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用心为民办实事 用情浇灌幸福花

——记社渚镇宋村村党总支部书记宋德喜的先进事迹

2022/05/11  浏览量:   作者:溧阳市镇老促会调研组: 杨安琪 陈海保  

  宋村村,地处溧阳茅山老区社渚镇,坐落在伍员山余脉的虎山脚下,全村总面积9.97平方公里,有3000余亩山地,4000多亩良田,属溧阳市五镇百村之一的茅山老区,11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674户村民两千余人。境内地势低洼,山峦起伏,与安徽省郎溪县交邻,由于交通不便等历史原因,宋村在全镇24个行政村中,各项考核指标都处于倒数后三名,集体经济基本是空壳,村民生活又不富裕。

  宋德喜,他深爱着自己的乡亲,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2013年他面临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乡村振兴的出路在哪里?村民共同富裕的切入口在哪里?他凭借有着20多年的村级基层工作经历(1992年底任村级联队会计、村副主任等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扬老黄牛精神,挖掘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利用“1号公路” 的宋村连接、前宋水库的水资源、丘陵山区的独特环境和茅山老区振兴帮扶的契机,大刀阔斧搞改革,大步流星奔小康。如今,各项经济考核指标名列全镇前三名的先进村行列,实现了高水平小康村的目标,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优化土地资源 提升土地效能。土地是农业发家致富的基础,是增加集体经济的根本,是乡村振兴的源泉。由于地处丘陵山区,宋村4000多亩的土地资源缺乏内在的动力。自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的土地一直维持原貌,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鸡零狗碎不成块,没有一条完整的灌溉渠道,农户耕作进出都是一条条泥泞的羊肠小道。农作物只能靠天生长,粮食亩产只有三到四百斤左右,忙了一年算算账还要亏损,由此村民没了耕种的热情。宋德喜任村书记后,就开始走村入户搞调研,挨家挨户搞走访,了解民情,商量对策。他与村民翟洪涛聊天中得知:翟家共八亩田,分成14块,其中一半以上拖拉机无法下田作业,还有几小块地,拖拉机无法进入,根本不能机械耕作,只能靠劳力耕作。村里的田地状况基本都是这样,耕种麻烦,且成本高,收益低。

  通过调研,立即召开村“两委会”,就目前现状和如何提高土地效益进行讨论,并请全体党员干部建言献策,形成对全村现有土地进行一次重新革命的共识。首先对现有土地再规划。2013年春节刚过,他们带着图纸、皮尺,和村民一起不分昼夜对现有田块开始重新规划。为不影响农户的种植,必须赶在春种前平整好农田,而平整农田需要大笔资金,咋办?功夫不负有心人,宋德喜同志带着村委的可行性报告,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汇报,争取到国家级粮田改造项目。通过一个多月的整治,将全村4000多亩高低不平、鸡零狗碎的田块,全部改成方方正正、平平坦坦的大田,并同时做好农田的道路、水渠的配套建设。最后将这样高颜值的农田分配到各户村民手中,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宋书记这招干得漂亮!

  原来无人问津的土地,现在变成了香饽饽。土地的承包费从原来的每亩200元上升到每亩1000元,收入是原来的五倍;村里通过整理废弃塘滩也增加了300亩面积,年增收入30万元;利用集体机动的土地和原来从农户手中收来的流转承包地作为村改革示范田,无疑为村集体经济增添新活力。土地的优化,村民尝到了甜头,昔日一块块“豆腐干”式的黄土地如今变成了致富一方的金土地。

  利用水产资源 彰显产业特色。宋村虽然是丘陵地貌为主,但水源丰富。有的自然村组因区位优势不明显,不宜发展种植项目,村党总支部决定在利用水资源上下工夫。村里有个小型石塘冲水库,水库周围有100多亩芦苇滩。宋德喜同志多次与村民探讨如何将无效益的芦苇滩也变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呢?村“两委”认真听取了村民建议后,决定将芦苇滩整治出来,承包给外地能人种藕。这样一来,原来没效益的芦苇滩每亩承包费就达1000元。另外又将200亩劣质、不宜种植的低洼田进行改造,发包给有经济头脑的人员搞水产养殖,每亩承包费900元。就这两项创新作为,又为村里增加一笔不菲的收入。

  社渚镇是中国青虾“第一镇”,有产业优势,也有技术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让村民收益,宋德喜同志付出了不少的精力。为鼓励村民养殖青虾,他首先帮助农户解决不懂养殖技术的烦恼,主动聘请专家来村里对农户进行培训授课,帮助他们了解青虾的养殖技术,重点指导青虾病害的防治。通过培训,农户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全村先后涌现青虾养殖户百余户,养殖面积达3000亩,收入到1300多万元。

  2021年,苏州水产养殖专家来宋村考察,看中宋村生态无污染的土地,要求承包50亩地建成三个智能大棚养殖澳洲小青龙,村里每年仅此收入可获得16.8万元;因该项目产量大、效益大、销路广,今年也有20多户农民学习投资养殖,面积达到200亩,澳龙市价每斤60元,一年四季畅销,每亩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此项目可帮助农户增收500万元。

  说起宋德喜,村民称赞他:我们的宋书记有魄力,聪明能干,能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三、挖掘文史资源 拓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是宋村鲜明的特色。一是和平生态园红色记忆纪念馆。该纪念馆承载着当年社渚镇老百姓为新四军征粮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承载着当年周城战役和陈桥兵站先辈们为革命经历枪林弹雨的战斗情怀,是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二是中国非遗之乡——社渚傩文化基地,荣获国家级“山花奖”。基地展览馆就建在宋村的大山岗脚下的“一号公路”旁,已成为各界有识之士了解傩文化、走进社渚的重要窗口;三是清朝探花黄梦麟故乡——窑头。通过宣讲黄梦麟的事迹,还原当年黄梦麟的生活环境而吸引游人的眼球。由此催生出卫子山下的“锦天苑”,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美丽田园龚家村的“农家乐”,高档民宿也纷纷拔节而长。厚实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方特色,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获得的实惠不言而喻。

  在宋德喜心里,下一个目标就是东与5A级景区天目湖、西与南京高淳曹山景区连为一体,将贯穿宋村的南京至黄山的高速道口及360省道两旁营造更多景点,赋予更鲜明的地方特色,努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他很自豪的讲:在社渚镇,村级旅游能让游客休闲一到两天辰光的,只有宋村!

四、改善民生工程 丰富文化生活。老百姓富起来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宋德喜认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厚实的集体经济是基础。为积累集体经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想方设法,积极依靠政策,利用常州市“百千万”帮扶工程、溧阳市“双挂双促”和“领导挂钩、企业联村、干部帮户”帮扶举措,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主动服务地方成功人士,让他们回村更好地发展,凝聚他们的智慧和财力,回馈家乡。通过多方努力,使得如今的宋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靠政策、抓机遇、求发展,村集体有了钱,宋德喜与村领导班子成员首先想到的是改善民生工程。利用这些资金,村委对村内主要道路、环村路以及连村路全部进行了拓宽硬化,铺上沥青,家家相连;农户村前屋后道路进行绿化改造;各自然村主要通道路安装了300盏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液化气;全村670多户村民都进行了标准化改厕;村里设置了20多个垃圾收集点,进行无害化垃圾清运。同时,为帮助村里弱势群体,特别对孤寡老人、失学儿童,村委每年拿出20万元进行困难补助;村委每年出资5万元,为60岁以上老年人购买安康关爱意外保险,增加老年人的抵御意外风险伤害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既提升了广大村民的生活质量,又增加了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村“两委”更是舍得投入。利用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创建的契机,进一步完善了村史馆、阅览室、键康房、休闲室、文艺娱乐场所,还有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室。通过组建宋村文艺演出队、老年广场舞蹈队,定期不定期到各自然村开展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宋德喜同志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用心为民办实事,用情浇灌幸福花,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好诠释。

  如今的宋村,山美水美,在希望的田野上处处鸟语花香,唱响了大地赞歌,村民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新景象。宋村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宋德喜看着村民们心底里透出那张张幸福的笑脸,更觉得多年的付出,值了!

  (责任编辑:长 江、路在脚下、草 木)

编辑:褚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