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盲人郭继云传奇

2012/05/18  浏览量:   作者:朱桢的  

  他在“黑暗”中过着好日子。有人说他有特异功能,是神;有人称他是中国山区农村的保尔·柯察金……

  传奇盲人郭继云 “黑暗”中过着好日子

  残疾人生存是艰难的,盲人更是难上加难。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盲人能给人卜卦算命,顺利度过一生就算不错了。然而,在云南省丘北县却有一位叫郭继云的盲人,他靠着自强自立不仅养活了7口人,还盖起了耗资17万元的楼房。他从300元起家办加工厂,如今已成为丘北县较大的个体私营户,成为生活的强者。当地人称他是传奇人物,是神。但是,在这种神奇的光环背后,他比别人多付出的成百上千倍的艰辛和汗水却鲜为人知。

  坎坷人生路

  茅盾有一句名言:“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怯者的解嘲,人的前途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郭继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来不相信命运,坎坷的人生造就了他不畏艰难,坚强自信的性格。

  1949年6月,郭继云出生在丘北县一个富农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常常跟父母闹着要读书,1955年8月,父母到学校给他报了名。正当他欢天喜地地憧憬着背上书包,和小伙伴一起去读书的欢快情景时,无情的灾难降临了,他不幸染上了“花花”(医学上叫“麻疹”)。由于当时医学不发达,没过几天,他的两眼被烧得化了脓。母亲赵美珍看到活泼可爱的娃娃转眼瞎了,心疼得几次昏死过去。“不能让儿子就这样瞎了。”为了儿子复明,母亲拖着瘦弱的身子去卖小菜挣钱,含辛茹苦养了一头猪,还未长膘也拉去卖了,钱不够又舍不得搭车,咬咬牙硬是背着儿子走路到省城昆明治疗。当时,正搞整风运动,有技术的专家和医师都不在院里,赵美珍几乎跑遍了昆明城的每一个角落。好心人劝她算了,并劝她将孩子送入盲哑学校。赵美珍带着一线希望找到了盲哑学校。他们母子的遭遇得到学校的同情,但当学校负责人问明其家庭成份时,立马皱起了眉头……就这样,郭继云想读书识字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

  痛苦这把利刀一方面刺破了郭继云的心,一方面掘出了他奋斗的源泉。从昆明回到丘北后,郭继云没有哭泣,他虽双目失明,走入无光的世界,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他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开始,他像蹒跚学步的幼儿一样试着走路,并摸着帮母亲做些家务事。虽然有时被摔碰得鼻青脸肿,有时被人愚弄和瞧不起,可他生性要强,凡是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他从不要别人帮忙。面对别人的嘲弄,他默默地承受着。自强、自立是郭继云失明后展翅的起点和方向。

  郭继云渐渐长大了。他开始跟随母亲到生产队里挣工分。队里考虑到他是瞎子,起初分配他去豆腐坊推豆腐,算半工。后来,由于他干活老实,而且不分白天黑夜,队里又调他去扯面条和拆机器、洗机器。重活他争着去做,脏活和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全包了,虽然有时累得腰酸腿疼几乎晕倒,但他始终咬紧牙关挺住了。他只知道一点,要吃饱饭就得吃苦,就得挣工分。很快,他获得了全劳力的满分。为了掌握机器的性能和修理机器,他对每个零部件都一个一个地摸,一个一个地记,有时被机器将手砸破,他忍着剧痛继续操作。还有几次差点被机器砸死,他仍然没有退缩。功夫不负有心人,郭继云硬是靠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像模像样地“摸”出了自己的人生路。

  挑战新生活

  “灾难是人的试金石。”这话一点不假。郭继云经过一场灾难的洗礼后,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当地广为传颂。在生产队就一直暗恋着他的姑娘夏美仙,主动将绣球抛给了他。1975年,郭继云与夏美仙幸运地结了婚。从此,他“黑暗”的生活开始有了灿烂的阳光。善良贤惠的妻子每天把见到的新事物描述给他听。有了妻子的帮助,郭继云的心里明亮多了,他的干劲比以前更大了。由于他技术好,肯吃苦,责任心强,生产队从1970到1980年一直将集体的8台面条机和3台碾米机交由他负责,郭继云不但年年完成生产任务,而且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机械操作本领。凡是机器有了毛病,他只要一听声音就能确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一声春雷,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广大农村更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郭继云坐不住了,他深感浑身力气无处使。怎么办?经过深思熟虑,他第一个向生产队提出个人承包机房的申请,但那个时候是不允许个人拿集体财物发财的。郭继云的申请一直未被批准。

  1981年2 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盲人聋哑人协会成立,郭继云被选为残疾人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虽然他看不见自己胸前鲜红的代表证,但感受得到这次大会非同寻常。省、州领导为他们传达中央文件,为残疾人鼓与呼。听着,听着,郭继云这条硬汉子竟感慨万千,潸然泪下。记者采访他时,他激动地说:“过去,我们这些残疾人的信心都溺死在歧视和冷漠里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好政策,给残疾人正了身,为残疾人确立了社会地位,我们有出头之日了。”会后,郭继云当选了文山州盲人聋哑人协会委员。

  开会回来,郭继云如同吃了定心丸。他深信党和政府允许个人勤劳致富的政府不会骗人,于是,与妻子策划开办自己的加工厂。他把家里惟一值钱的一头猪卖了,拿着沉甸甸的300元钱,去买了一台粉碎机。1982年7月,郭继云不足50平方米且低矮的茅草房里发出的欢畅的机器轰鸣声。就在这时,郭继云收到了云南省农机局授予的“机械操作无差错二等奖”的奖状,这更加激发和坚定了他办加工厂的信心。就这样,郭继云300元起家的加工厂投产了。为了准确无误地为顾客称秤,他把铜质秤杆摸得锃亮;为了快速无误地为客人服务,他将一元、五角、二角、一角的票子一沓沓来辨认,时间一长,只要摸到票子他就知道是多大面额的。由于郭继云技术好,收费低,服务态度好,不会昧着良心在机器上作文章,坑害群众,所以,他赢得了顾客,有的农民赶几十里路来找他碾米磨面,每逢街天,他的门前总是排成长队。开初他平均每天收入一元四角钱,后来迅速增至18元,这在当时已相当了不起了。1984年8月,中央号召全国开展增百致富活动,丘北县首次召开增百致富表彰大会,郭继云受到了表彰。在经验交流会上,他一语惊人:“增百算什么,我要增千。”

  正当郭继云信心百倍大干一番的时候,不料无情的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头上。1985年3月,爱妻夏美仙患肺结核撇下他和3个孩子离开了人世。祸不单行,就在郭继云沉浸于失妻的悲痛中时,家里又突然失火,几乎把家都烧完了,全力扑救才保住了加工机器。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痛苦压得郭继云几乎透不过气来,但他没有被痛苦吞噬掉,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加工生产。郭继云虽然双目失明,但心里明亮得很。火烧房子没有影响他的客源,前来加工的人仍然排成长队。他十分感谢这些信任他的群众。他对远道而来的群众优先加工,贫困者一分钱不收,还留他们在家里吃饭。他处处为客户着想,怕火烧后的房梁塌下来伤着人,他鼓足勇气向县农行提交了贷款7000元的申请。7000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啊!这可难着了当时任行长的周凤昌。不贷给郭继云吧,他是个残疾人,贷给他吧,又怕收不回来。经过反复讨论,周凤昌还是签字把款如数贷给了郭继云。1988年,一幢耗资一万三千余元的一楼一底的砖木楼房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当时,丘北县城还有很多人住的是茅草房。社会一片哗然:“瞎子也能盖楼房。”郭继云没日没夜地干活,一年后,7000元贷款连同利息全部还清,再一次在丘北引起轰动,云南省多家报纸刊登了他的事迹。他的成功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活教材。

  到北京摸一摸首都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一连串的打击没有击垮郭继云,灾难倒成了他的一笔财富。郭继云的传奇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后,打动了姑娘黎学英的芳心。结婚后,黎学英成了他的贤内助,郭继云破碎的心再一次被抚平了。1988年云南省残联成立,郭继云被特邀参加了成立大会,并当选为委员。1989年,文山州残疾人联合会表彰了郭继云自强自立的典型事迹,并号召全州残疾人向他学习。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广大农村实现了电气化,郭继云所在的丘北县也不例外。这样一来,他的客源大减,但他一点也不惊慌,1997年他又耗资近17万元盖起了240多平方米的4层楼房,安装了太阳能,为群众开办沐浴服务,每天收入50多元。记者采访他时,问他今后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使我们残疾人有了出头之日,我最大的愿望是到北京摸一摸首都,并希望家里出一个大学生。”

  告别郭继云,我们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郭继云的一生是一本厚厚的书。是由许多无情的灾难、撕心裂肺的悲痛、血浓于水的亲情和顽强的个人奋斗等交织成的传奇人生。他没有太多的知识与学问,却靠一双勤劳的手走上了致富之路,在“黑暗”中过着好日子。

  没有眼照样绘出了多姿多彩的人生。郭继云的确是驾驭生活的强者,是与灾难抗争、主宰自己命运的楷模。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