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钱玺勇:用青春和热血讲好老区发展故事

2021/11/05  浏览量:     

  秋风起,稻花香,田野里,收割忙。又到一年秋收季,“中国香米之乡”、革命老区黑龙江省延寿县的黑土地上,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村民的脸上。

  在这希望的田野上,很少有人注意到:有一个身影正使劲弓着腰,双手捧着手机,用难以承受的姿势专注地取景拍照,这是他在太阳底下试了半天才找准的一个满意角度。透过取景器,乡亲们迎接丰收的笑容在阳光里更加灿烂。翻看着拍好的照片,他笑了,脸上的汗水也闪着光……

  他叫钱玺勇,是延寿县委宣传部新闻网络科科长。在每一场大型活动中,那个镜头背后付出汗水的记录人有他;在每一个重大事件现场,那个游刃有余组织媒体报道的人有他;在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那个积极奔走,尽心竭力讲好革命老区“延寿故事”,同时不忘向乡亲们伸出援手的人还有他……

  纸笔书写时代,镜头对准人民。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钱玺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区宣传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取向,在努力用青春和热血讲好老区发展故事的过程中,谱写了精彩人生。

  钱玺勇在采访

  当好“兵记者” 他在戎马倥偬中书写“强军故事”

  铁血忠心护家国,妙笔仁心著文章。聊起此生与新闻结缘的故事,钱玺勇说,一切都要从那身“国防绿”谈起。

  1974年7月,钱玺勇出生于哈尔滨市延寿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2年冬季,这个心怀报国志的农家小伙儿积极应征入伍,圆了他儿时的军旅梦。

  军营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校,这里的文化氛围浓郁,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刻苦训练之余,自幼爱读书、爱看报的钱玺勇,一头扎进部队的阅览室,汲取着文学养分。

  思维更加开阔、文笔更加流畅。钱玺勇时常把军营里的人和事创造成“豆腐块”,在军旅刊物上发表。点滴绽放的写作才华渐渐为部队首长所赏识,钱玺勇也因此光荣地成为一名军旅报道员,也就是战士们常说的“兵记者”。

  一边端起钢枪练兵沙场,一边拿起纸笔书写人生。自从当上“兵记者”的那天起,钱玺勇便日夜奔波于军营内外,不畏严寒酷暑、不怕吃苦受累,始终将笔端、镜头、话筒对准那些基层官兵。

  营区的宣传栏上,是钱玺勇烙印的战士笑脸;厚厚的剪报本中,是钱玺勇沉淀的军旅情怀;翻开日记本、纪念册,许多战友保存着的,是钱玺勇给他们写下的动人故事……

  入伍4年来,钱玺勇先后在《解放军报》、《前进报》、《国防》杂志等媒体发表军旅题材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300余篇。他用手中的相机和纸笔,记录着军旅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他用心、用情、用功,讲述着新时期的“强军故事”。

  钱玺勇在采访

  脱下“国防绿”他报效家乡讲好“延寿故事”

  “当你发现,你和部队、和新闻结下不解之缘后,时间真的不够用了。”钱玺勇回忆说,无比充实的日子过得飞快,在训练和写作交替中,军旅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996年12月,钱玺勇退出现役,转业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

  脱下那身“国防绿”,不变的是初心和使命。为了发挥特长,回报家乡,钱玺勇毅然选择重新拿起纸笔,走上新闻宣传岗位。他先在延寿县人武部负责宣传工作,后又调入县委宣传部,成了宣传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

  从部队到地方,凭着自己的不懈钻研,钱玺勇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换,并熟练掌握了县域新闻宣传的写作规律和特点,也成为了摄影和文字方面的“行家”。

  寒来暑往、夜以继日,为宣传延寿县振兴发展新面貌,他积极谋划有深度、有力度、有影响的重点新闻题目100多个。期间,全力协调配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采访,借助中央和国家级媒体平台,让延寿县的风土人情、珍贵文化、特色产业,以及城乡发展的亮点和成绩走出龙江、走向全国。

  近30年来,他总是把新闻工作放在最前头,为忙碌的采访而脚步匆匆;他总是活跃在事件一线,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发生在延寿县域内的大事小情……每一篇报道、每一幅照片,他都要求“成色十足”,力求精益求精。

  每每加班的时候,孩子让妈妈打来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吃饭,他却总是跟孩子说“爸爸做完手头的工作就回去”,可是到了家,饭菜早凉了,孩子也已经睡着了……

  为“延寿之声”增添斑斓,让“延寿故事”更富魅力。钱玺勇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延寿县的新闻宣传工作,在省市排名前列的好成绩。

  扎根乡村  他用脚步丈量小康之路

  梦想照进现实,奋斗书写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是对社会冷冰冰的记录者,而是用情用心反映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党的大政方针,也给和钱玺勇一样无数奋战在新闻宣传一线的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在于那种执着的责任心。”钱玺勇说,能够在这个光荣的时代担负起如此重要的责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荣誉。“尤其延寿是国家级贫困县,把延寿县脱贫攻坚的好故事、好典型、好经验宣传好报道好,把延寿县三农领域的新发展,广大乡村群众生活的新变化,记录好展示好,我责无旁贷。”钱玺勇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脱贫攻坚路,足迹早已遍布延寿县9个乡镇106个行政村。

  2018年5月,钱玺勇同志深入贫困户潘德金家中走访调研。帮扶期间,先后为10户贫困家庭捐赠物资折计5000余元。同时,帮办房照、协调贷款等3件重点更惠民实事,彻底解决了群众所需所盼。

  为了做好脱贫攻坚宣传,钱玺勇坚持走进田间地头锻炼“脚力”,深入群众中间锤炼“脑力”,关注基层难点凝炼“眼力”,传递百姓心声磨炼“笔力”。他撰写的《“养鹅达人”唱响新时代“向天歌”》、《许雪莹:扶贫路上的“真把式”》、《东安村:昔日“穷旮旯”变成脱贫致富样板村》《“新农人”老姚:咱得为“中国农业芯片”崛起出把力》、《“独臂牛哥”结婚啦》、《火辣辣的小辣椒透着心里红》等近千篇新闻作品“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记录着党和政府心系人民群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讲述了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喜悦。也展现了以延寿县为代表,哈尔滨市三农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

  “沉”到基层、“钻”进企业、“踩”入农田,钱玺勇问情于群众、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群众,做人民心声的传播者,用笔端和镜头多角度、立体式报道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乡村振兴的生动画面,为延寿县“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贡献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2020年2月,钱玺勇深入六团镇东安村采访“五位一体”疫情防控情况。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驱车累计行程3000余公里,坚持白天深入疫线采访,夜间伏案敲键撰稿,时常吃住在办公室。先后采写了数篇有现场有质量的新闻稿件,拍摄各类图片1000多幅。

  逆行而上 他以笔为枪奋战防疫一线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新年的喜悦和往日的平静。从那天起,全国上下,一场持久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疫情就是命令,岗位就是战场。自延寿县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钱玺勇同无数延寿县的党员干部一样,披甲逆行,走上防疫一线,用镜头作“炮”、以纸笔为“枪”,全力抗击“疫”情。

  他深入一线,策划选题、采写稿件,时刻不忘把干部群众最期盼的疫情防控动态及时发布,始终铭记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讲述延寿好故事、传递延寿好声音。

  在宣传抗疫的日子里,钱玺勇独自驾车累计行程3000余公里,坚持白天深入疫线采访,夜间伏案敲键撰稿,时常吃住在办公室。同时,他还结合自身所见所闻,创作了20多首弘扬战“疫”正能量的诗词。其中,致敬延寿抗疫英雄卫士的歌词《你的逆行》,经媒体刊发后迅速走红朋友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特别是参与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综合报道《口罩挡不住你的美——战“疫”一线巾帼掠影》一稿,被全国500家媒体转载刊发,阅读量超400万。钱玺勇所拍摄的文中配图“延寿县志愿者蒋艳霞驻守河堤防疫”照片,更是成为一时的经典新闻作品。

  2020年2月,钱玺勇在延寿县加信镇蚂蚁河堤坝上采访防疫志愿者时拍摄的照片,经新华社发布后,被全国500余家主流媒体转载刊发,成为一时的经典新闻作品。

  都说新闻工作者是“无冕之王”,可在钱玺勇看来,更像是“无眠”之王……优秀稿件的背后,是多少个白天奔波,彻夜写稿的日子。是日日夜夜的等待,反反复复的推敲,点点滴滴的付出。

  危急关头见初心,关键时刻显担当。两年来,钱玺勇共采写各类疫情防控一线图文报道500多篇,在《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以及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网、环球传媒网、凤凰网、东北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刊发,并有数十篇稿件荣登《学习强国》平台。他呕心沥血的新闻作品,既为延寿县防控疫情加油助力,也为筑牢疫情防控壁垒传递着正向能量。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这是钱玺勇最喜欢的一句座右铭。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30年,他默默奉献,却甘之如饴。也许只有《旅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心手相牵爱同行》等部新闻集里的那超千篇近百万字的作品,以及“优秀士兵”、“劳动模范”、“优秀宣传干部”、“优秀帮扶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40多本各级各类奖状和证书,在无声地讲述着他的辛劳与付出……

  岁月更迭的只是年纪,但钱玺勇的内心一如18岁时火热赤诚,热度不减、温度不降。有着26年党龄的他常常和朋友们说,入党当初是为了啥呀?不就是希望能踏踏实实地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发点儿光、发点儿热吗?

  “坚持30年,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30年,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弹指一挥间,3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即将过去,钱玺勇仍然初心不改:必须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工作者,把这“时代温度”永远传递下去……

  (郝  欣  徐国珍)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