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1 浏览量: 作者:鞠九江
济民博物馆,位于江苏省革命老区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设有展室38个,展出实物2300余件、图片近3000幅。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恐怕很难想象这么大一座博物馆竟是一位退休老人历时20年的杰作。这位老人名叫张济民,今年90岁,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退休教授。
开个门诊来圆梦
1989年初,70岁的张济民光荣退休。刚退休时,有高校请他当客座教授,有医院请他当名誉院长,有华人请他出国讲学,有个体老板邀请他加盟开药厂。但张济民惦念家乡的父老乡亲,登上了去如皋的班车。
回到家乡之后,张济民走村串户,为29名重病患者进行了义诊,但接下来观察到的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发现不少人沉迷于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信仰缺失,拜金主义严重。
“没有营养的人容易生病,没有文化和信仰的群体容易浮躁,这‘浮躁病’比身体疾病更难治愈……我要发挥余热,在家乡建一座博物馆,以传承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 张济民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主意一定,张济民开始了筹建博物馆的可行性调查,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的博物院(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据专家评估,建一个中档民间博物馆至少需要投资800万元。800万元,这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儿子极力反对,原先支持他的老伴儿也打起了退堂鼓,劝他死了这条心。张济民没有动摇。
一个月后,张济民从银行取出20万元稿费积蓄,说要建一幢中医门诊楼。“开专家诊所,既解除病人的痛苦,又增加家庭收入!”晚辈们个个拍手称快,纷纷加入筹建中医门诊楼的行列。1990年2月初,张济民专家门诊开诊,开诊半年多,家人细算一笔账,少说也挣了30万元,可所挣的钱,老人不让家人花一分。面对家人的牢骚,老人只说:“钱要用在刀刃上!”
此后不久,镇砖瓦厂、水泥制品厂将一车车砖瓦、水泥板运至家门口时,张家人才意识到老爷子还是要建博物馆。
一片丹心育后人
1995年夏,张济民用蚂蚁啃骨头精神,建成博物馆第一幢展示楼。建成一个,开馆一个。紧接着,他马不停蹄部署展室。“乡村贫困落后,农民缺少文化,当务之急先建图书阅览室”。在儿子的帮助下,他赴上海、南京等地购回书籍1730本,并定制了50张书架,100套桌椅,从而建成了全镇第一个民间图书馆。一年后,历史名人、医学名人、小说名人、古今书画名人等7个展室也相继对外开放。首期开放的8个展室,日接待参观者逾百人。
超负荷的工作,使张济民老人体重急剧下降。1994年严冬,老人病倒了,这下可急坏了家人。经医生诊断,老人患有较为严重的心肌炎,这是积劳成疾所致,输液一周后才渐渐有了精神。
1998年12月,他的第二幢展示楼建成。2005年,张济民85岁时,第三幢展示楼落成。这一幢楼的展品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先后开放了十大将军、南昌起义、长征、皖南事变、西安事变、延安保卫战、抗美援朝等11个展室,展出珍贵图片2000余幅。这些图片是他奔波了国内20多家书店,从数百本图书中遴选复制而成。
2008年冬竣工的第四幢展示楼,开放了小岗村、华西村、深圳珠海特区、香港澳门回归、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飞船等9个图片展室,展出图片700余张。2011年7月,张济民老人又成功地开放了第38个展室——“建党90周年图片展”。
20年间,张济民的博物馆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7万人次。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参观后留言说:“一位退休老人,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留下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