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一位白衣天使的老区情怀

2012/04/21  浏览量:   作者:逊克县老促会  

  陈德全自1976年从黑龙江中医大学(原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到逊克县从事医疗工作以来,扎根边疆40年,满腔热情地为老区群众看病、治病,使数以万计的病人康复,不但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情称赞,同时也践行了他毕业时许下的“回边疆去、用毕生来报答第二故乡亲人”的庄严承诺。

  为了报答老区人民坚守四十年

  1968年11月,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陈德全来到逊克县车陆乡利民村,当上了一名下乡青年,这一年他刚19岁。

  在村里他有文化,活计好、人又谦虚,很快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下乡仅仅一年就被村里挑选当上了赤脚医生。 1973年被推荐到黑龙江中医大学学习(原黑龙江中医学院)。

  三年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了,这时的陈德全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上。是留校还是回齐齐哈尔市?或者是到边疆去?

  在抉择的关键时候,他的眼前浮现出了他到利民村下乡后的一幕幕情景,他忘不了他生病时,是老支部书记姜树海与老伴把他接到自家热炕上养病,并杀了用来换油盐钱的老母鸡熬汤给他补养身子;他更忘不了,在他上大学的欢送会上,乡亲们殷殷叮嘱:德全,你千万要回来啊,你是咱们村祖祖辈辈第一个大学生,我们治病、看病离不开你啊......

  陈德全决定,回去,回边疆去!1976年8月陈德全带着报答第二故乡亲人的愿望回到了逊克县,这一回来就是近40年。

  为了诚信和承诺舍去金钱

  他退休后,院领导找到他说“老院长,别走了,咱们院缺少有经验的老中医,年轻的同志还没有起来,需要有经验和技术的老中医传、帮、带,你就回来给我们带带徒弟吧,”听到这诚恳的肺腑之言,他真的被感动了,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院领导的邀请,留下来为中医科带徒弟。

  这时县里的另一家医院领导知道他退休后,也来找他,并承诺中医院给他每月二千元带培费,他们每月给三千元坐诊费(不包括处方费)。还有的个体诊所找到他,“陈院长你要多少钱,说个价,能来就行”,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他的亲人和朋友都不理解,说“你太傻了,给三千不要,要二千”。听到这些他一笑了之,因为他觉得做人要讲诚信,不能为金钱所左右。他还是回到了中医院坐诊看病,帮助带徒弟。

  为治病救人甘愿义务奉献

  陈德全不但有一手高超的中医诊疗技术,而且还有着一颗扶贫济困、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仁爱之心。

  他退休的第二年,遇到了一个叫林子忠的老患者,家庭十分贫困,为了看病已经欠了2万多元的外债,老伴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必须要到哈尔滨做手术。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把1000元钱送到老林家中,让他老伴到哈尔滨手术用。老林说什么也不肯收这笔钱,他就对老林说“这1000元算我借给你的行吧?如果还不上就给你了。”而当时陈德全的月工资才600元。

  逊克县奇克镇建国社区有一个老郑头,70多岁了,一只眼睛不好使,老伴有脑血栓,在家瘫痪多年,家中有个小儿子30多岁了,也因事故造成外伤性脑梗塞,半身残废,一家三口没有工作,全靠老郑头收废品维持生活,十分困难。可是屋漏偏逢连阴雨,2002年5月份,老郑头也患上了脑梗塞,因住不起医院,只好从县医院转到中医院进行针灸治疗。当陈德全了解到老郑家的实际困难后,不但把针灸费全免了,就连在中医院吃的100多元药钱也自己掏了。二个月后当老郑头在街里收废品看到他时,对他千恩万谢,说“陈大夫,是你救了我这条老命和全家人,谢谢你。”

  从1975年陈德全大学实习开始,时光已经流逝了37年,在这37年里他经常利用下班后或休息时间去患者家中义诊(大多是半身不遂、不能行动的患者),人数有二千人之多,诊治次数上万次。群众自发地给他送去表扬信和“华佗在世、扁鹊重生”,“雷锋精神、华佗医术”,“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锦旗,以表示对他的感激之情。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通过陈德全的几件平凡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科技工作者那炽热的老区情怀和崇高人格。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