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功夫不负有心人

——喜迎党的二十大找到先烈赵子俊后人

2022/09/22  浏览量:   作者:鄂州市华容区老区建设促进会  来源:中国老区网

长江日报《寻找21颗初心——赵子俊:为工运奔波,“无名”英雄北伐牺牲》一文,被鄂州市华容区华容镇刘花村新赵湾年近八旬,在华容区人民法院退休的赵火木老人发现,与赵氏宗谱记载的赵子俊十分相像,后经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赵斌并与党史专家商研,确认两个赵子俊同为一人,即中共早期党员赵子俊是鄂州市华容新赵湾人。至此,赵子俊自1926年在北伐战场中牺牲,飘零长达95年的英灵,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被寻回“家”了。过去鲜为人知的革命经历得以还原。

华容自宋代建镇,为武昌县永福乡,刘花村属永福乡永二里,新赵祖先赵友容(字含乐),从旧居迁东北里许择基建庐,故有旧居称旧赵、新居称新赵之分。赵子俊(字本泉),册名连升,1886年3月出生在鄂州市华容区华容镇刘花村新赵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赵水泽,母亲姜氏。赵子俊在兄弟三人中排行第二,自幼过继给伯父赵水滔、伯母倪氏为祧子。幼年在乡村名师谢秀川门下读了三年私塾,少年农闲拜师习武练拳。1906年夏,赵子俊抱着救国救民于水火的大志,投湖北新军,任鄂军教导团教导员。1913年春,鄂军教导团解散后,赵子俊到武昌平湖门外纱局就业,工作很不稳定,时常处于失业状态,做过人力车夫,当过码头和铁路工人。1921年春,赵子俊以失业工人身份由郑凯卿介绍加入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一名中共早期工人党员。在董必武、刘伯垂、陈潭秋等人的教育和指导下,赵子俊的革命觉悟日益提高,积极参加武汉地区工人运动,勇敢地与外国资本家和地方恶势力作斗争。那一时期,赵子俊与郑凯卿、项英、林祥谦等,都成为了工人运动的骨干。1922年初,赵子俊作为武汉社会主义劳动团的代表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他是由陈独秀派遣的37名代表之一。1922年春回国,任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昌分部事务员,直接参与武汉早期工人运动的组织工作。1923年初,赵子俊参与发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沉重打击。罢工遭到镇压后,赵子俊由包惠僧介绍到广州从事军事工作。同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3年12月,赵子俊由廖乾吾、包惠僧介绍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湖北省筹委会工运委员等职。1924年初,黄埔军校创办,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同年春,由廖仲恺保荐,赵子俊报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任第二队分队长,时年38岁。赵子俊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中参加中共最早,年龄最大的学员之一。他在1924年7月填写的《陆军军官学校学生详细调查表》中为何要投考军校一栏里写道“学习军事学,并受革命军纪之训练,将来为党主义奋斗”。他是唯一参与中共创建活动的黄埔第一期学生。他没有辜负党组织的严格要求和殷切期望,刻苦学习,努力训练,时时事事率先垂范,表现出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行、超强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1924年底,赵子俊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历任入伍生部见习、训育副官、连长等职。两次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在1925年2月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战斗中,赵子俊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作战英勇,负伤致残,伤愈后又重返部队。真可谓:三国名将赵子龙一身是胆,黄埔猛将赵子俊一身是钢。蒋介石在这年4月23日写的《第一期同学录序》中记有:“出征两月……赵子俊、邓文仪诸子,折股断臂,洞胸穿肠,伤势更剧,几至残废终身”。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赵子俊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六连连长。9月上旬,北伐军开辟江西战场,赵子俊所在第一军第一师随同第六军第十七师、十九师在第六军军长程潜的指挥下,自湖北咸宁进入江西作战。攻铜鼓、克修水、占高安,9月21日夺下南昌城。随后孙传芳部组织反攻,由于北伐军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疏于防卫又得不到支援,虽经将士殊死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大败。9月24日,赵子俊在南昌牛行车站(现南昌火车北站)战斗中阵亡,时年40岁。

赵子俊既是中共早期党员,又是工人党员,还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的军人,在北伐战场牺牲的烈士。他对党无限忠诚和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但过去对他的研究和宣传很不够,他是否有后人传世?传世后人又在何方?均不得而知。

赵氏宗谱记载及知情人赵火木、赵炎明介绍:赵子俊与妻子吕氏育有二子一女,长子赵国安(1915年出生),次子赵国华(1920年出生),女儿赵雅淑(1924年出生)。1926年赵子俊牺牲后,1928年民国政府将赵子俊妻子及儿女四人接到南京供养,其子女就读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1936年,赵国安在南京生养一子赵德铃。1937年南京沦陷,赵雅淑初中肄业随母亲一起,在二哥赵国华和大嫂陈氏的护送下,回新赵湾躲避战乱。回到家乡后,她告诉族人:虽然她与父亲赵子俊从未谋面,但她心中十分崇拜父亲,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在读书时,已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赵俊斌。赵国华在返回途中因战乱失联。1942年,赵俊斌由母亲作主,嫁给段店镇陈方湾陈福安为妻。吕氏1946年因病去世,终年48岁。吕氏在世时,赵国安时常携子回来探望。建国后,赵国安作为国民党遗属回本籍进行登记后就再没有回新赵湾,也没有与族中任何人进行联系。

陈氏族谱记载及年近九旬的段店镇武圣村原党支部书记陈才树介绍:赵俊斌与陈福安育有四子,长子陈伯泉(1943年出生)、次子陈高胜(1947年出生)、三子陈高荒(1948年出生)、四子陈伯春(1953年出生)。赵俊斌身高有1.65米左右,性格温和,谈吐优雅,说普通话,会弹琴唱歌。她母亲体弱多病,生前曾多次到她家居住。她有一侄儿名叫铃铃,有点淘气,解放前后曾来她家居住多时。解放初期,她担任段店中咀(原大屋乡)妇联主任,五十年代初开始在段店多所学校任教师。她待人真诚,通情达理,同事和邻里关系都很和谐。文革期间,由于历史原因,她和她的家人都受到了冲击。丈夫陈福安被迫带长子陈伯泉、三子陈高荒离开家乡到杜山农科所种棉,次子陈高胜带着妻子儿女投奔亲戚,到江夏纸坊种田。赵俊斌八十年代初由四子陈伯春顶职后退休回家,1993年去世,终年69岁。前些年,赵俊斌的丈夫、长子、三子及三儿媳、四子均已相继去世。

按迹循踪,通过进杜山、到纸坊,走访赵俊斌的大儿媳盛有艮(1953年出生)、次子陈高胜及妻子余国英(1950年出生)等得知,赵俊斌有三个孙儿:陈志国(1977年出生)、陈志鸿(1970年出生)、陈志华(1978年出生);四个孙女:陈志群(1980年出生)、陈敏(1985年出生)、陈亚敏(1968年出生)、陈亚丽(1980年出生);一个曾孙女:陈伊菲(1996年出生);一个曾孙:陈怡凯(2008年出生)。除一个孙子尚未成家,孙女陈亚敏圆了父亲当兵的梦想,退役后与丈夫、女儿均在宁夏银行系统工作外,其他的孙儿、孙女都已成家,分别工作和居住在鄂州与武汉。

赵俊斌的大儿媳盛有艮回忆说:“婆婆很慈祥,学校放假就过来帮忙做家务、带孩子,从来没有谈她的身世,也没有看见娘家人跟她往来……”

陈志华是赵俊斌三子陈高荒的儿子,他翻看了资料后,激动地说:“以前只知道,由于太外公是国民党军官,我们家在动乱年月遭受冲击,无奈之下才搬来杜山的,真想不到太外公赵子俊是中共早期58名党员之一。我们为有这样一位革命先輩感到骄傲和自豪。奶奶也没有讲过她解放初当过妇联主任和曾在涂镇搞过社教。爷爷奶奶都是低调为人,即使受了委屈也总是默默的承受……”

陈高胜是赵俊斌的次子,现有74岁,患有多种疾病,目前仍居住江夏纸坊街。她的老伴余国英非常干练,在访谈中介绍:“当年受外公赵子俊是国民党军官的影响,丈夫陈高胜1966年被取消入伍资格,公公、婆婆在那特殊的年代,也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每当家人发泄怨气时,婆婆总是说,你外公不是国民党的反动派,是反帝反军阀牺牲的英雄。现在真相大白,我们要回去上坟告慰双亲,让他们在九泉之下瞑目……”

虽然找到赵俊斌的后人,但他们都不清楚赵子俊南京的后人在何方?有心打石石成针,在鄂州市档案馆找到赵俊斌的教师档案,1955年的档案中,她有一段对社会关系的叙述:“我的胞兄赵国安,籍贯湖北省鄂城县新赵村,现年40岁,于1929年在国立南京中山门外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读书,因为我的父亲是个连长,于民国15年北伐阵亡。因此,国民政府认为我父亲是革命先烈,而我们是革命先烈遗留下的子女,所以我们兄妹上学读书的衣食住行都有国民政府负担,同时学校的设备十分完善,有初小、高小、初中。我兄读完小学是第一届毕业,毕业日期因我小不记得。我兄并未升学,因他爱好搞农业,所以由学校分配在南京苜蓿园任农场职工。因七七事变,那时的我只有12岁,我便与母亲、二哥回湖北,但因时局不好,我与兄音讯未通,不知迁移何处,因此断绝来往……”

为了找到赵子俊在南京的后人,进一步佐证赵氏宗谱记载的准确性,华容区老促会按照市委的要求,区委的部署,会同市党史部门,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查找难度大的处境,坚定工作信心,扛起肩上责任,创新工作方法,采取线上询与线下访相结合,请人查与专人找同步进行,进档案馆、跑公安机关、访单位企业、问熟人朋友,历时几个月,几乎跑遍半个南京城。但由于时间久远,录入信息有限,仅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遗族学校学生名册中查到有一个赵国华的名字;在南京市档案馆,查到民国二十七年赵国华在江南汽车股份公司驾驶汽车前往长沙的通行证件以及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台湾省建设厅公共工程局对主任技师赵国华登记电查两条信息,但不能确认此赵国华是赵氏宗谱记载的赵国华。除此之外,没有查到有关赵国安的任何信息。正当寻找工作陷入困境之时,7月5日,区老促会汪和卿会长在网上搜索到题为《与祖国共成长,“老字号”里的“新卫岗”——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的文章,文中有三位九旬以上的老人,对卫岗乳业“中华老字号”乳企经历的回忆。文中提到“据民国史料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博爱理念深刻影响了宋氏三姐妹。北伐战争之后,为解决大量的烈士遗孤生存、教育的问题,1928年,宋氏姐妹和民国政府创建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为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学校创建了卫岗牛奶场……”。汪和卿看到这,眼前一亮,心想莫非赵俊斌那时年纪小,将卫岗牛奶场记成南京苜蓿园?也许这三位九旬以上的老人当中有人认识赵国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便将此文作为线索提供给正在南京负责查找工作的区委统战部老干部倪海滨。7月6日,倪海滨按照文中线索,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五离职干部休养所和南京市苜蓿园东街社区的鼎力相助下,见到了文章中三个老人之一的武奇彬。老人介绍说,他1930年出生,中共党员,是南京卫岗乳牛场的第一代畜牧师。1947年进入卫岗,那时就与做管理员的赵国安(大家习惯称“赵胯子”)相识,知道赵国安有一女儿是卫岗老职工李怀义、沈富英的儿媳,李怀义前几年已经去世,沈富英年近九旬,与他是苜蓿园东街一栋楼的邻居。

赵子俊的长孙女赵金兰介绍:他的父亲赵国安是南京卫岗牛奶场一名拖拉机驾驶员,脾气倔犟,寡言少语,不善于与人交流。她的母亲董英出身贫苦,为人善良,是从河南辉县讨饭到南京的,解放前夕跟她父亲结婚,随后进入卫岗牛奶场工作。婚前赵国安有一儿子赵金陵(1936年出生),董英有一女儿赵兰英(1948年出生),婚后养育了一子二女;儿子赵金春(1952年5月出生),长女赵金兰(1955年3月出生),次女赵金凤(1961年2月出生)。赵金兰回忆说她父亲赵国安笑的时候很少,从来没有听见他与人交谈其以前的家世,对子女管教非常严厉。文革开始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反派经常将她父亲拉去批斗游街,她感到非常害怕,后来偶然有次翻看了造反派强逼她父亲写的交待材料,其中提到:“赵国安1915年出生,祖籍湖北省鄂城县,父亲赵子俊系国民革命军连长,1926年在北伐战斗中牺牲,1928年全家被民国政府从原籍新赵湾接至南京供养,就读南京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后因成绩不好,被安排到卫岗牛奶场工作……”。原来她父亲遭受冲击,是因为他是国民革命军遗孤,曾得到国民政府供养。从那时起,她就一直记得爷爷名字叫赵子俊,是在北伐战斗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军官。1970年初,她们全家被下放到江苏省淮阴县宋集公社蒋渡大队九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直至1979年落实政策才回南京。她父亲赵国安1985年去世,母亲董英2017年去世。1971年,她与下放在同一生产队的谢惠林(1943年出生)结婚,婚后生养两个儿子,长子谢颖(1972年3月出生),次子谢铭(1975年7月出生)。1976年同丈夫一起到淮阴县果林场工作,1979年落实政策回南京,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直至退休,现居住在南京市玄武区。她的长子谢颖,中共党员,研究生毕业,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大儿媳张韵(1980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在南京测绘研究院工作,2007年2月生育一子谢睿康,现在南京建邺高级中学就读。她的次子谢铭,大专毕业,在南京卫岗乳业集团公司工作。小儿媳阎莉(197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江苏建达建筑公司提前内退回家照料儿子谢锦琰(2020年10月出生)。她的妹妹赵金凤,随父母下放到农村时只有9岁,在淮阴县宋集中学高中毕业,1979年返城后进入南京手表厂工作,1985年与同小区在铁合金厂工作的李秀连(1957年5月出生)结婚,1986年2月生养女儿李婧,现退休居住在南京市玄武区。李婧大学毕业后,到南京新东方英语培训中心任教。赵金陵是她们同父异母的大哥,五十年代初,到江苏省句容湾山煤矿工作直至退休,2015年去世。赵金陵与妻子郝凤英结婚后没有生养子女,前几年,她的大嫂郝凤英也已去世。她的二哥赵金春,幼年在河南辉县由姥姥抚养,长大后回南京读书,1968年随知青大军到江苏省仪征县龙河公社插队落户,落实政策回城后,到江苏省公路工程处工作,与同在南京市六合县工作的二嫂结婚,生养一女儿赵乐乐(1988年8月出生)。1991年赵金春不幸英年早逝。为了照料好妈妈,赵乐乐大学毕业后,回到南京市六合区工作。

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孝陵卫派出所提供的赵国安原户籍纸质档案记载:“赵国安,男,1915年6月8日出生,籍贯及出生地:湖北鄂城县华容镇新赵村,汉族,初小文化程度,职业:南京牛奶场拖拉机工人,1928年由原籍迁来本市。妻董英,子赵金春,次女赵金兰,妻前夫女赵兰英,女赵金凤”。此记载与赵氏宗谱记载及赵金兰回忆介绍完全相符。

8月3日,赵金兰与病后刚愈的赵金凤及家人,冒着高温酷暑,带着祭品,来到南京白雲寺公墓,抹洗父母双亲及二哥的墓碑,重新填写碑文,将爷爷赵子俊是中共早期58名党员之一,家乡来人找到了她们的喜讯告诉九泉之下的父母及二哥,告慰她们曾蒙冤受屈的英灵。

先烈回首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赵乐乐是赵子俊唯一的曾孙女,刚满三岁她父亲赵金春就英年早逝,她母亲放弃自己的幸福,含辛茹苦将她精心培养,她遗传有太爷爷赵子俊的基因,为人耿直,性格豪爽,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在访谈中她说:“太爷爷赵子俊干革命隐姓埋名,他的革命事迹几乎不为人知,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坚决的执行力,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生命。牺牲时太奶奶只有28岁,可以想象,太奶奶有多么思念太爷爷,太爷爷有多么放心不下他的儿女,我的爷爷有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和家乡。非常感谢家乡的党委政府与族中父老,为太爷爷修缮祖居和建墓立碑。作为他的嫡亲曾孙,将踏着他的足迹,铭记他的初心,秉承他的品德,低调为人,干净做事,做一名受人称赞的‘红四代’,为太爷爷争光,为党旗添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回望百年来的党史,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血沃中华,赵子俊就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无数革命先烈中的一位。赵炎明,年过七旬,他为人公道正派,乐善好施,热心干公益事业,在新赵湾德高望重,是新赵湾理事会顾问,为赵子俊修居建墓,查资寻亲,筹款募捐,时常四处奔忙。当他得知组织上在南京找到了赵子俊的孙女、孙媳和曾孙女等后人,且南京市公安机关提供的赵子俊长子赵国安户籍资料与赵氏宗谱记载、赵子俊女儿赵俊斌档案记载高度吻合时,眼含热泪,激动地说:“中共早期党员赵子俊是新赵湾的人终于没有悬念了,这是新赵湾的光荣与骄傲,他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英勇斗争、为国捐躯,可敬可佩!我们作为他的族中后人,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加快赵子俊故居的修缮与墓园建设,尽快将赵子俊的后人接回与族人团聚,赓续薪火,继往开来。”

初心照亮征程,使命激荡力量,旗帜鲜血染红,丰碑忠骨铸造。华容血色的土地,厚重的历史,峥嵘的岁月,在华容革命史上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赵子俊与刘伯垂、范鸿劼同属鄂州建党“三杰”,他勇于斗争,直面生死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沿着先烈的足迹,守初心、担使命。据悉,华容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助力提升乡村振兴,着手将华容镇刘花村打造成为红色美丽乡村。华容镇努力加快赵子俊故居和烈士墓园建设进度,着力打造党性教育体验馆和爱国教育基地,供后人凭吊瞻仰,以实际行动弘扬建党精神,赓续传承革命薪火,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参考资料:

1、寻找21颗初心——赵子俊:为工运奔波,“无名”英雄北伐牺牲《长江日报》

2、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研究者提出——中共早期党员赵子俊是鄂州人《湖北日报》

3、从历史的风烟中走来——中共早期党员赵子俊鄂州籍贯考索《政策》

4、赵子俊族人成立6人小组寻访烈士后人《长江日报》

5、星火——58名中共早期党员寻踪(红船精神研究院)

6、从年龄大小看,谁是黄埔军校历届毕业生中的老大哥(百度百科)

7、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北伐史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8、鄂州华容赵氏宗谱(记载赵子俊家族部分)

9、鄂州段店陈氏族谱(记载赵子俊女儿赵俊斌家族部分)

10、赵子俊长子赵国安户籍档案(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孝陵卫派出所)

11、赵子俊女儿赵俊斌教师档案(鄂州市档案馆)

12、中共早期党员赵子俊是鄂州华容新赵湾人考证(华容区地方志主编姜长生)

13、关于确认中共早期党员赵子俊为鄂州籍的批复(鄂州市史志研究中心)

编辑: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