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让青春在随州老区发展香菇产业中绽放风采

2022/12/15  浏览量:   作者:许景闻 石守京  来源:中国老区网

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80后、90后、00后大学生创业人员脱颖而出,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他们拥有知识,爱岗敬业,怀抱梦想又刻苦钻研,敢想敢干又科学作为,自信自强、勇攀高峰、意气风发地奋斗在香菇产业中。

湖北省随州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陶铸、王震等老一辈无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出产的极品香菇——白花菇,占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齐身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因此成为全国重要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荣获“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2018年,“随州香菇”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优质农产品目录,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影响力指数位居评选的全国100个品牌第12位,居食用菌之首。

近年来,香菇产业在面对国内外市场因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仍然稳步发展、逆势上扬,一项项发展成就硕果累累,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近日,笔者采访了创业香菇产业中的3位青年大学生,他们在研发核心技术、智慧种菇、数字造机上挥洒汗水、担当作为,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光芒。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李辉:创新菌机制造

1991年7月出生于湖北随州曾都区南郊羊子山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李辉。2011年考入武汉大学,就读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校期间凭借自己喜钻研、爱发明的聪明才智,申请国家专利29项,其中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8项、发明专利1项,2014年,李辉毕业后到浙江温州一家石油勘测公司任实习机械设计师。22岁出头的李辉,是如何转向食用菌机械制造,并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的?

李辉身处“中国香菇之乡”,亲眼目睹了20多万菇农手工种菇的艰辛,高温生产季节,时有人中暑,三九严寒生产季节,手背冻伤裂出一条条血口。为把菇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李辉便暗下决心,用新发展理念破除老观念,用菌机把菇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努力开创香菇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推进产业振兴乡村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毅然决然辞去了大城市安逸的工作和丰厚的待遇,立志报效家乡父老,回乡为菇农设计实现新型超低功耗的数字化食用菌机械,从最难的菌袋扎口机开始,在数字层面着手破解机械扎口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应用所学知识,日夜兼程画图纸、改图纸、试制、装配、调试、看成品效果;当扎口机扎出来的菇袋,出现破袋、烂袋、松袋、撒料等问题时,他带领科研团队,分柝原因、修改图纸、割配件、装机试制,为扎口机安上程控设备,模仿人工整个动作完成扎口。不少人认为扎口机研究,是老公公背儿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的活,前期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经济效益低,一家老小的生计都成问题,但李辉顾不上这些,他认为菇农的需要就是自己研制的方向,白天在厂里改进调试扎口机,晚上挑灯夜战查资料,进行理论研究,再到厂里试制,经常是昼夜连轴转。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部扎口机经过数千次的试验调试,数字回旋扎口机终于试制成功了。经菇农实际操作,自动扎口机,菇袋上中下松紧一致,无虚料,菇袋口扎的紧,不仅比人工提高工效3倍多,而且扎口质量好、成本低、效益高、易操作、很安会,开创了随州菇袋扎口机的先河,因此获国家20项发明专利,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数字机械化生产让食用菌种植环节中最苦、最累的菇袋扎口变得轻松便捷了,劳动强度大幅减轻,菌棒成本大幅下降,菌棒品质大幅提升,经济效率大幅提高。”总经理李辉说。

有心人,天不负。从此李辉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年投资科研经费100万元,集中5名科研人员,先后研发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制棒机、封口机、装袋机、搅拌生产线、智能化灭菌柜、烘干机、点种机等10余种机械设备,年产机械3000台(套),不仅在随州销售,而且销往全国多个省、市,扎口机还出口到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产品供不应求。看着车间里忙碌的景象,湖北鸿齐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机械师李辉说:“今年已销售2500多台(套),同比增长9%,刚刚又接下一笔200多万元的订单,产品预计在明年上半年销往国内外。为保障兑现订单合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应对疫情冲击,不折不扣落实各级防控措施,公司将13项重点任务、30条责任链、38项防疫措放等落实到车间、班组、责任人,形成齐抓共管,人人负责的群防群抗的新态势,确保人不感染,机器不停,合同兑现。”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选一条最难的菌机制造路?李辉的解释是“研以致用”:“尽管有些机械制造很有吸引力,也是重要的前沿热点,但这些新机械距离菇农实际应用相差很远。在食用菌机械制造行业里去创新,能够更好地让成果落地,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推动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人轻松种菇致富奔小康。”


 

黄天骥:游弋在菌种间

1985年1月生于湖北应城,2014年3月,29岁的黄天骥和同在华农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健,双双直奔“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随县三里岗镇加入有着30多年种菇史的随州市长久菌业,挑起菌种研发的大梁。这是因为菌种生产的质量,关呼香菇的成败、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效益的好坏、市场的占有率。随州香菇春栽、秋栽、反季节栽培品种有30多个,原来省级科研院所供一级菌种,后因菌种矛盾纠纷而停供。菌种厂只能自行分裂、保藏菌种,由于技术和保藏条件跟不上,菌种退化严重,原来棒产鲜菇四至五茬,现在产两茬,因此减产减收。攻克菌种核心技术成了随州绕不过的坎。仅香菇菌种的研究就得经过七道工序,黄天骥没有被难倒,而是联合华中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共同开展对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标准化栽培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搞研究需要现代化的设备,先后不惜重金购进现代化科研设备,建现代化的菌种和菌包生产线、设施化培养室、标准化贮藏室、菌种专用冷藏箱、规范化析测实验室、现代化香菇示范基地等。仅码放冷藏箱里的玻璃试管菌株里,隐约可见白色的菌丝就可见一般。为验证菌种的质量,黄天骥花了整整三年时间,从香菇亲本菌株收集一一钽织分离、单单杂交、单双杂交和多孢杂交一一杂交子一一栽培试验(产量、菇型等农艺性状的初筛)一一小型栽培筛选试验(复筛)一一制备母种、原种、栽培种一一优良品种规模化栽培试验一一崭品种繁育示范应用做了一次完整的实验。一个个数据仔细统计,一项项指标认真分析,那三年,他基本上是“白加黑”、连轴转:白天跑实验室做实验,晚上查找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到紧要阶段更是常常连熬几个通宵。三年下来,人整个瘦了一圈。

奋斗终有回报。在上海农科院当年的合作企业中,黄天骥试验成绩最好,一举得到了上海农科院和谭琦研究员的认可。目前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菌种科研项目有4个,每年开展的香菇新品种试验菌株超过30个。已有300多个食用菌种质资源菌株,其中香菇菌株占三分之二。可日产菌种6万袋、栽培菌包3万袋。“公司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新菌种实现了零的突破,成为随州市唯一一家具有食用菌一级菌种生产、供应资质企业,其中“秋香607”,被湖北省认定的仅有的两个香菇优质新品种之一!“久香401”、“久香3号”、“L201”等新品种,深受菇农的欢迎。菌种销往全国18个省的26个县(市),年推广栽培食用菌8000万袋以上,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惠及3万多人。”菌种有了质量保障,不仅价格走高,市场走俏,菇农增收,助力菇产业发展,还给企业迎来大把订单,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有了‘菌质’ 才有‘市场’ 就有‘菌价’,咱才有了身价。公司总经理黄天骥打趣说。


 

李胜:用数字化种菇

冬至时节将至,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照在随县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数字香菇大棚上,让寒气渐消。

这一天5点,一辆满载1吨鲜菇的冷藏车从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数字菇棚驶出,3个小时后便可赶往武汉江夏商超合作社设的供应点,让武汉人吃上新鲜菇。“这是儿子引进培育的新品种,成了近几年的主打产品。要说科技、智能种植,还是新一辈人懂行。”合作社创始人李金国自豪地向笔者介绍说。

李金国是当地有名的种菇老把式。是他最先从外地引进香菇椴木种植和菌种制作技术,到河南、浙江学习袋料香菇种植模式,并在当地率先将春种香菇品种调整到秋季种植,缩短传统长达半年的养菌时间,规避高温烂袋风险。2012年,他创办塔儿山合作社,带动一批社员种菇分红。随着年龄的增大、产业的扩张,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的儿子李胜,见此情景,再也按奈不住回乡创菇业、造福乡亲们的激动心情。他辞去了在武汉安逸舒适的工作,回家种香菇,以此回报桑梓。

最初,把几十年的家业交给儿子,李金国并不放心。但在儿子李胜眼中:“父亲勤劳、苦干,就是缺一股子巧劲儿。这个巧劲儿就是科学种植。

2016年,从大都市返乡的李胜第一板斧砍在寻求科技帮助上。他先后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谈合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和华中农业大每年给16个左右原菌种,配套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的良种试种、试验、选育、栽培、选种,经过2至3年定型后,再将新品种大面积推广。由于新品种表现质优、价廉、产量高而名声远播,每年有本地和重庆、河南、安徽等地的600多户菇农与公司签订200余万斤菌种订单合同,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买菌种到卖菌种,让父亲亲自感受并认可科学技术的力量。紧接着李胜的第二板斧砍在数字设施建设上。他敢于第一个吃螃蟹,说服父亲投资1600万元,率先兴建2700平方米数字香菇养菌工厂,年产菌种110万公斤;建起4个数字灭菌柜,提高菇棒灭菌效果,日灭菌2万棒,为1000多菇农省去备料、粉料、装袋、灭菌的烦恼;建4000多立方米数字冷库,可冷藏菌种和鲜菇40万公斤,错峰销售,成为淡季的抡手货,价钱自然走高;数字烘干房一次能烘鲜菇1万多斤,再不用因为技术烂菇、烧菌而苦脑。第三板斧砍在数字化种菇上。在随州率先建起了13000多平方米“智慧”工厂,年种植香菇100万棒,白花菇率达98%,产量提高10%。“通过手机物联网,指挥工厂控温、除湿、通风、增氧,管控风险降为零。管理由35人降为3人,年减少工资支出100多万元,操作手指间,种菇不再是臭苦力活。”李胜介绍说。

李胜的成功,吸引了5个大学生加入,合作社将部分股份分给大学生,鼓励他们开拓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李胜说:“下一步,计划和今年随县菇博会上的其他优秀企业展开深入合作,打造一条集品种选育、菌种生产、香菇栽培示范、精深加工、干鲜菇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编辑:孙晟徽