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战场是英雄 建设是劳模

——访抗美援朝老兵郭廷有

2021/08/07  浏览量:   作者:李贵生  


  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虽已过去70年,而对于90岁的郭廷有老人来说,这是他一辈子都感到自豪和骄傲的经历。

  我先后两次采访郭廷友老人,又到有关部门查阅了档案。他有着光荣的一生。参加过土改和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回乡后当过袁门乡(小乡)团支部书记、农业合作社初级社长、村民兵连长、大队民兵营长、村支书、大队长,领工参加了大办钢铁、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修建铁路、平舞工程会战等社会主义大建设。袁门一带的群众都尊称郭廷有是老英雄、老革命。

  老人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细节了,但在他儿子郭耀普的帮助下,也讲出了一些不太连贯但令人感动的往事。本人通过查阅档案、历史资料等,基本弄清了老人的主要经历,还原出了几段往事。

  郭廷有老人1930年8月25日出生于杨庄乡袁门村。他家境贫寒,但勤劳有眼光的父母仍坚持供应他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学。所以在当时,郭廷有也算是“肚里有墨水”的人。他是一位进步青年。1948年至1950年任尚店区马村王乡青年委员、袁门村民兵连长,积极参与了维护新生政权、筹资支援前线和土地改革等工作。

  1951年1月,郭廷有积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同年10月转为志愿军入朝参战。开始他在连队当战士,不久被选调到营部当通讯员。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所在的榴弹炮营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如今老人还能准确地说出部队的番号是志愿军64军190师炮兵570团3营9连。3营是榴弹炮营,营长是河北人高东广。

  郭廷有他们入朝时,第五次战役已经结束,敌我双方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在“三八线”两侧对峙,并不断发生大大小小的争夺战。

  郭廷有他们部队在临津江地区的马良山、高旺山一带布防,后来转移到西海岸。

  老人说起在朝鲜的经历,最骄傲的是自己能熟练地说很多朝鲜话。

  部队驻扎下来后,全营挑选了10名战士集中突击学习朝鲜语,10天后只有郭廷有一人学会了规定的全部语言。此后,号房子、借东西、问事情、找向导等,凡是与朝鲜老乡打交道的事,都争着请郭廷有当翻译。“各连都请过我,我可吃香啦!”说到这里,老人笑得跟孩子似的。接着他就熟练地叽里咕噜撇了一段朝鲜话,然后给我们翻译,完了又呵呵地笑起来。

  由于郭廷有人机灵、肯吃苦、不怕死,营长多次派他执行地形侦测和敌情侦察任务。每次选择炮阵地,都由他们侦察班带着“拐弯镜”(侦测境)事先把一路的地形、地貌、距离测量好,包括每棵大树、每块大石头等明显标记物的位置都清清楚楚地记到本子上和脑子里,然后带领部队沿着侦察好的路线迅速开进,准确到达炮阵位置。

  有一次侦察班奉命白天到山顶敌人阵地抓“舌头”。郭廷有他们抄小路穿过密林悄悄摸到山顶,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两个南朝鲜兵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拖进了密林中消失了。敌人不敢追赶,打了一阵乱枪了事。郭廷有对两个俘虏说了“志愿军优待俘虏,只要好好配合就不会杀你们”等朝鲜话,两个俘虏乖乖地被带到了营部。营首长得到情报后,迅速布阵开炮,准确摧毁了预定目标。炮刚打完,营长立即下令迅速转移。待到敌人的炮打过来时,郭廷有他们营拉着大炮已经走得远远的了。

  “敌人的炮总是给我们送行。”老人得意地笑了。

  老人说,这次战斗结束后我军占领了敌人的阵地。他们从那里路过时,看到整个阵地像深翻过的田地,全是虚土,幸存的几棵秃树杈上还挂着带血的棉衣碎片。

  战争很残酷,美国兵很残忍。有一个四川籍战士组成的步兵团,从他们那里经过去攻打马良山的一个阵地,在美军飞机、坦克、大炮的联合攻击下,全团1200多人基本全部牺牲,战火把山头上的土都烧红了。说到这里,老人表情凝重,两眼望着远方,很久没有说话。

  因为老人已经有些痴呆,在采访中,他除了不断重复他的朝鲜话外,还经常重复“四百里长,四百里宽”“白天半拉黑,晚上半拉红”两句话。老人解释说,朝鲜战争规模大,贯穿东西海岸400里,南北宽400里。炮战规模大,白天滚滚硝烟遮住了半边天,晚上炮火把天空染得通红。老人的描述,让我眼前浮现出“炮火连天”的惨烈画面。

  老人说,炮兵最多的时候是在待命。那时美国依仗着制空权,不分白天黑夜地侦察、轰炸我军目标。晚上敌人投下大量的照明弹,连地上的蚂蚁都看得清清楚楚。敌人发现目标就疯狂地投弹、扫射。郭廷有他们用树枝把大炮伪装好,白天黑夜躲在“猫耳洞”里。“猫耳洞”只藏一个人,各自挖各自的。洞很窄小,人不能站也不能躺,一蹲就是半天,困得浑身疼。吃饭时跑步去,打上饭再跑步返回洞内。为了迷惑敌人,他们把做饭的烟囱挖成长长的地洞,通到远处山顶,再分挖许多岔洞,炊烟最后消失到密林中。老人得意地说,因为营长高东广聪明机智,我们的榴弹炮天天打敌人,敌人从未打住过我们。

  除了会熟练地说不少朝鲜话外,令老人自豪的另一件事,是他给营长当通讯员时经常带3支枪:一支步枪、一支冲锋枪、一支十四连发手枪。他说全营都称他是神枪手。“我想打哪里就能打住哪里。有一次我说打飞鸟的脖子,一枪就打中了!”老人脸上又乐开了花。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停战,并不等于战争结束。志愿军为了做好长期防御,开展了盖房、打井、挖水渠等营建活动。郭廷有档案资料里有一份连队为他请功的材料,介绍了他在营建中的事迹。

  郭廷有在挖水渠时冒着狂风暴雨不分昼夜地带病坚持干活,累得吐血也不休息,还积极写文章表扬战友们不怕苦不怕累的先进事迹,鼓舞了士气。在挖水井过程中遇到几块大石头不能继续施工,他脱下棉裤下到冰冷刺骨的水中把石头一一搬出来。他还发明了“吊杆提水法”,解决了井下渗水过多不能施工的技术问题,使全连提前完成了打井任务。连队为郭廷有请功,团党委批准立三等功。

  说起退伍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老人脸上又绽放起笑容,他自豪地说:“当兵回来后我就没闲住过,一直都带着大家搞社会主义建设。”

  1955年1月,郭廷有退伍回乡,至1958年12月,先后担任袁门乡团支部书记兼初级社社长、袁门乡武装队长等职务。带领群众用肩挑、人扛、独轮车、架子车,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修建袁门水库,被评为地区植树造林先进个人,光荣出席了许昌地区的先进代表大会。大办钢铁时,他任叶楼炼铁厂筹建负责人,组织民兵昼夜不停,建起了两座高炉,提前完成了任务。1959年1月至1960年12月,他任袁门乡民兵连长,带领101名民兵参与修建漯舞铁路(小火车铁路),后被选到漯河铁路局工作,任物资采购员兼保管员,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照顾家庭,作为长子的他,1961年1月回到袁门村,先后任民兵营长、党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生产大队大队长。

  1970年,他带领民兵加入舞阳县民兵团,任营长,参加了著名的平舞工程大会战。他带领300多名民兵奋战在马鞍山下,开山炸石,挖洞修路。他实行军事化管理,早上出操,白天干活,晚上学习,不少时候晚上还加班干活。他的队伍能吃苦、纪律严,任务总是提前超额完成。他印象最深的是,开山炸石做的炮眼有红薯窖那么大,一次做一大片炮眼,装上万斤炸药,引爆后震天动地,一次爆破可以出100多车石料。老人说张树芝(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河南军区司令员、平舞工程建设指挥长)还视察过他们工地,表扬他干得好。

  1973年底,平舞工程会战结束,和他同身份同级别的同事都转为了国家干部,而郭廷友主动申请回家务农。为了培养年轻干部,他主动让贤,让大队长当支书,自己则当了大队长。

  他儿子郭耀普说,“75·8”洪灾,老人救了全村人的性命。

  袁门村在袁门水库大坝的正下方,水库就像悬在村庄顶上的大水缸。1975年8月8日,舞钢市境内因连降特大暴雨,所有水库的水位全都超警戒线。郭廷有时刻关注着袁门大坝的汛情。接近傍晚的时候,他看到溢洪道两侧已经开始漫顶,就赶快跑回村子大声吆喝:“老少爷们,大坝快要崩口子了,赶快往庄南边的山坡上跑,别顾家里的东西了,一个人也不要留!”30多户人家,他从东到西跑着挨家挨户喊叫。有的人不以为然,认为大坝又宽又牢,即使漫顶也不会崩溃。郭廷有就大声呵斥,强迫他们撤离。因为老人平时威信高,大家都信任他,很快转移到南面坡上。当晚半夜,水库垮坝,滔天巨浪瞬间把整个袁门村卷走,连房基都被掏空,全村只留下一棵老梨树孤零零地歪着头站在地上。群众说,多可怕!要不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没有了。

  郭廷有老人一生可谓轰轰烈烈、扎扎实实。从青年到老年,国家每一项重大事件他都参与其中,每次都是模范、先进,披红戴花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表彰、致敬。

  老人说他最敬佩的是毛主席,最热爱的是共产党,最想做的事是为国家出力、为群众办事。

  老人在部队和退伍以后获得过许多奖章和荣誉证书,可惜都被“75·8”的洪水冲走了。所幸的是,有2枚临时在高坡处村书记家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许昌地区先进林业生产者代表会议”纪念章留存了下来。近几年,上级又给他颁发了“中原先锋”“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和“光荣在党50年”3枚纪念章。

  我们为失去荣誉证章而替他惋惜,老人却说;“啥都不稀罕,只要活着,为革命牺牲的人太多了。”

  采访进行了3个多小时。他儿子郭耀普说,一说起以前的光荣经历,老人就兴奋。今天老人精神特别好,脑子也比平时清楚得多。

  是啊,他们这代人,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国有危难舍命上,争当英雄;和平时期拼命干,争当模范。正是他们的不怕牺牲和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中国70年的和平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才有今天的全民小康和大国崛起!

编辑:田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