴产业扶贫项目固定资产租金30万元,全镇25000亩芡实,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全镇芡实种植用工近30万人次,本土劳务收入累计在6千万元左右。创业中的陈杰,基地种植用工,报酬都要略高于周边,遇到低收入户,他都会多给二百元、三百元。去年,疫情期间,陈杰向老家村和公司所在村捐款捐物,他说,这都是一个新时代农民应该做的。

  (连凌 朱荫桃 周正芳)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