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刘老与抗联遗址“老营盘”

2021/08/05  浏览量:     

  乌翠区有一位原翠峦区老促会会长刘继永,今年87岁,走起路来铿锵有力,与健壮的中年人相比毫不逊色,伊春市有一位领导风趣地赞赏他是“中老年人的偶像。

  1995年他从原翠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休后,区委领导敬佩和尊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2004年聘任他为区老促会会长、关工委主任、和慈善会会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他十分珍惜,工作勤勤恳恳,早来晚走,深入到学校、社区、机关有关部门之中走访调研,了解青少年成长及老区建设和慈善工作情况,及时与区委领导沟通,出谋划策,提出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30余条,积极参政议政,尤其对翠峦抗联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

  人海茫茫,历史沧桑,岁月如烟,想找到当年东北抗联的见证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建区初期的老领导都表述不清,仅在翠峦区(局)志中查到了一个线索:翠峦第一任公安派出所所长张玉才1952年曾陪原北满省委书记抗联将领冯仲云来翠峦寻访抗联遗址“老营盘”。他如获珍宝,通过不同方式,多渠道寻觅张玉才的信息,经过数日的努力终于在市干部档案中获悉张玉才转到大兴安岭工作。他“趁热打铁”找到当年和张玉才工作过的老领导获取联系电话。在通话中对方听到翠峦区老促会打来的电话,十分高兴而激动,谈到往事老人情怀荡漾,尽情之处声音哽咽,老人详尽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老营盘”的故事。

  这里曾经是中共北满省委机关临时所在地,堪称东北抗日联军的“大本营”。

  1936年5月,在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难时期,“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为粉碎日寇“扼杀”东北抗联的阴谋和避开6万多重兵的“扫荡”,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领导的抗日联军第三军,倚无际林海为屏蔽,在这里搭建了两栋半地窨子木刻楞房,每栋房宽6米、长30米,两栋房间隔20米,坐北朝南,能容纳300名抗联战士宿营。同时开办了被服厂,制做和储备军用物资。

  同年年底,“抗联军校”也从伊春河畔迁移到这里,并举办了第三期培训班,在半年时间里,培训了抗联干部60余人,培养无线电讯人才9人。同时这里又是伤病员疗养之地,1937年春节后,李兆麟将军和妻子金伯文、战友于桂珍从铁力护送20多名伤病员,转移到这里。“老营盘”为抗联部队宿营、休整、干部培训和伤病员疗养等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后,那些健在的抗联将士,日夜思念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并把寻访到当年的抗联遗址、遗迹、遗物,视为人生最后的夙愿。

  1952年10月,时任松江省主席的冯仲云,带着四名警卫员,在翠峦公安派出所第一任所长张玉才的陪同下,寻访到这里,见到那两栋朽木残存的半地窨子木刻楞房,深情地用手指着说:“这就是当年抗联战士住过的大本营,大家都叫它‘老营盘’。”

  1986年,李兆麟将军的夫人金伯文和抗联军校第三期学员张凤岐,巡赴到这里也证实:“抗联军校第三期就是在这里开办的”。

  得到了这些史料刘继永喜出望外,一、它是一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东北抗联精神是教育培养党员干部和革命下一代的鲜活题材。

  有一天, 他早早地来到区委书记的办公室郑重地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立抗联遗址“老营盘”纪念碑的建议和意见,得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5年8月15日,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区委、区政府为抗联遗址“老营盘”建立纪念碑,落成了翠峦区第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报请省民政厅批准,将“老营盘”属地翠峦区曙光办事处补划为革命老区。黑龙江省对老区建设给予扶贫支持,刘老带着区政府为老区修建3公里水泥街巷公路的请示报告,两次进省城向省老促会和交通厅汇报,争取到51万元的老区建设资金。

  乌翠区西南山脚下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北抗日联军遗址“老营盘”。这里山峦叠翠、郁郁葱葱,空气明净,远山含黛。纪念碑庄严醒目地矗立在这里,向人们讲述着东北抗联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传奇,我们仿佛听到了英烈们“男人壮志为国捐,何畏身躯马革裹”的铮铮誓言!

  目前,东北抗联遗址“老营盘”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每逢清明和重大节日,区委和各群团组织,都组织学生和新党员及广大群众到纪念碑进行祭扫、缅怀、拜谒等集会活动。刘老自然成了历史宣讲人和解说员,这些年来据本人回忆,共有百余次的宣讲。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举办各种纪念活动300余场次,接待拜谒的团体45个,共20 000余人次,红色旅游团队11个,千余人次。

  (张洪祥)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