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登高英雄杨连第

2022/07/04  浏览量:   作者:邱金水 刘贵元  来源:中国老区网

不少朋友是否还记得,前些年,当你乘坐火车经过陇海线接近三门峡段时,列车播音员圆润的嗓音便弥漫整个列车;“旅客朋友们,前方列车就要到达杨连第车站。大家注意从窗口向外观看,在列车经过的陇海线最高的8号铁路大桥西北侧桥头上,有一座杨连第烈士纪念碑……”旅客们纷纷倚窗观望,不远处一座上窄下宽高十多米的纪念碑从眼前一晃而过。阳光下,碑上铭刻的“杨连第烈士纪念碑”几个红色大字非常鲜艳。播音员继续播音:“8号铁路大桥更名为杨连第桥,在全国铁路线上,以人名命名的铁路桥梁,杨连第是唯一……”随着旅客瞻仰纪念碑的视线,列车继续前行。“杨连第烈士是铁道兵战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的著名英雄。他在修复陇海铁路第一高桥立下大功,获得登高英雄称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又为修复清川江等大桥献出年轻的生命……”

杨连第,1919年出生在天津市北辰区北仓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里贫苦,十四五岁时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鞋厂当学徒,街上蹬三轮车,还被日伪当局抓去电厂登高架线,终日劳苦不得温饱。

1949年1月,解放军攻打天津,正在城里打工的杨连第趁夜爬过护城沟,跑回村里,和弟弟加入支援攻城的民工行列,冒着枪林弹雨给解放军运送弹药,抢救伤员。当年3月初,他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招收为部队技术工人,成为铁道纵队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三连的一名随军职工。后纵队改称铁道兵团,他也正式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耸立在陕县观音堂镇与硖石乡之间高山峡谷的陇海铁路8号桥,高48米,长172.5米,跨度31.5米。大桥东接槐沟隧道,西连陇海铁路最长的硖石隧道,四面峭壁环绕。1944年4月,日军侵略豫西,国民党军队撤离时,为防日军西进西安,将桥炸毁,致桥高参差不齐,遍体鳞伤,只余5个桥墩遥遥相望。1949年8月,我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挺进大西北,追歼西窜之敌,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沿陇海线路节节抢修,8号桥无疑成为攻坚难点。任务紧急,杨连第所在部队奉命必须在3个月内把桥修好。面对这座铁路线上的第一高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第一高桥,当时流传“八号桥入云端,上桥如上天;八号顶,八号顶,摔下成柿饼。”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如何登上45米高的桥墩。最初提出的方案是“架索道,用滑轮吊运材料”,因石山不能打桩否决,搭脚手架因需架杆较多,运输困难又未能成行。杨连第临危受命,大胆提议利用桥墩夹板搭单面云梯强登,此方案被团党委采纳,并推18位战士为登高勇士。他第一个带头,冒着随时可能坠落的危险,冲刺2号桥墩。他用带钩的杆子钩住铁夹板上的圆孔,顺着杆子往上爬,徒手攀登4个小时登上顶部。由于桥墩顶端被炸得凹凸不平,无法架梁。他又提议用土炸药将桥墩顶面炸平,并自告奋勇扛下这个“空中爆破”的任务。在狭窄的桥墩顶上,杨连第与排长研究提出打斜眼、装土药,实施小剂量连续爆破方案获得批准。杨连第和全连战士轮流登顶打眼,他专司爆破。面对碎石的飞舞,他仅用一块木板遮挡,经三天三夜连续艰苦作业,将桥墩凿低了2.06米,铲掉26立方米混凝土,反复爆破百余次,终于完成2号墩平整任务。随后全团一鼓作气,在10月18日架好最后一孔桥梁。最终所在部队仅用59个昼夜,提前20天完成8号桥墩的修复工程,实现顺利通车。为新中国的解放建立了功勋,杨连第被铁道兵团党委记大功,并授予“登高英雄”荣誉称号。

1950年9月,杨连第参加了全国首届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并被选入主席团,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更使他倍爱鼓舞,下决心要为新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粉碎美帝国主义阴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根据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10月25日杨连第积极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铁道兵团一师一团一连。他吃苦肯干,样样工作带头。在边境城集安修铁路便桥时,战士扛枕木,一根50多公斤,往往都是两人抬一根,而他却一人扛一根,连续扛30根。收工后,他不顾劳累,还拾柴禾为其他战士烤衣服。入朝不久,他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1年1月,位于平壤东北部的沸流江桥被炸断,上级命令四连7天内修复大桥。四连原是线路连,对修桥并不熟悉,便请杨连第作指导,他立即带战士赶往工地。当时敌机不间断轰炸,按贯例晚上施工作业,常常延误时间,还不时造成人员伤亡。杨连第仔细观察敌机轰炸时间,掌握其规律,开创了铁道兵利用白天空隙抢修的先例,战士戏称为“猫戏老鼠”。他总是带头爬上被炸毁的桥墩,没有丝毫畏惧。他的战友郑昭儒回忆那一期间修桥时说,敌机来后,杨连第在桥墩上还来回跑,引起大家担心。

1951年夏天,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重要枢纽――清川江大桥被炸断,近百列火车的军用物资滞留江边。上有敌机轰炸,下有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搭起的浮桥被冲垮十多次。关键时刻,杨连第在总结多次修复失败的基础上,凭借多次修桥积累的经验,提出架钢轨浮桥并用钢轨交叉插到江底锚定的方案被采用。经战士多日苦战,终将大桥修复。因杨连第抢修桥梁成绩突出,上级给其记大功一次、小功2次,他所在排也荣立集体功,杨连第的英雄事迹被志愿军官兵广为传颂。

1951年9月,杨连第当选志愿军代表回国内作报告。本可以继续留在国内的他,却选择于1952年3月14日再次回到朝鲜前线,并于第二天就上战场抢修被炸毁的百岭川桥。在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定时炸弹威胁,处处充满危险的环境下,他和战友们英勇苦战,保证了大动脉的畅通。

杨连第和他的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一次又一次的经受战火洗礼,在大同江、沸流江、龙津江、清川江等路桥的抢修中,都留有他们奋战的身影。他们以血肉之躯建起了一条条打不断、炸不毁的钢铁运输线,令美国合众社发的文电都惊叹:“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设铁路的人。”

1952年5月15日清晨,杨连第冒着美机刚刚轰炸尚未散尽的硝烟,再次查看清川江大乔,在与战士们抬着校正设备,准备校正钢梁时,附近一颗炸弹突然爆炸,年仅33岁的杨连第,为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杨连第牺牲后,在中朝两国产生了极大反响。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6月4日发出表彰杨连第的通令;7月27日,天津县人民政府在英雄的家乡北仓召开了30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1952年“八一”前夕,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正式命名一连为“杨连第连”,为杨连第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原铁道部命名三门峡市陕县境内的陇海铁路8号桥为“杨连第桥”,命名该桥附近车站为“杨连第站”,并指令郑州铁路局在陇海线杨连第桥的西北侧建了杨连第烈士纪念碑。1953年3月15日,杨连第烈士灵柩从朝鲜运回祖国,翌日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会追授杨连第为“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1957年5月15日,天津各界集会纪念杨连第牺牲五周年,彭德怀元帅题词:“杨连第烈士,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心中。”

如今,天津矗立的连弟烈士的大理石雕像处、北辰区杨连第公园、杨连第纪念馆,在陇海线路陕县的杨连第烈士纪念碑、杨连第桥隧工区的杨连第烈士纪念馆等,都成了人们瞻仰杨连第烈士、缅怀英雄、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圣地。

几十年来,杨连第烈士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勇于攀登拼搏奉献的登高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攻坚克难,奋勇当先,成为鼓舞新时代青少年奋进新征程的一座精神丰碑。

编辑: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