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扎根革命老区五十载 永远做老百姓的好女儿——记彭雪枫将军侄女彭涛

2022/02/22  浏览量:     来源:中国老区网

  2月17日,笔者驱车走进革命老区河南省荥阳市三山脚下的刘河镇分水岭村,经过一段坎坷崎岖的山路,我们绕到了一个藏在深山里的小村庄,在村庄的最深处我们找到一处年久失修的院落:支离破碎的土墙,破旧简陋的窑洞......看着眼前的情景,可想而知20年前这里贫穷的程度。谁也不会想到,这所民居的主人,是彭雪枫将军的侄女彭涛,她曾在这里居住生活50多年,直到2022年2月14日19时30分去世,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荥阳革命老区,奉献给了这座大山。

  

  “我的命是党给的,一辈子要听党的话。”

  彭涛,1944年出生于南阳镇平的革命世家。爷爷是宛西自治派领袖彭禹廷,伯父是曾被毛主席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彭雪枫将军,父亲彭修仁是新中国首批工程师,在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曾3次被周恩来总理接见,4次被刘少奇副主席接见。

  “我的命是党给的,一辈子要听党的话。”这是彭涛生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彭涛小的时候曾被敌人的弹片炸伤,在党的呵护下她幼小的生命才能活下来。开封解放后,彭涛跟随父母定居开封,经组织推荐她进入工农兵大学学习深造。1969年,工农兵大学一毕业,彭涛就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曾经的省会开封,来到了荥阳县刘河公社分水岭大队,从一个“市民”变成了“社员”。

  

  身着土气破旧单薄衣衫的社员、散发着牲畜粪便气味的山路、晚上熏得鼻孔发黑的“洋油”灯……刚到农村山区,彭涛几天几夜睡不着觉。革命家庭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仰让她坚持下来,慢慢适应并融入这里的一切。她收起了从城里带来的衣服,取下手腕上母亲在上山下乡前夜送给她的手表,换上当地农民的衣服;她主动要求到生产队饲养处喂猪,从内到外不断熟悉、接受和融入山村生产生活。下乡以来的所见所闻,坚定了她献身山区,付出青春的热血,战天斗地,也要改变山区贫穷面貌的决心。

  “我要在农村干它一百年!”

  “豫剧《朝阳沟》是她最喜欢的戏,没事就在家里哼唱。”彭涛的丈夫朱海龙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山村,贫困程度可想而知,土地贫瘠,产粮低下,人民公社大集体体制下,所分得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人口多的家庭更是愁上加愁。“当时,我家一家9口人,母亲带着6个儿子2个女儿艰难度日,8个正长身体的儿女饿得哇哇叫,每天为吃饭发愁。”

  “我要在农村干它一百年!”彭涛受到豫剧《朝阳沟》剧情启发,萌生了在分水岭村建立家庭,把根子深扎山区的想法。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同学的不理解,彭涛毅然决然选择嫁给分水岭村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朱海龙,走进了这个山村最困难的家庭,凭自己的微薄心力和努力付出,帮助这个朴实、无助的贫困之家挺过困境。自此,彭涛彻底在这个山村扎下了根。

  

  分水岭村的耕地都是山地薄田,土壤贫弱,产量很低,遇到旱情,收获甚至还没播下的种子多。农用运输工具仅有三两架畜力板车,俗称“架子车”,生产条件非常落后。彭涛几经奔波,从村里跑到公社、从公社跑到县里,从县里跑到开封,托父亲找关系,县里给分水岭大队增拨了救急粮,每年从上缴的公粮中调剂出一部分为社员增加口粮。村里人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缓解后,彭涛再次把目光放在为村子提高生产力上,多次前往省里,争取到了化肥指标,使农田增肥,引进了手扶拖拉机,使村里第一次用上了机械化农具,大大改善了村子的农业生产环境。

  1978年国家发布政策,知青可以申请返城。彭涛的家人第一时间为她安排好了一切,一份舒适清闲的工作,温馨舒适的住房。然而,彭涛却拒绝了家人和同学的百般好意劝说,毅然选择留在了她的第二故乡——荥阳,就如当初她来到这个小山村扎根这个小山村那样,决心坚定,毫不动摇。“立志在这儿扎根儿,就绝不能当逃兵,不能说话不算数!”朱海龙清楚地记得妻子当年立下的誓言,半辈子都在荥阳这里度过,看着熟悉的一草一木,和村里街坊邻居几十年相处下来,咋舍得离开啊!

  “党的命令必须执行,党的工作高于一切!”

  彭涛的丈夫朱海龙是家中长子,先后在生产队铁匠铺里打铁、在集体大食堂里做饭,早出晚归。彭涛按时随着其他社员集体上工,收工回家,就用心照顾弟、妹,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认真辅导正在上学的弟、妹学习。

  彭涛作为村里唯一进过大学校门的人,在辅导弟、妹学习的同时,她还把村里邻近的孩子带进家里,在自己昏暗的窑洞里教他们读书、写字,告诉他们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才能改变山区贫穷,才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在她的谆谆教导下,村里走出了第一批大、中专生。

  彭涛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群众中的威望很快树立起来,除了日常的吃苦在前当表率、冲锋在前领着干外,党的工作成了她新增的任务,时不时去市里、县里开会、听报告,回到公社、大队传达精神、落实要求。她抱着对党的绝对忠诚,把党交给的任务、把上级要求当作首要事情,首先去做,不提条件、不讲理由,再难也要迎难而上。

  有一次,县委通知彭涛次日去县里开会。谁料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才发现,鹅毛大雪飘了一夜,大雪封住了出山的路。彭涛随手往包里塞了两个玉米面窝头,拿把铁锨就出门了,边走边清雪开路,途经临崖羊肠小道,她险些跌下崖去。走到万山顶荥密公路,早晚一趟的公共汽车也因雪停开,只能一路冒雪步行进城。早上5点钟从家出门,走了整整7个小时,12点到县委会场时,会议刚刚结束。

  当看到象雪人一样的彭涛拖着残疾右腿出现在会场门口时,县委领导告诉她今天雪大,来开会的人还不到三分之一,她完全可以请假。彭涛认真回答,“党的命令必须执行,党的工作高于一切”。彭涛不顾艰难险阻冒雪参会的事,让现场参会的人落泪,感动和激励了当时很多人。

  “个人不能占公家一丝一毫便宜。”

  在来荥阳之初,彭涛就谨记父亲的教诲,“个人不能占公家一丝一毫便宜,不能以势压人。”公私分明、清白做人是彭涛的终生信条。

  有一年,彭涛给母亲写信,无意识用了几页带“刘河公社革委会”字样的稿纸,父亲得知她放了这样一本稿纸在家用后,一眼看透了严重后果,严厉批评了她,今天用一本稿纸觉得没什么,那么明天你就会觉得拿集体一块线没什么,长此下去,由小变大,迟早一天会犯下大错。

  

  1980年,考虑到彭涛长期在潮湿的窑洞居住,类风湿关节炎不断加剧,右腿的残情逾发严重,在组织的多方劝说下,彭涛同意接受县里安排到县城工作。当时组织安排她到相对轻松体面的邮电局做行政管理,她说那个工作不适合,想到企业一线做些实实在在能干的活。最后,彭涛被安排在荥阳县矿山机械厂上班。

  彭涛到县矿山机械厂工作后,被分配做仓库管理员,她一改“任人唯亲”,大力整治仓库物资出库、入库账物不符、记录混乱现状,着手规范票据、完善程序、严格手续,让仓库管理走上了正轨,从根本上消除“人亲账乱”,即使遇到领导批“条子”要物资,她也严格按规定办事拒绝发货,堵住了损害国家利益的漏洞。在做仓库管理员期间,彭涛管理的仓库账、物清清楚楚,没错过一分一毫。1986年,彭涛主动申请到生产任务更重的岗位,调到县毛巾厂生产一线工作,直到近些年疾病缠身,身体完全不适合工作而回家休养。

  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彭涛常常言传身教告诫子女,决不能占有党和国家一丝一毫的利益。她的丈夫朱海龙常年以卖菜为生,她的一些儿女至今还为求职就业而奔波。

  “不给组织找麻烦!”

  作为红色家庭后代,彭涛始终保持低调,一生默默奉献,多次被邀请出席省、郑州市会议,经常被安排到全省各地作优秀代表报告,多次得到省、郑州市领导接见,事迹被拍摄成记录片在各地播放,她的照片曾张挂在郑州二七纪念塔宣传展览……拥有如此优越的政治条件,彭涛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政治待遇和权力地位,只是一心系着村集体和群众。

  

  2005年,荥阳遭到特大强降雨侵袭,彭涛所居住的索城市场居民区地处低洼,短短两三个小时水已漫过一楼。当时彭涛一人在二楼家中,外面冲锋舟在按楼栋逐楼救援被困家中人员,当救援人员在楼前呼喊房内是否有人时,彭涛闭口不应,救援人员便去了下一家。之后在救援组织了解邻居,得知所住居民尚有一个老太太去向不明后,到家中发现了彭涛,最终把她背上冲锋舟救了出来。后来问彭涛,当时为啥不回应救援,她说,看到就两个冲锋舟,需要救那么多人,根本顾不过来,当时只想着让救援人员先救别人。

  年轻时彭涛因右腿骨中的弹片无法取出,每逢阴雨天就会刺痛难忍,后来因长期在山村环境生活,加之居住潮湿窑洞,并发类风湿关节炎,手骨、脚骨等生长变形,使右腿残疾更加严重,行动困难,不到60岁就用上了拐杖。随之而来的糖尿病、血压高、心脏病等老年病让彭涛本就虚弱的身体不堪重负,每天都要服用大量的药物控制病情。

  “咱们有钱就治,没钱就出院,不给组织找麻烦!”身染疾病后,不论如何艰难,彭涛从未向组织和政府提过要求,要过照顾,搞过特殊,只是自己默默承担着。

  

  这么多年来,不论头顶耀眼光环,还是退出工作一线与病魔抗争,除了红色家庭传承的始终不渝的政治立场外,彭涛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于心无愧、与世无争的生活。她用扎根在荥阳山区的行动,实现了自己永远是老百姓女儿的诺言。

   (荥阳市老促会)

编辑:童善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