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老党员王祥和他的党员之家

2012/06/05  浏览量:   作者:吴云程 任重  

  5月19日《宿迁日报》a2版,在头条位置,以《王爱东:闲不住的“二线”检察官》为题,报道了宿迁市府苑小区老干部临时党支部书记王祥次子王爱东退居“二线”以来,不仅第8次在黄河上救起轻生者,还先后 协助警方破案20余起的先进事迹。

  王祥次子王爱东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长子王爱民更是举善献爱,扶贫济困。10年前,王爱民在县委宣传部任职期间,就在扶弱助残、助学上做了好多公益事。得悉埠子镇三叶村少年沙俊因腿骨癌截肢即将失学的情况,先后三次登门,帮助解决生活和读书困难,直到电大毕业后就业。王爱民退居“二线”后,仍不忘对弱势者的帮扶。他运用自身专长,免费为下岗工人传授摄影技术,培训自主创业能力。在他帮助下,目前已有三名下岗工人在市区办起了照相馆。王爱民和他弟弟王爱东一样,牢记党的宗旨,时刻关心群众利益和党的事业,该作为的就作为,不该作为的绝对不作为。他家院落内有一大块空旷地,看到即将拆迁,有些“好心人”要他趁早把院内搭建起来,拆迁时可以多捞些“外块”。他觉得自己是党员,只能按城建整体规划带头拆迁,不能损公肥私,带头占公家便宜。所以,近百平方的大院一直空着。

  王祥老人的四个儿子、三个女儿,连同孙辈,全家有11名共产党员,约占全家成年人70%。他们所以都能和王爱东、王爱民一样,处处维护党的形象,乐为群众做好事,除了党组织的教育,关键还是受到父亲王祥,母亲毕玉兰的影响和熏陶的结果。

  王祥同志1930年出生在宿迁城东郊六塘河畔一个佃农家庭,其父王德法早在大革命时期,就秘密地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父亲影响下,王祥不屈服地方恶势力打击,1943年,13岁那年冲出白色恐怖,投身革命。1946年秋,在敌强我弱,大军北撤前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跟随地方武装在运东打游击。老伴毕玉兰与王祥同年,跟王祥一样,都是在战火中入党的离休干部。在打游击时,因与敌人周旋,王祥一夜要转移好多地方。但常驻地老大娘总是一再叮嘱:“孩子,锅底留块红秫饼,晚上回来趁热吃啊!”直到解放后,老大娘这句滚烫的话,一直记在心里,响在耳边。王祥认为,老区是共产党的根,没有老区就没有新中国;老区老百姓是最好的老百姓,在战争年代牺牲最多,贡献最大,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些衣食父母。因此,他在担任粮食部门领导工作时,总是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摆在心上,办在实处,尤其在掌握控销物资上,依然把心“偏”在老区老百姓一边,尽量满足老区老百姓需求。

  王祥同志离休后,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下一代上。他通过讲家史、讲个人成长史,吃忆苦思甜饭,教育子孙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觉得 ,要回报社会就要从家庭敬老做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家亲老子都不孝敬,怎能去孝敬被称为“衣食父母”的老百姓呢!因此,他家有个家规:不论大人小孩,每年都要交敬老金,不在于钱的数量,重在培养敬老意识。每年年终,对各家所得的“红本本”(荣誉证书或奖状)进行评比,把上交的敬老金又作为奖金奖给下一代。同时,还按不同节日,举办儿孙赛歌会,寓教育与娱乐之中。比如在“六一”儿童节前,他就把选好的《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红歌印发到儿孙手中。到节日那天,各家领孩子到老人面前演唱,唱得好的给奖励,让儿孙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

  王祥同志对儿孙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10多年前,他女儿王爱俭曾借给侍岭镇仝庄村贫困户卓维甫家3000多元钱上致富项目。时隔一年,他陪女儿一起去卓家了解帮扶效益情况。那天刚下车,卓家人误认为是来讨债的,脸色马上变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是我儿子刚考上西安交大,正愁无钱交学费呢!你要现钱没有,三间瓦房可以扒去,手扶拖拉机可以拖去,圈里猪可以牵去……”嘟嘟囔囔说了一大通。面对此情此景,王祥老人不仅教育女儿不提钱事,还主动帮助其儿子解决上大学费用。担心自己力量单薄,又与有经济实力,热心助学的蔡姓企业老板挂钩,终于解决了四年大学所有费用。他不仅为本地贫困户解难,对外地弱者也热心帮扶。在电视上看到青岛少年杜瑶瑶丧父,母亲又病卧在床,有失学危险。当即联系,全家集资,并率老伴、孩子和对公益事业热心人一起驱车长途登门探视,既给精神安慰,又给物质支持,使杜瑶瑶在困境中坚持读书,并考上海洋大学。从电话中得悉,杜瑶瑶没有电脑,不方便学习。王老当即从养老金中汇给4000元解决买电脑之急。

  王祥夫妇慈善心怀由来已久,早在60年前供给制期间,他就用极其有限的津贴帮助过淮阴籍战友烈士吴绍演之子吴绪略读书,直到军校毕业。60年后,从山东省某局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吴绪略专程来宿感恩报德,并撰文发表在当地媒体上。要问王老夫妇几十年资助过多少人?他说,张家困难,王家有病,李家孩子上不起学,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从未记过帐。从叙述中得知,在抗美援朝、淮河长江发大水、地震、非典以及印尼海啸等关键时刻,都捐过款,有的还作为特殊党费交给党组织。我国驻南使馆被炸时牺牲三位同志,王祥老人听到消息义愤填膺,认为中华民族不可辱,伟大祖国不可欺,决定全家捐资,慰问三位烈士家属。全家党员按党龄计算,团员按团龄计算,职工按工龄计算,每年1元,全家计捐606元。606元是小事,但全家人在捐献过程中受到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王祥老人的举动,儿孙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逐渐形成了良性互动。在长子王爱民积极倡导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家人定期向当地红十字会捐款,10年间,全家人共捐出8500余元。此举,就为下一代幼小心灵上播下了大爱无疆的种子,激发人人献爱心 ,让世界变成美好人间。

  作为老党员,如何实践入党誓词,继续在新形势下起先锋模范作用?从2007年“71”开始,王祥便作出“三个终身”决定,即:按党龄增交党费(也叫特殊党费),终身报党培育之恩;按每人每月10元标准,终身为红十字会慈善事业捐款;对养老金提高部分,按“四分秋色”办法,终身对社会作回报。具体做法是:凡是增加养老金,对增加部分均提出四分之一用于社会扶贫济困,四分之一用于接济烈属,四分之一留给重孙储备教育基金,四分之一用于老夫妻改善生活。经查,到2010年4月23日,当地红十会就开出收到王祥夫妇捐款2000元的收据;2011年6月1日,中共宿豫区委组织部就开出收到王祥夫妇特殊党费2231元收据。

  王老夫妇“三个终身”,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一代。不仅儿辈学,更熏染到孙辈。新入党的长孙王常青,南京东南大学毕业后,以项项优秀,去年考上了公务员,现在宿豫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工作。正在争取入党的二孙王寒青,宿迁学院毕业后,自主创业,办黄河水上乐园,使水上乐园成为市民休闲场所,小记者活动基地,公安局110水上救护中心,为这个党员之家增光添彩。(作者分别为宿豫区委统战部、水利工程处离休干部)

编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