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郑月娥:渔家女的“上岸梦”

2021/09/18  浏览量:     

  下岐村新貌

  她,身为闽东连家船民的后代,经历过这一特殊群体的悲苦生活;

  她,将祖祖辈辈上岸定居之梦,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为之奋斗;

  她,用青春的热血和为民情怀,诠释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与担当;

  ……

  她,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福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福安市下白石镇党委一级科员、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渔家女,她从漂泊海上、岸上求学到返回村里甘当“铺路石”,助力连家船民祖祖辈辈的上岸梦想照进现实,被亲切地称为连家船民的“贴心人”;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和村里的“领头雁”,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矢志不渝推动连家船民实现“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美好愿景,成就了“闽东船民上岸第一村”的佳话。

  童年漂泊海上  深谙船民之苦

  在历史的长河中,闽东沿海世代繁衍生息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被称作“连家船民”、“疍民”。他们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无论严寒酷暑、狂风暴雨,还是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祖祖辈辈只有一艘小木船作为栖身之所,长年累月漂泊海上,船连着家、家连着船,依靠讨小海维持生计。

  连家船民的小木船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曾经流传的打油诗,正是连家船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成为郑月娥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每当出海捕鱼时,其父母无暇顾及幼小的郑月娥,就拿根绳子一头系在她的腰上,另一头绑在船上,以防她被掀落海里。

  “快点长大,脱离这条船”,渐渐长大的郑月娥,产生了这样的强烈愿望。幸亏其父母,特别是爷爷对她尤为疼爱,省吃俭用、想方设法让她上岸读书,她也成为家族里第一个背起书包走进学校的“读书人”。

  为了方便郑月娥上学,在紧邻岸边的滩涂上,爷爷搭建了小小的“吊脚楼”,总算让她有了一个相对安稳、方便的临时住所。

  曾几何时,窝在船上的船民,不得不常年弓着腰、曲着腿,久而久之大多患有严重的罗圈腿,通常被称为“曲蹄”,其子女被唤作“曲蹄囝”,含有嘲讽之意,更有“曲蹄爬上山,打死不见官”之说,足以说明连家船民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正是这样的生活背景和家庭出身,让郑月娥在岸上的求学生涯中,既高兴又自卑,也促使她暗暗下定了好好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

  怀揣祖辈梦想  毅然返村助力

  在郑月娥的成长历程中,爷爷的言行对她的影响很大。在她心目中,爷爷虽然目不识丁,但果敢、善良、正直而且目光长远。小时候,郑月娥常常躺在船板上眼望满天星星,爷爷对她说过,天上的星和地上的人,是对应的,只有行善积德的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才能变成闪着永恒光芒的星星。

  时间推移到1996年,初中毕业的郑月娥,在福州市区有了一份收入不错且稳定的职业,实现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岸上生活,也准备从此就在大都市落脚,成为“城里人”。然而,一次回家探亲时,因为村里老支书的一番话,再联想爷爷关于“星星与人”的教诲,她又毅然决然地返回生养自己的小渔村。

  “你是年轻人,读过书,见过世面,而我们都没有文化,想改变真的是太难了。月娥,村委现在需要人,你能回来帮忙吗?”当年老支书说了掏心窝的这句话,至今依然烙刻在郑月娥的脑海中。

  当时,闽东的连家船民大概有2.5万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一聚集在福安市,仅仅下岐村就有510多户2300多人,几乎都是全家老小漂泊在海上,或者拥挤在低矮简陋、四面透风的岸边“吊脚楼”,像郑月娥这样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寥寥无几。

  从老支书的话中,郑月娥品出了祖祖辈辈的无奈、期待与向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涌上心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郑月娥收拾行装,辞职离开了福州,回村创业并协助村两委的工作,也很快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那时候的下岐村,只不过是沿江沿岸的一排排“吊脚楼”和一艘艘停泊岸边的小木船,家家户户“长”得都一样。为了方便工作,郑月娥自己动手绘制了一张图,详细标注了各家各户的住所、人口等基本情况。

  在挨家挨户摸底的过程中,郑月娥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强烈愿望。然而,由于缺土地、缺资金甚至朝不保夕的这一群体,要圆祖祖辈辈的“岸上梦”,举步维艰。

  正在郑月娥感到困惑和无力之时,党和政府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对连家船民进行分期分批岸上安置。让她终身难忘的是,1998年12 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下岐村,猫腰钻进船民在江边临时搭建的吊脚楼,发现里面没电没水且阴冷潮湿,全部的家当就是一口铁锅和一床破棉絮,动情地说:“决不能让船民再漂泊下去!决不能把贫困带进21世纪!”

  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迎着上岸圆梦的希望曙光,从1997年到1999年的三年时间,郑月娥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下岐两个渔民新村和6个渔民安置点的建设之中,协调推进工程施工进度、帮助渔民贷款以减轻建房压力等。

  连家船民喜迁岸上的新居(资料图片)

  望着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全村父老乡亲陆续实现上岸定居,一户新家的门口张贴“忆往昔居住小木舟,满江漂泊;想今朝岸上建新房,倍感党恩”的对联,她的内心百感交集。

  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岸上家园

  2000年11 月初,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时任福建省政府省长习近平再次来到下岐村,深入船民家中详细了解上岸后的生活情况,并深情嘱咐“我们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殷殷嘱托,郑月娥牢记于心。2012年,在乡亲们的信任与质疑的目光中,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接力棒的她,如何实现连家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目标,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经过分期分批安置,虽然连家船民实现了岸上定居梦,但这一群体的文化层次普遍偏低且谋生技能基本缺乏,日常生计问题十分突出,乃至一些感觉生活没着落的渔民,又重新回到船上。

  履新之后的郑月娥,借助政府出台一揽子帮扶连家船民发展生产的政策优势,因势利导,召集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村民带头发展生产,同时邀请农技专家上门送课、送技术,着力拓宽乡亲们上岸之后的收入渠道。

  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扶智。为了引导村民们彻底摒弃“等靠要”思想,从思想上摆脱贫困的束缚,郑月娥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总结并实施“水上党校”“党员驿站”“村官讲坛”“渔民夜校”“亲子乐园”的“五位一体”党建模式,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四合一”治理模式。同时推行“党员代办制”,为村民提供办证服务、子女就学、医保社保代缴、健康签约服务、邻里纠纷调解等,形成了“网点收集、党员代办、限时办结”的服务机制。

  正当满怀信心带领乡亲们走上岸上新生活之时,经过调查摸底,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沉重而又棘手地摆在了郑月娥的面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岸之后的连家船民子女渐渐长大,而原有的40多平方米住房面积,早已无法满足居住需求,全村有120户642人需要改善住房条件。

  群众的呼声与向往,就是努力的方向。郑月娥带领村两委班子,决定在村集体土地上规划约12亩的用地,建设下岐村船民安居工程。

  2013年3月,工程虽然启动了,但总额高达3000多万元的造价,让郑月娥绞尽了脑汁:没有启动资金,就跑银行,甚至自己担保,为建房户争取贷款;为尽量降低造价,她想方设法熟悉基建流程、与施工方谈价格谈方案、四处比对建筑材料价格;为争取政策支持,她三番五次跑部门递报告,终于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获得配套补助资金670多万元;施工便道需要经过一座老旧平房的门口,房主是一位当地的嗜酒汉子,经常借口阻扰,她只身一人带着酒,上门与其畅饮聊天建立“姐弟关系”,为工程扫清障碍……

  2013年3月下岐船民安居工程动工建设(资料图片)

  新建的船民安居工程工地与村子隔江相望,郑月娥自己开车经高速公路跨江大桥往返,从未报销过汽油费和高速通行费,自己的母亲身患乳腺癌也无暇陪伴照顾。经过三年的努力,可容纳120户、每户100平方米的四幢小高层套房新楼拔地而起,彻底解决村民们的岸上居住问题。

  如今的下岐船民安居工程

  心系民生福祉  奋进振兴之路

  只有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目标愿景。

  近年来,郑月娥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巩固拓展450亩村集体养殖塘,每年实现村财收入63万元。同时,引导支持村民发展滩涂、池塘和海上养殖跳跳鱼、海蛏、鲈鱼、真鲷、黄瓜鱼等1000多亩,帮助60多户村民发展商贸、餐饮和海鲜销售、远洋捕捞以及承接建筑工程等,涌现出建筑技师江成财、养殖能手江成寿、创业能人江新清等一批带头致富能人,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5100元。

  特别让郑月娥感到欣慰的是,1997年之前的下岐村,95%的村民是文盲,没有一名大学生,现在已累计培养出了260名大学生。

  终于上岸了,住房改善了,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相对稳定的来源,但郑月娥并没有舒一口气,因为部分村民毕竟不识字,再加上以前长期漂泊海上,导致身体状况差、谋生技能弱,在脱贫的路上走得还很艰难,他们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远眺下岐村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郑月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党员“多对一”挂钩帮扶机制,她自己也亲力亲为,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谋划脱贫路径:村民王玉寿为小女儿治病欠下巨额债务,她主动帮助申请小额贴息贷款,修缮了一家子赖以谋生的破损渔船,并介绍他到渔排上务工,安排其妻子在村里做保洁员,为其考取大学的大女儿申请各类助学资金2.4万元;村民欧惠顺不幸遭遇车祸离世,一家四口的顶梁柱就此坍塌,而其妻子又长期患病,她在帮助料理后事的同时,千方百计让他的一对儿女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希望……截至2017年底,全村被列为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户36人全部脱贫。

  2020年8月1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小分队走进下岐村,演员阎维文、黄品沅、梁文静倾听连家船民上岸的故事。

  与此同时,为了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文明新风,郑月娥组织成立了8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引导和激励村民们自觉成为文明实践的主体,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富美和谐的幸福家园。

  如今的下岐村,村道铺上了柏油路面,一排排粉红色屋顶、金黄色外墙的楼房,在下白石镇区显得格外靓丽醒目。漫步村中,村委楼、村史馆、渔民广场、渔民客厅、渔船避风设施、军民融合公园及步行栈道等,展现着“闽东船民上岸第一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魅力风采,吸引了老挝、柬埔寨、蒙古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驻华大使(公使、公参、使节)、主流媒体记者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调研采访,从中探寻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情怀。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在考察时称赞:“今天来到下岐村,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村子有了新变化,人们过上了美好新生活。中国同志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十分宝贵,我们要把中国同志的好做法带回老挝去。”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未来,信心满满。时下,郑月娥正在带领村两委班子谋划下一步的“海鲜一条街”“观光鱼塘”等渔旅结合项目,朝着具有闽东滨海渔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昂首前行!

  (福安市老促会 吴庆堂)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